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 08.04,工作原因,去到云南省红河元阳梯田多依树阳光客栈。
客栈组织者何叔会不定期举行无偿研学活动:有意向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自行组织备课、去到寨子里,给放寒暑假的孩子们,讲讲大山与抖音之外的世界。
来听课的孩子们,大多属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族。他们熟练掌握哈尼语与汉语,男孩子们多沉迷手游与儿童游戏,女孩子们则大多按家中要求学会烹饪、照顾弟弟、熟悉家务,有自己时间则大多聚在一起跳民族舞、或者画画。
那边村寨风俗孩子们长到十五岁,父母们大多俩俩提亲,提早规划好孩子们的人生(倒没有像迷雾中的孩子那种程度)。这些年,有不少孩子厌恶着这样既定的安排,于是也在努力探求着自己的未来道路。
作为一名普通的汉族人,非常能感受到哈尼族孩子们身上的厉害:能歌善舞、开朗外向、阳光且富有热情、谈吐间落落大方;即使这几年行为处事相对冷淡如我,在大家唱与跳的饱满热情环绕里,也只觉得暖洋洋的。
来讲课的志愿者们,大多来自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也有从上海师范大学千里迢迢过来),由于并非校方组织的官方公益,没学分没履历可记,大家对孩子们的爱,似乎更为纯粹和直接。
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相处,非常干净、且热烈;一起做饭、下田,在村中闲逛、吃小零食,采野果、摘野蓝莓,大家主动帮照顾弟弟的小朋友分担压力,约束大家的礼貌与行为。
另一方面,志愿者们对孩子又是严格和克制的,参与的大部分人,将来都有成为教师的职业规划。在这里的经验,是未来职岗的基石与预演——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刻进自己的喉咙与行为中去,这是大家心怀忐忑、不断预演和练习着的。
作为这次活动的第三方势力,我们是外来者。除一定的经济支持外,我只是作为影像端,记录下这次活动。
与孩子们一同吃、一同听课,一起在村里道路上嗦冰棍、乱走。
也与志愿者们一同夜谈、畅饮、赶集、远足,交换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和孩子们(在我眼里大家都是孩子们)一起聊天的日子,感觉自己真的年轻了许多。
摄影师的宿命往往是没有自己的照片,不过和小朋友们在村里疯的时候,还是感谢路过的姐姐给我拍了一张:
也许这一面后再无相见机会,但人生很长,也许何时何地还会碰上。
评论区
共 18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