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已经入夏一个多月了。在这儿的第三个夏天,热得比往年晚了很多。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个号称是西雅图全年最好的季节,唯一的缺点就是热。一个比哈尔滨纬度还高的地方,每年都要用短短两个月反复提醒我,相比于寒冷,我更无法忍受炎热。
所以,相比于大部分时间的阴雨连绵,夏天难得的阳光明媚很容易引得人想要出门逛逛。西雅图的自然环境对于我来说几乎无可挑剔。植被茂密,水系丰富,生物和人共存和谐。家门口窜上窜下的松鼠,奔来跑去的兔子,大大小小、声音各异的鸟们,偶尔远远经过、下雪天会在地上留下脚印的浣熊,以及最让我心心念念的远近邻居家的大橘小黑狸花。大概是很久没有和动物们有过这么亲近的关系,后来在找出门该去哪儿的时候,顺势对动物园起了心思。
去年夏天其实已经去过了西雅图水族馆(Seattle Aquarium)。可能是难以忍受的温度总会让人第一时间想要亲近水源。西雅图水族馆并不算很大,占地范围就是海边的两个码头。但他们专注于普吉特湾(Puget Sound)水域的海洋生态,并没有为了猎奇加入过多的非本地生物。刚进门就是一个可供讲解的本地水域展示窗,每天都有几次小讲座,除了馆内的讲解员,还有潜水员在里面配合展示。往里走一些还有一片珊瑚触摸区,可以在那里近距离感受珊瑚以及其他一些近海海底生态。馆内可能最受欢迎的水下穹顶,则几乎展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本地水域生态,非常值得慢慢观看。那里也是全馆最天然凉爽的地方,如果不是我去的时候人流不小,我愿意在那里坐一下午。去年下半年在原馆马路对面增加了一个新馆,不知道具体加了什么内容,争取这个夏天去探索一下。
去水族馆之前想在网上了解一些馆内的情况,在B站刷到一个叫“沈氏小盗龙”的up主。他做了一个名叫“自动水”的系列,专门介绍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动物园,以及水族馆。碰巧西雅图的水族馆和动物园他都做过介绍。
动物园本身并不是一个保证愉悦的地方。纯粹出于展示的笼圈既会压抑动物的天性,也会因为那种毫无生气的景象引发我的不适。但是“沈氏小盗龙”对于林地公园动物园(Woodland Park Zoo)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他提到,林地公园通过开拓第三代大猿展区,在整个园区实现了沉浸式展区。它们的特点就是,在展区内搭建了符合动物原本生存环境的布景,并且在合适的展区取消可见的隔断,通过地势差来隐藏和动物之间的隔离物。
热带大区的第一个展区是美洲豹,它的生存区域有丰富的植被、溪流,也有相对阴凉的小洞穴。美洲豹既可以巡视领地消失在植被中,也可以睡在靠近展区玻璃的洞穴。之后的热带鸟类区,在室内通过高低差拉开了鸟和人之间的距离,也模拟了现实中各自生存环境的距离感。至于隐藏式隔离物,它们并不单单用于保护游客,也用来安全地营造一种不同种群混居的观感。虽然我这次去正好赶上狼群不在园区,但从“沈氏小盗龙”的视频里可以看到,在那片区域里,我看到的鹿群和狼群形成了一种和睦共处的形态。但在游客看不见的草坡谷底,其实有着栅栏网的区隔。
基于这种大体上的观感,哪怕园区里的老虎和狮子都是懒洋洋地趴着,也不会给我一种缺乏生机的印象。毕竟刚看过远远趴在山壁树林里的雪豹,我知道在它们各自的展区生态里,动物们都有找个舒服地儿窝起来不露面的选择权。在老虎和棕熊展区的水体造景里,甚至还养着一批鲜活的鲑鱼,避免了纯人工的喂养方式。
去完动物园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地在这周去了伯克自然历史文化博物馆(Burk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这里据说是整个华州唯一有恐龙化石展出的博物馆。这一点倒没有让我失望,通过长楼梯走到三楼的路上,就能抬头看到远处天花板上吊着的一具小型蛇颈龙化石。整个化石展厅并不算大,主要展品就是恐龙化石。有三角龙和霸王龙的头骨,小型蛇颈龙和鱼龙化石吊在天花板上,还有经典的剑龙和异特龙组合。另外还有以一具猛犸化石为中心的早期人类活动时代的哺乳动物展示。剩下的空间辅以不同时期的植物和小型生物化石,诸如鹦鹉螺以及贝壳类甲壳类。
第三层的主要概念是通过两侧的展厅区分出古生物学(Paleontology)和考古学(Archaeology)的不同:前者关注古代生物,后者关注古代人类。考古学展厅的内容主要是原住民简介以及普吉特湾区的城市发展变迁,其中有一则关于郊狼和獾的原住民传说故事还挺有意思。
很久以前,郊狼沿着瓦乌纳河(Wauna)南岸行走。瓦乌纳是瓦斯科人(Wasco)对哥伦比亚河的称呼。当他看到前方有什么动静时,好奇心占了上风,他快步跑去看个究竟。獾正在那里用抄网捕鱼,对自己的坏运气咆哮着。郊狼观察并评论獾的技巧,这激怒了脾气暴躁的獾。
"管好你自己的事,郊狼,"獾咆哮道。但管别人的闲事正是郊狼的本事。"滚开,郊狼,"獾边说边搬到了一个新的捕鱼地点。郊狼跟了过去,这让獾很恼火。獾迅速失去了耐心,开始咆哮和抓挠,攻击郊狼。郊狼身手敏捷,迅速躲开了獾的攻击。
獾的爪子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疤痕。这场争斗沿着河流向上进行,郊狼开始疲倦。獾挥舞着巨大的爪子攻击郊狼,郊狼试图跳出他的攻击范围,但已经疲惫不堪,动作迟缓。獾巨大的弯爪抓住了郊狼的肚子,撕裂了它,露出了郊狼的内脏。两者继续在瓦乌纳河上下游战斗。最终,他们都累了。郊狼恢复了沿河而上的行走,留下獾继续他的捕鱼和咆哮。
直到达勒斯大坝(Dalles Dam)的闸门关闭前一天,你还能看到郊狼的内脏在瓦乌纳河沿岸蜿蜒曲折,獾的爪痕"疤痕"留在岩石中。这就是瓦斯科人关于峡谷附近熔岩构造的故事。
由瓦斯科人帕特·考特尼·戈尔德(Pat Courtney Gold)讲述
【Wauna和Wasco系原住民语言,发音缺乏参考,音译不一定正确。】
第二层是生物学展厅。一侧的研究室仓库里靠近展示玻璃的架子上,陈列着各种动物标本,包括一具灰鲸头骨和一具伪虎鲸头骨。另一层的展厅里以生物分支图(Cladogram)的形态展示了各类生物标本,同时还有一些科普内容,包括生物链多米诺骨牌以及蝙蝠牙齿形态的研究介绍。第一层是文化展区,展厅进门的总括介绍表达了对于博物馆潜在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的反思。展厅内容只能算作一种方向明确的尝试,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
总体来说,冲着恐龙化石去的我并没有在伯克博物馆得到很好的满足。古生物化石展出的内容与我期待的程度有比较大的落差,反而是作为科普展览一部分的透明化研究室给了不少惊喜。尤其是古生物研究室,我趴玻璃看到的很多内容都透着一种可爱。
至此,西雅图的夏天打上了“自动水”的烙印。仿佛回到小时候的夏天,那些逛动物园和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时光。小时候在家门口看到那么多的恐龙化石,长大了才后知后觉家门口江边那座博物馆的厉害。留待后话。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