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尝思”的实体是一个黄杨木雕的“七孔六子莲蓬” 。这一元素也都指向了我理解的这章的内核:因果、轮回。
首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象征需在尘世中修行的思想;而莲花与淤泥的共生关系,与释家“烦恼即菩提”的入世修行的思想完美契合 。再深一层的讲,莲蓬“花果同时”的生长特征,则直观地展示了佛教因果论的核心:因即是果,果又成因,因果相续,构成了无尽的轮回。因此,这章将悟空的根器塑造成莲蓬,就必定讲的是一个因果轮回的故事。
其次,数字“七”在释家中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圆满与超越。释迦牟尼佛诞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地涌金莲;而后又在菩提树下静坐七日七夜,最终证悟成佛 。数字“七”因此象征着超越六道轮回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到达的的圆满境界,也就是涅槃。根器莲蓬的七孔,暗示了孙悟空应该到达的圆满,即他本应老老实实的当他的斗战胜佛。
然而根器页面中却只有六颗莲子,比在打败百眼魔君后完完整整的七颗莲子,少了一颗,这给了故事很大的解读空间,比如谐音、或是救紫珠儿用了等等,但这里只说我的看法。如果说七孔代表了应该涅槃或成为斗战胜佛的可能,那么六颗莲子则恰好呼应了序章中的孙悟空,他并未能如传说中那样功德圆满,超越六道,他死在了花果山。他的西行之路是“未竟”的,他未能打破最终的禁锢 。
这一设计让玩家扮演的“天命人”所进行的旅程,不再是去复活一位功成的英雄,而是去继承一份未竟的遗志,去走完那条未能走完的路 。根器本身应该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其内在的残缺性,也从侧面印证了黑神话的框架,并不是一个关于“复原”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继承”的故事。
“舌尝思”的物品描述是“食髓知味,乐极生悲”,看似无关的两个道德箴言,却揭示了整章的矛盾内核 。
“食髓知味”,意指品尝到骨髓的美味,比喻在初次尝试后便获得超乎想象的快感与收获,进而引发出得寸进尺、永不满足的贪欲 。这四个字精准地捕捉了欲望的动态特征:它具有自我驱动性和无限升级的倾向。这种欲望是生命力的本能体现,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原始动力。这种主动的、扩张的、消耗性的力量,完美地契合了“阳”的特质:主动、外向、燥热、扩张 。它代表了欲望驱使的原始动力,也是生命力的体现。
与之相对,“乐极生悲”,这种“物极必反”的观念,就是说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必然会向其对立面转化 。这也代表了对欲望的理智规训与对失控后果的警示。它是一种被动的、收敛的、具有冷却性质的力量,恰好对应了“阴”的特质:被动、内向、冷静、收缩 。它象征着欲望失控后不可避免的痛苦与悲剧,是对个体行为的自然平衡。
这两句描述并非简单的并列或矛盾,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它们互为因果:正是因为“食髓知味”的冲动,才导致了“乐极生悲”的结局;而对“乐极生悲”的恐惧,又反过来构成了对“食髓知味”的制衡与约束。这种本能欲望(阳)与理智规训(阴)之间的动态平衡、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完美诠释了“舌尝思”的因果内核。
那这章到底是讲的什么因果呢,这章的主角,不是孙悟空也不是玩家扮演的天命人,而是二师兄,《西游记》中最具人性色彩,集贪、嗔、痴于一身的八戒。
在文学作品中,名号往往承载着对个体本质的定义与命运的预示。八戒分别有三个名号,下界后本名猪刚鬣,遇到观世音菩萨后法号悟能,拜师唐僧之后又赐名八戒,这期着重讲讲“猪刚鬣”与“猪八戒”,猪悟能我们留到最后一期一起讲。这两个名号一个在先,一个最后,也是其内在核心矛盾的直接体现。
“猪刚鬣”中刚鬣二字。出自《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豕曰刚鬣” 。此处的“豕”指未阉割的公猪,“刚鬣”则是对用于祭祀的猪的美称,意指其鬃毛坚硬挺拔 。因此,“刚鬣”这个名字的本质,并非威风的绰号,而是一个名词,其定义就是“牺牲”。在古代祭祀中,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猪刚鬣,从其名号诞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祭品”的烙印。这赋予了其角色一种宿命论的悲剧色彩:他的本质是被动的、被消耗的、是为了满足更高存在(神灵或他人欲望)而存在的。牺牲不能有思想,不能有意识,只能服从与被献祭
与此相对,“猪八戒”是唐僧他取的法名,代表了一种通过自我约束与意志选择,超越本能、需要通过克制才能寻求解脱的道路 。
这两个名号,一个是被动,一个是克制;一个是命运,一个是约束;一个本我,一个超我;
他不仅被迫成为取经团队的一员,而且一路上又要与自己的本性作斗争。这构成了猪八戒内在世界的两极。“猪刚鬣”代表了他无法主动摆脱命运或这份天命,即使再多的挣扎也没有意义;而“猪八戒”则代表了他需要克己,遵守保护唐僧西行的契约。
他在取经路上每一次的动摇——无论是贪恋高老庄的家庭生活,还是对女妖精的垂涎,或是对散伙分行李的念想——都是“刚鬣”对“八戒”身份的无谓挣扎 。他的故事,从命名开始,就被设定为一场本质与规训、天性与选择之间的斗争。
猪八戒的复杂性足以让其成为,对人性欲望,这一议题的探讨的对象。
玩过女神异闻录的朋友都知道有Persona这种东西,而召唤Persona通过的手段往往是非常极端且充满自我否定的行为。而这个设定的原型是受到卡尔·荣格极深的影响,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阴影”(The Shadow)是一个核心的原型概念。它代表了人格中所有被意识(Ego)所排斥、压抑和否认的部分,是我们不愿承认的“黑暗面” 。这包括原始的本能、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非理性的欲望、愤怒、贪婪、懒惰等 。这一定义与猪八戒的角色特征——好色、贪食、懒惰、自私——形成了对应 。
荣格认为,“阴影”并非纯粹的负面存在。它虽然包含了我们人格中“低劣”的部分,但也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自发性、创造力和被压抑的积极潜能 。一个完全否认自身阴影的人,其人格是片面的、贫乏的。猪八戒的形象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尽管他缺点缠身,好色,存私房钱,爱抱怨,大卫戴,爱偷懒,总想着高翠兰但他也是取经团队中最富“人情味”、最真实、情感最外露的一员 。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懦弱与挣扎,赋予了这段西行旅程中,一种世俗质感与真实感。让这一路上更具有烟火气。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讲原著中的八戒,就是他从不内耗。
而黑神话中的八戒,将他的心里藏着的承诺,掩藏在他粗俗的语言和轻浮的态度之下,他越是在意那些不允许他在意的事情时,就得越是假装不在意,并刻意的用相反的态度否定和否认自己的内心。而他所不能承认的,不一定是不好的,而是环境所不接纳的。
行蕴中藏着易经中的一段话,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意思是言而有信,和行事严谨。乍一看好像跟八戒的作风毫不沾边,但他被金钗蛊惑后说的那句妹妹等的好苦啊却暴露了自己的本心。
荣格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即人格的完整。这一过程的关键一步便是“阴影整合”(Shadow Integration),即有意识地识别、承认并接纳自己的阴影,而不是消灭它 。在《西游记》原著结尾,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其职责是享用佛坛上所有的供品 。这个结局它没有根除八戒贪食的核心欲望,而是将其收编、转化,并赋予其一个在秩序中合法且有用的位置。他的“阴影”没有被消灭,而是被整合了。这是一种更成熟、更现实的妥协。
而成为净坛使者的八戒,只是他贪食部分的圆满,情欲部分却从未提及,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章的标题《曲度紫鸳》
来源是李白的诗作。在中国古代,如果你文笔不好,就可以找人代你写诗,其实跟高中时候找个文字矫情的人替你写情书差不太多,《代别情人》就是其中之一。原文追述了当年相互倾心,郎才女貌的一对情侣、之后却分别,如今已“覆水难收”的感情变化轨迹,他明知两个人已经不可能在一起,只希望最后能再通音讯不要断了联系。诗中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且透露着脉脉的深情。其中一句“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意象是一对紫色的鸳鸯伴随着优美的琴声飘扬而过 。鸳鸯象征着成双成对、忠贞不渝的爱情与美满的婚姻 。
老猴子说过:在白虎岭他倒是狠心绝情,接连三次打碎过去的爱人。自以为从此不会再有牵挂,可你也明白。他心里根本没有放下,不然也不至于成了佛仍要执意逃离灵山。舌尝必思,多情易折,这一点他像你,还有你的那些个情人,无论身在何处、永远是孽海情天的囚徒。
而她的月光,是惜别的城楼。因为她忘了初见时的哀愁。
- 对她来说,思念是刻骨铭心未愈合的伤疤;对他而言,却只是修行路上的思念与烦恼。
- 合唱:“下一世相遇 请别再回眸 / 请记得回眸”
- 他祈求解脱,期望下一世不再相见。她却希望被记起,期盼着下一次重逢。一个决绝地想逃避,一个卑微地等待。这便是他们冲突的顶点。
他们因过去的执念而承受着今生的苦果,他挣扎着要离开,她执着地不放手——又在不断为他们的下一世,种下更深的苦因。
猪八戒在凡间对紫蛛儿的“不承认”,是一种以自我感动为基础的牺牲,以为自己不承认,不作为,不相见就是戒掉了情欲,断了因果的根,就是保护了心爱的人不再受这轮回之苦。但情根哪是他这猪脑袋想出来的断法。他们的爱,就像一条无法挣脱的锁链,将彼此牢牢地捆绑在痛苦的轮回之中。他们是彼此的“孽海情天”,是对方甜蜜的毒药,也是唯一的慰藉。
这段跨越生死轮回种族与时间的爱情,现在看就是纯直男幻想爱情的俗套倒追戏码,但也透露出一种八戒一样愚笨、率真的性情,这种真实的情感,才是感动的关键。但这份爱情,究竟是一种延续痛苦的诅咒?还是说,这份无法斩断的羁绊,才是这残酷的世界里唯一真实且有意义的存在?
游戏没有给出答案,,只留下紫蛛儿临终前那句“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笨”
便是对八戒此刻死不相认这种悲壮而“愚蠢”的牺牲无奈叹息。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