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风尘仆仆,终于在傍晚到达郑州城内,却逢阴雨连绵,全身不免沾了许多湿气,只得先去了客栈。等放好行李换好衣服,天已黑了许久。待二人乘夜色赶到店时,早过了饭点,“葛记焖饼”四个大字招牌在灯下熠熠生辉,门口却没人。本以为只能匆匆赶打烊,等进得店去,里面却是一片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二人惊讶之余,听得店里说话声都是浓重河南话,心下稍安:本地人都吃的,必是差不了的。
这家店本是一位本地好友推荐,此人原话是:随便点,都好吃。二人也不含糊,肚子也饿了,顺着菜单,点了靠前的几个菜:焖饼,伊面肥牛,红烧鮰鱼,和一份大肉煎饺。
二人自杭州来,照杭州店家行情,四个菜顶多算是将将够吃,待要再点,边上的小二忙打断道:“够吃了,够吃了,不够再点” ,随即一阵讪笑,仿佛在笑两个不见世面的乡下人。二人也不计较,单论吃,自杭州起,去哪儿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不多久焖饼便上来了,名字叫饼,却是炒面的模样。中原地区极善做面食,能把小麦粉做出百般口味,千般花样,单单是面和饼,就在菜品上不下十余样。
焖饼算是主食,几块酱色瘦肉摆在边上,权当点缀。但饼本身味道极好,口感劲道,肉香浓郁却不油腻,搭配豆芽口感丰富,二人不由得多吃了几口。
第二道菜唤作伊面肥牛,照杭州的惯例,菜里面粘上肥牛二字,那肥牛必然是点缀,量也不会太多。但这道菜一上来,直让二人怀疑:面呢?菜名里似乎是有面字的?只见一块硕大铁板上堆成山的肥牛热气腾腾端上来,上面点缀着一些青红椒,一眼看去便是下饭的好菜。一筷子过去,夹起来的全是厚厚的肥牛片,肉香四溢,十分下饭;再一筷子下去,才将将看到面条。此时面条已经被上头盖的肥牛肉汁浸透,变得十分爽滑入味,与第一道焖饼相比,却又是另一番口味。
第三道菜红烧鮰鱼上得慢些,前两道菜太过于下饭,竟有些饱了。二人本想尝一尝这边的经典菜:红烧鲤鱼,但一想到鲤鱼多刺,且份量太大,于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鮰鱼。鮰鱼与鲶鱼相近,肉质细腻口感滑嫩,红烧的做法使得更加入味,不过这道菜虽说是地方菜,做法却并不独特。固然好吃,却少了些地方风味。好在鱼肉不压胃,不知不觉间,整条鱼被消灭殆尽。
最后的大肉煎包上来,桌上盘子都快堆满了。这边的煎包煎饺都酷似纸皮烧麦,外面薄薄一层皮,却不是汤包。加上水一煎,熟了反扣在盘子里。此时包子底成了顶,变成酥脆一片。包子个个薄皮大馅,一口下去外酥里嫩,肉香扑鼻,二人只恨自己不能多长几个胃,勉强吃了两个,却再也吃不下了。
二人招呼小二结账,账单差点让二人惊出了声:那一碗焖面不到二十,那一份煎包足足十二个,才堪堪二十,两人点了四个菜加一碗红豆粥,却不到二百,剩下的菜量竟还有一半有余。二人只得打包回了客栈,待明日再吃。
第二日一早,二人不禁打趣道:“好容易来一趟郑州城游山玩水,却尽吃些剩饭剩菜,咱实在是没有那富贵人家的命呐。”
打趣归打趣,因为是游山玩水便要糟蹋粮食,那是万万不可的。
二人拎着昨夜的剩菜找了一家热心食店,帮忙热了一下。饶是剩菜,热过之后依然是香气扑鼻,令人胃口大开。煎包,肥牛面,焖饼,又何尝不是最丰盛的早餐餐食呢?
吃完早餐,二人依计划行事,一直忙到了天黑。一些行程恰恰在饭点,晚饭时分二人随便吃了些便应付过去,待到了深夜,二人才得空吃顿热的。
郑州城深夜也是热闹非凡,此时路边一家大大的招牌把一条小路照的通明,上面提着几个大字:饸烙面。
这个招牌在杭州也并不陌生,但在杭州的任何所谓地道菜大抵都不地道,所以一直也未曾尝试。二人不作犹豫,径直走了进去。
即便是深夜,店内仍有不少食客。可惜的是不少菜品已经沽清,只得有啥吃啥了。
二人点了一大碗饸烙面,半斤肚包肉,外加一份菜蟒,待要再点,小二又瞧出二人斤两,道 “咱这儿的面是随便续的,够了够了”。连着两天被如此提醒,二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有些尴尬,只得坐下来等菜上桌。
店里厨房一个硕大的铁锅,腾腾冒着热气,边上摆了一大盆辣椒,香气扑鼻。中原地区极善作面食,同样把辣椒做得出神入化。不同于湘赣川渝地区的麻辣,这边的辣椒都成了辣椒油,香而不辣,成了万能调料。拌面,汤面,馄饨,都能来一勺增香。
只见一位掌勺的抄起一个大勺,从大锅中舀出一大勺汤浇在一大碗面上,随即快速添上一勺辣椒,一勺芹菜碎,最后添上一勺牛肉,一碗热气腾腾的饸烙面便成了。
剩下的肚包肉是事先卤好,掌勺的几刀切了便端了上来。
菜蟒二人却是头一次听说,这是一道蒸菜,笼屉一揭开这名字便一目了然了。
薄薄的面皮里面包着鼓囊囊的菜,里面其实是韭菜,鸡蛋和粉丝炒制,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曾炸过的韭菜盒子,但份量却是极大,怪不得小二连番阻止二人继续点菜。
饸烙面的面与拉面差别不大,面汤倒是鲜美,而红油辣椒把汤味又提到另一个层次,隐隐的微小辣味又让汤的味道增添了不少风味,一碗汤面,只要汤好喝,那便无需挑剔了。
肚包肉如今已经是不稀奇的食物了,几乎哪儿的卤味店都有这道菜,但这里的这一盘一端上桌,羊肉鲜香味浓郁,相比杭州那边卤味店的肚包肉,这里这份羊肚中的肉块更加紧致,更有嚼头,肉本身鲜味多于调味佐料,丝毫不腻。
菜蟒更像是当地小吃,但无论什么做法,终究是韭菜鸡蛋粉丝,好在实在,一整屉,三条“菜蟒”,要价九块九。
虽只点了三个菜,二人吃得撅着肚子离开了店,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等肚子消了,方能休息。
所谓“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二人欣然到中原游玩,却并不是事事皆完满,餐餐皆顺心,只不过“乱我心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物,食物,此间不表也罢。
第三日晚,二人顶着细雨到了一家巷子里的店,名唤”荆芥疙瘩汤”,疙瘩汤也是中原地区一道地道面食,做法不难,就是将揉好发好的面捏成小片丢进汤中煮熟。此前一家名满中华的大店,他家一道名菜称作“面鱼”,小小一盆,卖四十八,大抵与疙瘩汤相似。
当然郑州这家店可不只是做面疙瘩汤,其实是一家地道豫菜馆,即便是这家店的传世头牌菜,也不敢卖四十八,大约两倍于中华大店的量,价格约为其一半。是了,只是番茄,香菇,木耳,面粉等寻常之物,在泱泱中国怎敢卖出如此高价呢?当真匪夷所思也。
二人进得店来,相互叮嘱告诫,“量力而行,切莫再点多了!”
于是两人仔细斟酌,点了一道荆芥疙瘩汤,一道凉拌面,一道红烧鲤鱼,一道青菜,清清淡淡,显是前几天吃撑了。
说到荆芥,二人在杭州未曾见过。这几日在一茶铺中偶然尝到当地特色茶饮:荆芥柠檬,二人如获至宝。荆芥在中国多处都有,但唯独在这里成了饮食中随处可见的佐料和配菜。在荆芥柠檬中,把荆芥与柠檬一起捣碎,加入冰水,一口下去,一股奇异的香味直冲脑门。二人中的男人叫道:“嚯!是山胡椒!”,而女人却叫道:“嚯,是柠檬草!”
世间之奇,当真妙不可言。那男人故乡在湖南大庸城,此地人酷爱吃粉,而这里的米粉可以少了臊子,却万万不能少了几滴山胡椒油。几滴下去,整碗面飘出类似柠檬的清香,只勾得人口水直流。此地山上有一种植物,本地人称为“辣椒儿树”,学名叫做“山胡椒树”,树上结一串串类似花椒的果实,便是山胡椒了。当地人把山胡椒一串一串采了去,跟菜油一起熬制成山胡椒油封存起来,当作调料用。男人自从离了大庸城去了外地,便不曾见过这调料了,只能当作儿时回忆,存在脑中。
而那女子生长在杭州城,此地号称美食荒漠,并非浪得虚名也。这女子酷爱各种外地美食,尤爱东南亚暹罗的冬阴功汤,有时抵不住馋虫勾引,便买来各种食材自己烹制,这冬阴功汤必不可少的一味配料便是柠檬草,又称香茅,撒一些进汤里,不一会便有了这种酷似柠檬的香味。
而今殊途同归,大庸城的山胡椒,东南亚的香茅,它们的味道又出现在中原的荆芥身上。虽天各一方,各地人们对美味的追寻却归为一统。料想天下虽大,各地风俗确有差异,但到底都是同样的百姓。同样的手脚四肢,同样的五脏六腑,带着同样对安居乐业的期许,抱着同样对丰衣足食的向往。而如今天下势如累卵,另一片天空下,百姓惨死无路跑,恶人当道不受制,当真令人唏嘘!
二人思绪随着第一道菜上桌,回到了郑州的这个小巷里。第一道菜便是招牌菜:荆芥疙瘩汤。
这道菜一上来,二人面面相觑,心道:“坏了,又点多了”。一个大肚碗盛满了疙瘩汤,上面飘着几片荆芥,还未开吃,荆芥的特殊香味已经溢满周遭。单单这一大碗,至少是四人的量了。这疙瘩汤在大肚碗中只看到汤面隐约呈现五颜六色,等二人迫不及待各自盛一碗出来,才发现内里乾坤。里面有香菇,鸡蛋,番茄,黄花菜,肉丁等等配菜,把汤面的荆芥拌进汤里,一口下去,酸味首当其冲,然后是荆芥散发出的奇异香味,面疙瘩是爽嫩的口感,配菜则充满嚼劲,吸入一口,咀嚼两口,越吃越香,越香越吃,不觉间各自两碗下肚了。
红烧鲤鱼终于上来,意料之中的好吃,对得起经典菜系的口味。荆芥凉面果然受辣椒香油加持,爽口弹牙。但比起疙瘩汤的惊喜,这些菜只能算平平无奇,权当做个记录了。
前三日奔波颇多,第四日二人决定索性放松到底,好好吃喝。二人睡到晌午,慢悠悠走到一家烩面馆,点了两碗烩面。
这是一家清真面馆,终究没有逃过一条铁律:清真面馆肉不多。不过这碗面的精髓,却不在于配菜和面条,而是在于这碗极为鲜美的面汤里。这碗汤看似清白寡淡,但味道极佳。厨房一个极大的铁桶,咕噜噜一直滚着白汤,里面是熬制多时的骨头棒子,这便是这玩面汤柔和鲜香的来源了。二人中的女子笑道,这样的汤,扔根鞋带进去都好吃。与汤相比,宽宽的面皮软糯又爽口,却成不了这碗烩面的主角儿了。汤里撒上胡椒粉,吃着面喝着汤,全身就从围开始暖了起来,要是在天冷季节,那将十分舒坦。
第五日,二人继续奔波,来到了曹丞相的理政故居,许昌县。即便到了这里,依然是雨僝云僽,令人不快。所幸的是,在住处不远便找到了一家不错的饭店,名叫老房子。据说这是家豫菜,招牌菜却是烤鸭,二人不免好奇。
进到店内,入门处便是一个硕大的炉子,里面正烤着几只鸭子,个个金黄油亮,令人口水直流。
此时正值饭点,不免要排队等候,入门处的过道便坐满了饥肠辘辘的等待就餐的食客。而这店家狡猾得很,定是故意把炉子摆在入口,切烤鸭的案板却恰好放在过道里头的大堂处。每隔一会,便有个店小二用一个长长的叉子从炉子里叉出烤熟的鸭子,然后又从两边坐满食客的通道慢悠悠走过(应该是快步走过,只是食客们忍受着这份诱惑,度日如年),生怕漏掉某个人的鼻子。
二人自然也在其中。只听那男的道:“不如洒家直接一口咬将上去,然后花钱买下这整只鸭子,省得受这份眼睁睁看着吃不到的罪!”
男的回道:“那时我便说,我们江苏人敢做敢当,不就是钱吗?我花钱买下便是!”
女的继续笑道:“那我躲远些,我可不是你们江苏人。”
谈笑间也轮到了二人,这次二人也不纠结,直接点了套餐,只盼早点上菜。套餐里菜不多,半只烤鸭,两个四喜丸子,一碗青菜。五天了,二人终于。正想着,突然邻桌的一个大哥叫住二人,道:“朋友,这边菜份量有点大,一时间点多了,这份红烧鲤鱼刚上我们没动过,给你们分一点可好?”二人听罢不禁笑出了声,忙道:”不必不必,我二人也点够了,这道菜也吃过的”。怎奈对方实在热情,都差点把浪费粮食的罪状慢慢扣到这二人身上了,二人见推脱不得,只得答应了。得,菜又多了。
两桌人开始寒暄起来,男的问邻桌大哥从何处来,大哥道,苏州。
此时男人只觉一阵寒意,心想得亏没咬那一口烤鸭,不然要惹大麻烦矣!
此时店小二端上了烤鸭,先上来的一盘却不是烤鸭,而是几片方形烤鸭皮,小二说这叫做精华。蘸些白糖送入口中,只觉得脆香可口,却快速化开,而后便是充斥口腔的油脂香味。
两人在杭州吃过几次烤鸭,并无这种仪式感的前菜,想来是见识少了。
半只烤鸭紧接着端了上来,不愧是当作招牌的菜品,切的片片均匀,摆盘讲究,香气四溢,秀色可餐。上面一层全是鸭皮,烤的香脆,下面的鸭肉则是外焦里嫩,配上热气腾腾的薄面饼,佐以酱料配菜,一口下去既有鸭肉浓香,又有面食解腻。二人此前吃过多次烤鸭,单从味道来说差别并不太大,只是这里的烤鸭口感之分明,切分之考究,的确更胜一筹,也担得起招牌菜名头。
狮子头并不是特色菜,但是里面加了一颗咸蛋黄,算是点睛之笔。肉质不松不紧,干湿适中,算是不功不过了。
第六日早,二人找到了一家本地的地道早餐:绿豆丸子汤。雨不曾停过,两人撑着伞艰难在一条小巷中找到了店,此时之间一条蜿蜒的队伍把小巷差点挤满了,肯定错不了了。
队伍中不少是本地人,他们与老板都有了默契,点完自己加些佐料,随便找个地方坐下便吃。这是一家极小的店,不少食客已经坐到了店对面的一个太阳伞下的简陋桌上,此时阴雨绵绵,雨随风飘,不少都飘进了碗里,依然无法阻止排队的食客。
终于排到了队首,这时才看清,店面内部也相当简陋,外面一个大汤锅,上面飘这一层正在煮的丸子,边上摆满了各种调料,辣椒油,和牛肉羊杂等臊子。里面是简陋的三四个桌子,此时也已经快坐满了。
一碗丸子快得很,老板拿一个铁碗,从大锅中舀出带丸子的汤,按需加入羊杂或者牛肉,丰俭由人,有大碗有小碗。绿豆丸子炸过之后里面中空,再在汤锅中吸满汤汁,但凡是油炸食物再在汤里煮过的都不会难吃。这边的臊子给得足,差不多能有半碗肉。吃着丸子喝着热汤,不一会儿直冒热汗。二人再次感叹道,这要是在冬天吃,是再合适不过了。
晚上图方便,二人也不纠结,去了住处楼下昨日去过的烤鸭豫菜馆,这次却不点烤鸭,点了两个小扣碗,一份铁板滩羊肉,一个荆芥拌黄瓜,半份汤包,店家送了一份疙瘩汤。长达六七日,“量力而为”这四个字像是二人永远无法参悟的箴言。
其中的铁板羊肉当属最佳。肥瘦相间的羊肉片在孜然加持下毫无腥味,反而成了下饭的绝配。这份铁板份量极大,两人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刻才勉强吃的七七八八。
这边的汤包胜在份量,味道倒也鲜美,但汤包在杭州倒也能吃到不少好的。
七天时间眨眼就过了,回看这些照片,不禁感慨,作为平民老百姓,能在半天之内穿越上千公里,花这么少的钱吃到这么丰盛的美食,看着胖东来超市里堆成山的肉类水果边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男女老幼,不禁感叹,丰衣足食,何其幸也!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