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是什么?到底有没有命运?这样的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有人觉得不该屈从于虚幻的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他们的信条;也有人认为对命运的挣扎和反抗才是徒劳的,人就应该知命,认命。在大环境并不景气的当下,命盘、八字、占星术、塔罗牌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大家都希望通过某种方式窥探命运。我也有同样的好奇心,但我的好奇心逐渐从自己的命运转向了命运本身。今天我会试图给出我的答案。
在开始作答之前,首先需要说明,我不准备谈论命运的“本质”。对于这一类抽象、深邃的概念,我认为不应该用更多抽象的概念描述它,而是要把它放回日常生活中观察。我们何时会说出“命运”二字?在那个时刻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在这样的观察中,我们会一步一步澄清“命运”的含义。希望在我的文章里,读者可以看到自己心里的“命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生活中我们感叹命运,也常常是在这样不遂人愿的时刻。无论做出多少努力和挣扎,似乎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能眼睁睁看着梦想破灭,度过一种并不想要选择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意志遭遇阻碍,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命运。而这种阻碍,可能来自外界,也可能来自内心。
外界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宏大的历史趋势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在战争,灾难,社会变革的时代中,个人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即使不谈这些,哪怕是出生的家庭,生活的社区,都会显著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在今天,千千万万种或真实,或虚假的美好人生展现在我们面前。回顾自己现实的生活条件,能够选择的道路又那么有限,那种人生道路被限制的宿命感,也变得愈发强烈。
除了外界,内心的因素也经常造成对我们意志的阻碍。面对利益与道德的选择,我们都体验过那种天使和魔鬼在耳边低语的感觉。人的心灵不是统一的整体,每个人都是一个蕴涵了千万个灵魂的小世界。你可能既想要健身,又想吃冰激凌;既想要努力工作赚大钱,又想陪伴家人和朋友。我们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实际上只是千万个灵魂中的一个。在心灵的战场上,这种美好但遥远的愿景常常是最没有力量的。
上面说的还是我们意识可以觉察的部分,但意识并不是心灵的全部。形容人进入爱情,我们会说“坠入爱河”。尽管当代人用理性的条件相亲结婚,但真正的爱情却不是靠理性的判断产生的。我们的意识无法主动使我们爱上一个人,意识仅仅能在爱情发生后观察到这一点。当爱情结束之后,许多人重新用种种标准衡量前任,会发现这人并不优秀,感觉过去的自己“瞎了眼”。真正的爱情,对他人难以名状的厌恶和怒气,对孤独、未知的惧怕都是如此,它们来源于无意识,但是却无比强大和深邃,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路径。意识相比起来,如同一个探照灯,仅仅能观察到一部分无意识的动作,但却常常无力阻止。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松子自小就形成了过度讨好的习惯,非常依赖他人的认可,害怕孤独。长大以后,她一再陷入糟糕的关系当中,但却无法自拔。“就算被打也比孤独一个人好”。作为旁观者的我,当时觉得只要她开始独立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但现在我明白,我不能轻率地把这样的建议给电影里的松子。我无法感受到了她在恋爱中的快乐,对孤独的惧怕。这不是一件能用理性解决的事,这种深层次的情感动力,不是一个人的意识能轻易决定和改变的。
说到这里,问题变得很明白了。当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意志和愿望,它只是我们心灵众多方面中的很小一部分。它会被不同的欲求拉扯,会被强大的无意识击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背后,我们终于发现,我们的梦想无法赢下这场心灵之战。那些我们无法克服,无法放下,不知来源的执念,我们就把它称为“命运”。
当然,不只有消极承受的命运,也有积极迎接的命运。在电影中,英雄主人公的导师或助手常会对ta说“Fullfill your destiny”。此处的命运,并不是一种无奈,而是一种积极、笃定的心态。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不再有悔恨,不再有旁逸斜出的欲望,只是一心一意地走下面的路。
这样积极和笃定的心态,来源于某种程度的自洽。在我看来,主要是四个方面:认识、能力、意志(欲求)和环境。认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才能,处境的评估;能力则指实际上拥有的才能;意志说的是一个人想要做什么,或者决定做什么;环境指的就是外在于ta的种种力量,比如家庭、社会、时代等。
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这四个方面都处于矛盾中。比如一个人想要成为科学家,但在学习数理知识时遇到许多困难;一个人认为自己有绘画天赋,身边的长辈、学校却都督促ta学好文化课。这种情况下就无法产生积极的宿命感。在少数情况下,对的时间点上,这四个方面或巧合,或必然地指向同一个方向。ta认为自己有某方面的才能,也确实有这种能力;想要做这件事,环境中也存在有利的条件。这个时候,命运就不再是对意志的打压和阻挠,反而变成了一种令人向往的幸福的宿命。
幸福的宿命,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需要在生命的历程中逐渐发现。这其中发生改变的,可能是能力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善,也可能是自我认识与意志的变迁。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会有许多迷茫,伴随而来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欲望。恐怕只有到了人生的中后段,前半生的线索才逐渐显露,虚妄的欲望逐渐被放弃,对自己个性、能力的认识也慢慢变得清晰,终于接纳了自己早已经走上的命运之路。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我想他说的正是这种幸福的宿命感。有时很希望早一点过上这样笃定的生活,但回过头来想,人生大概是不能抄近道的。太早知晓了命运,缺少了好奇心和可能性,也有些无聊。如果有命运,我从出生就已经在其中了。只是要看见它,领会它,要实现关于命运的自洽,大抵是需要五十年的岁月。
所谓积极和消极的命运,其实都有一个前提,就是感受到了命运。然而更根本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命运呢?人到底是从出生起就被限定在一条固定的轨迹上,还是真正拥有自由的选择和意志?
我认为,自由或者不自由,并不是一个客观问题,而是一个主观判断。我们先从不自由的观点开始。一个人说人有确定的命运,其实是在强调因果关系决定了人的一生。无论是八字、星座还是生活中具体的事件,过去发生的事决定了未来发生的事。这样一来,自由意志哪里有容身之处呢?
然而,因果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并不存在。当我们说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我们说的实际上是在生活经验中,这两件事总是连续发生。譬如每天清晨太阳升起,温度也随之升高。我们认为是升起会导致温度升高,但我们做出此结论的依据仅仅是,这两件事总是接连发生,并无例外。即使你诉诸物理学,用光子、分子的微观作用拆解这个问题,也仅仅是延长了逻辑链。在每一个细微的环节上,我们都没法说清楚A是怎样“导致”B的,我们只是把经验上稳固的规律记录下来而已。
休谟的理论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许多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质疑,不可接受。后来,德国哲学家康德直面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因果存在,但并不存在于外界世界,而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用因果来观察、整理和解释世界上的种种现象,否则现象世界就会变成完全的随机和混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可以有如此多的争议。一个人遭了灾祸,有人说是巧合,有人用八字解释,有人责怪肇事者,有人批评社会。谁能毫无疑问地确定其中有效的原因,而把其他原因彻底排除在外呢?没人具有脱离大脑“直接”观察世界的能力,所有的原因,无论看起来是否合理,都是我们的思维制造出来的。
回到命运的问题。正是因为因果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客观实存,所以我们可以把任何事情套进因果范畴里。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能做事后诸葛亮。人生中发生任何的事情,无论有多随机,多不可思议,我们都能加一套原因上去。哪怕是脑子突然“搭错了弦”,做了任何人(包括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现在我们也有各种各样或玄学或科学的理由能够“解释”。具体用哪个原因,可以根据喜好随便选择。用因果的视角看待人生,人当然是不自由的,然而这仅仅是视角罢了。
现在,让我们换个视角。你在学校读了一个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专业,毕业时要找工作。你可以沿着这条专业道路走下去,在本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还有一个机会摆在眼前,这一份与学习经历毫无关系,却激动人心的就业机会。中午,你决定去吃面条,在食堂偶遇了小明,小明说他有个亲戚算命特别准。你感到困惑和纠结,于是找到了这个算命师傅。算命师傅说“你命格偏静,不喜大起大落,安稳的环境更能发挥你的才能”。于是,你选择了那份稳定的工作。
让我们来想想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算命师傅的话真的是一个客观的预测吗?假设你没有遇到小明,而是遇到了小红,而小红恰好是一位跨专业就业的学姐呢?算命师傅的话并不是一个“客观”的预测。面对他说的话,你要选择相信或不相信。如果相信,这句话就塑造了你的未来。人没有办法“客观”地测量或者预测自己的行为,这不像测量一块石头。如果我用尺子测量一块石头的尺寸,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只要没人把这块石头砸碎,我测量的结果不会影响它的尺寸,现在多大,未来一段时间它还是这么大。但对人来说,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会深刻地影响ta的意志,进而影响ta的行为,在行动中把ta塑造成一个特定的人。比如说一个人如果认定自己是内向的,且这件事完全不需要调整,那就会用这种认识强化自己的内倾特质。然而如果ta生活在一个鼓励外向的环境中,认为应当调整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那么ta的性格和行为真的有可能发生转变。
所以,人有或没有命运,自由或不自由,是一个纯粹的视角问题。回望过去时,用因果来观察,一切事件都有原因,人不自由;而当下做决定时,没有什么东西在管束我们的思维,再斩钉截铁的信条和预言,我们都可以选择相信或是反叛,因而拥有自由意志。我们都是被困在时间里的存在,只能拥有一条人生道路,能够体验的,也只有当前的一刹那。同时,生活和世界太过复杂,我们不可能像科学实验那样,对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控制变量”进行比对。所以,在关于命运和自由的问题上,我们无法“知道”,只能“相信”。而选择相信什么的自由,在我们自己手里。
命运终究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用一天一天的行动完成的。然而谈论命运依然有意义,如果这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以及觉察之后的思维改变与行动。至于如何面对命运,这句祈祷文说出了我的心声:“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