随着AIGC技术逐渐成熟,“AI游戏”这个概念开始频繁进入大众视野,许多人似乎早已认定,AI将彻底颠覆游戏产业。
尽管行业热点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从《Whispers from the Star》到《aivilization》——但截至目前,没有一款“AI游戏”能够实现最基本的玩家留存。大风卷过,能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在我看来,AI并不能真正“颠覆”游戏本身。因为游戏的内核——游戏性,始终牢牢掌握在“人”的手中。在展开讨论之前,不妨先明确两个基础定义:
换言之,规则与交互构成了游戏性;而游戏,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多重艺术加工后的完整产品。
在游戏制作流程中,艺术加工环节确实可以借由AI高效实现。然而,真正决定一款游戏灵魂的,仍是其底层的规则设计与交互逻辑——也就是游戏性本身。
AI带来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令人联想到当年《Minecraft》横空出世时的震撼——无限生成的地图,赋予玩家无尽的探索可能。但我们有必要追问:《Minecraft》真正的游戏性,难道仅来自于“无限探索”吗?
事实并非如此。“无限探索”只是吸引玩家进入世界的第一步;真正支撑玩家持续投入的,是那套高度自洽的“砍树—挖矿—造装备—打怪”的人为规则体系。玩家在规则框架中决策、互动、创造,这才是游戏性扎根的土壤。
AI游戏也是如此。一个有智能的NPC或许能带来初见时的惊艳,AI绘画也能快速生成大量精美插画,但若缺乏精心设计的游戏性骨架,这些元素终究难以长久留住玩家。
——能留住玩家的,从来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性——那才是游戏真正的生命线。
那么,为什么AI难以创造出真正的“游戏性”?
——原因在于,AI是“自然”的、“合理”的,它给出的,是基于海量训练数据的最常见解与标准答案。
而游戏性——也就是规则的设计——恰恰不需要追求“自然”或“正确”。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跳脱常规的灵感、意料之外的叙事、与玩家思维碰撞出火花的规则设计。这些无法被数据归纳的创造性内核,正是AI目前难以触及的。
这就好比一场AI摄影大赛——夺冠的关键,并不在于选用何种AI模型,而在于创作者注入的“灵魂Prompt”:构图、意境、表达,早已在人的心中成形。你总不能仅仅对AI说“给我一个能赢得摄影大赛冠军的prompt”,就指望它能生成真正动人的指令吧?
上个月我参加了真格基金组织的一场AI游戏开发者集会。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目前基于AI叙事的游戏,几乎都面临“低玩家留存率”的困境。而留下来的玩家中,更多的是创作者或AI爱好者——他们玩的不是“游戏”,而是“AI”。
缺乏真正的游戏性设计,所谓的AI游戏,本质上只是套着游戏外壳的AI Agent。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标榜“AI游戏”的产品,都可归入此类。
那么,AI是否能颠覆“游戏”?
一款良设计的AI游戏应该是什么样子?或许是“设计者构思规则 + AI辅助艺术加工”的组合。但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
真正使用AI的游戏,其实根本不需要强调自己是“AI游戏”。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泛的游戏开发现实,就会发现:已有不少产品在低调地运用AI技术辅助生产——AI生成的故事片段、程序化生成的抽卡内容、借AI完成部分美术或程序开发的游戏……它们并未陷入“AI游戏”低留存的怪圈,反而在市场中稳健生长。
而那些高擎AI旗帜、被资本热捧的方向,或许从起点就偏离了航向。
AI早已在游戏产业中悄然生根——只是不在喧嚣的聚光灯下,而在静默的生产线上。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