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文章是在steam写的评测,稍微删改了一下,游戏存在大量的哲学谬误,游戏结构失衡,在b站莫名却很火,这些现象其实也反应了当代网红哲学和大众思想的一个侧面,值得反思
游戏美术,音乐,包括很多小巧思,小设计都很好的,多结局查了一下,大体差不多,实在玩不下去多结局了,真的有时候想骂人,也感慨现在时代去学习真正的一些哲学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这文案和剧情,我和我同学看了都很难绷,作者有一些哲学思考,但不多,学了一点,但理解失误很大,感觉主要是学了一点拉康齐泽克这种网红哲学,拿来解构海德格尔,笛卡尔以来的近代哲学,顺便解构了一下存在主义,福柯这些后现代流派。
我内测评测过不少视觉小说了,也认识一些游戏作者,这么想让人骂的不多,可以说几乎没有,这是第一个,主要是作为哲学研究者的角度,问了一下身边不学哲学的朋友,普遍评价都不错,主要是因为女主很可爱,以及确实没有经受过专业哲学思维训练,容易被庞大的名词概念唬住。我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从事哲学思考很容易,真正地系统学习哲学其实很难,网上最火的网哲基本上都是必修4+齐泽克+拉康+弗洛伊德这种结合,这些思想流行有它深刻的原因,但我不想在这里讨论。
我还是稍微提一下游戏里很失败的哲学理解失误和游戏结构的失衡。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哲学观点,但是这些东西不能作为游戏推动剧情的主线,尤其是对这些问题一知半解的时候,剧情没有一点推动,全篇只有观点输出,没有讨论的余地,它可以作为一种背景和世界观,这是一种做法,还有一种就是如果你想打破游戏这面墙和观众直接对话,你是需要一个很深刻的见解,或者你很能把握这种度,比如说史丹利的寓言这个游戏就做的很好,这个游戏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就是因为理论太差了。或者你可以多给观众一些选择的余地,在严肃讨论问题时,多给一些对话选项,这样也能让游戏更加有趣,甚至是发展出意料之外的结局,而不是意义不明的选项,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来回都是一个答案。
首先人将自我视为观察对象时,世界并不是“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事实上只有“主观”一种选项,如果我们非得用“主观客观”这种不专业的说法来讲,因为这个概念只能在拉康或者黑格尔的语境下使用才具有他的独特理解。外物是通过“我的感觉”而被我认知,整个近代哲学都承认这个基本观点,但是这会发展出一些不能接受的逻辑结论,那就是除了我以外,一切都没有意义,都是假的,从而物体的存在被否定了,知识的存在也被否定了。康德事实上就是通过讨论先天综合判断来确立物自体的必要性,同时也不否认知识的来源是一种“主观性”的问题,Max只是更强调物体能被彻底理解而已。
第二,人和人“主体性”冲突这一部分,很像海德格尔的此在dasein和共在mitsein的冲突,但海德格尔绝对是批评主体性这种说法的,他只强调个体的存在论说法,存在才是个体的本质和意义,不能用“主体性”这个词平替此在,
第三,关于定义,如果对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柏拉图的定义的这个逻辑会犯循环论证的谬误,而亚里士多德则预设了一个不能被论证的唯一本体善,后面基督教解释为上帝,才使定义这个有本质的意义。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认为不存在定义这种本质性的东西,定义只是一种约定俗成,定义不意味着本质,作者的表达明显属于前者,是否意味着作者其实信仰上帝存在?这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关系,世界建构,有点像萨特,也有点像海德格尔的表述,海前面说过了,这一段其实还是用拉康的一些理论去解构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但是福柯没有用过这种意义上的主体性这种词,事实上他否认自己是任何学派的学说,他的目的是解构一切,从而完成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理性主义至上的反思,这事实上是一切后现代思想的核心,反思和批判理性,尽管这一过程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以及处处对名作品的改编,其实是一种娱乐化解构,很怀疑作者到底读过原著没有
说这些不是想把作品贬得一无是处,中国游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批评是必要的,这个游戏还是网哲很典型的一些特征思想的,也集中体现了国人的很多思想误区,希望中国的人民能真正地进行理性地,深刻的思考,这一点离世界顶尖国家的人们,差距还是有不小的,从事思想工作的人能有所发声本来就是义务所在,尽管现在环境不太好。期待你们的下一步作品
评论区
共 6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