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 算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 记载了当时人观念中世界的风土样貌. 其中的记录不一定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 但即使不真实, 也是源自真实情况的流传讹变, 可以反映当时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4]
这部书本来是图文并载, 且图画早于文字, 依照图像作经. ‘海经’ 部分, ‘海外四经’ ‘海内四经’ 与 ‘大荒四经’ ‘海内经’ 是两次对同一幅图像的描述.[4] 因此, ‘海经’ 多有看起来重复的内容, 各有详略. 如今文尚存而图已经遗失, 我们尚可以依赖东晋郭璞的注释引导.
羽民在 ‘海外南经’ 与 ‘大荒南经’ 各有一次描述.[3] ‘海外南经’ 中的描述:
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 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 (能飛不能遠卵生畫似仙人也) 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 (啓筮曰羽民之状鳥喙赤目而白首)
大荒之中...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 (甘水出甘山極此中也) 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 (言此國人顓頊之子也) 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 (即卵生也)
两段对羽民描述的主要内容都是方位和外貌, 而没有对羽民的习性能力等其他方面做出描述. 未提及羽民与仙人的关系.
欢头是 ‘山海经’ 中一个同羽民有些相似的形象, 描述相对详尽. 海外南经:
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 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 (讙兠堯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畫亦似仙人也) 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
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 (翅不可以飛倚杖之用行而已) 惟宜芑苣穋楊是食 (管子說地所宜云其種穋䄫黑黍皆禾類也苣黑黍今字作禾旁起秬虬三音) 有驩頭之國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三苗之民) 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对欢头的描述, 形象之外还有生活方式和身世血脉, 是颛顼所生.
‘海外南经’ 和 ‘大荒南经’ 都是分别描述了羽人和欢头, 可知二者不是同样的事物.
郭璞注释说羽民 ‘画似仙人也’, 欢头 ‘画亦似仙人也’, 可以猜测羽民与欢头的形象是有相似之处的, 都比较符合郭璞对于仙人形象的想象. 这种想象大概来源于先人对仙人的想象, 如东汉王充 ‘论衡·无形’ 所述: ‘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爲翼行于雲則年增矣千歲不死’[2]
形象的确与 ‘山海经’ 对羽人和欢头的描述相似. 然而郭璞说羽民 ‘能飞不能远’, 欢头 ‘翅不可以飞倚杖之用行而已’, 都强调了两者飞行能力的欠缺, 可见二者与仙人更多是外貌上相似, 能力则比不上仙人. 再配合上 ‘无形’ 接下来的说明 ‘毛羽之民土形所出非言爲道身生毛羽也’, 更是直接指出羽民的奇异形象是 ‘土形所出’, 不是修道而成.
先秦两汉的文献中, 还有如 ‘淮南子·原道训’ ‘淮南子·地形训’ ‘大戴礼记·五帝德’ 等提及的羽民, 都是远国异人之类, 并未提及 ‘仙人’ ‘不死’ 之说.
据以上内容, 一方面可以推论, 王充和郭璞并不认为羽民就是仙人;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 在东汉王充的时代, 仙人身生毛羽的形象就已经深入人心, 需要专门说明 ‘毛羽未可以效不死’.
‘羽人’ 一词在如今容易查阅的经典文献中不易找到. 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5]
南至... 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 (羽人鳥啄 [喙?] 背上有羽翼裸民不衣衣裳也郷亦國也)
据上下文理解, 其中的羽人大概就是 ‘山海经’ 中的羽人, ‘不死之乡’ 与 ‘羽人裸民之处’ 是并列的两个地方.
仍羽人於丹丘兮 (因就衆仙於明光也丹丘晝夜常明也九懷曰夕宿乎明光明光丹丘也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補曰羽人飛仙也爾雅曰距齊州以南戴曰爲丹穴) 留不死之舊鄉 (遂居蓬萊處崑崙也補曰忽臨睨夫舊郷謂楚國也留不死之舊郷其仙聖之所宅乎)
羽人与丹丘并举, 可见屈原认为羽人与丹丘有关联. 至于屈原眼中的丹丘是什么样的地方, 还需要比较前沿的考古研究来推知, 本文不下定论. ‘不死之国’ 和后文 ‘汤谷’ 等事物, 可见于 ‘山海经’, 故可以推测其中 ‘羽人’ 大概也是 ‘山海经’ 中的羽民. 东汉王逸注释即采用这样的观点. 南宋洪兴祖补注曰 ‘羽人飞仙也’, 是认为羽人就是仙人.
乐府诗 ‘宋谢灵运缓歌行’: 飛客結靈友, 凌空萃丹丘
东晋孙绰 ‘天台山赋’: 仍羽人於丹, 尋不死之福庭
大概是受到楚辞影响. 而 ‘羽民’ 一词主要见于各种类书.
顾颉刚. 《山海经》中的昆仑区. 中国社会科学, (01):3–30, 1982.
鹿忆鹿.《山海经》羽民神话:远国异人图俗考.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6(05):1–7, 2023.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