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最近几个月的场景课程中的个人项目,最后发展成向完整的世界观进行探索,过程中收获很多,于是想把这次的创作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首先是命题和参考,我的命题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滨海城市,会带有一些蒸汽朋克和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元素,参考对象选择了双城之战和耻辱。
接下来就是一些初期的摸索,我的设想是让城市建立在古老的废墟上,但老师的反馈是比例奇怪,不好落地。(可能是因为我之前的工作项目偏卡通,我比例感一直不是很好)
之后经过对维多利亚时期,新艺术运动,意大利建筑设计语言的分析,得到了符合要求的第一版单体建筑设计。
最终稿是在大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拆分细化,流程中做到图二的完成度加个简单配色暂时够用。另外我提升比例感的方法就是在blender中始终放着一个小人,用来校准模型的尺寸和细节量,很好用。
在明确了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构图布局了。这个阶段我采用了3d摆方块结合线稿的方式进行摸索,同时在老师的建议下,加入了车站这一核心功能建筑。
轨道和列车的设计也经过几次迭代,得到了现在的结果。
构图敲定后,又进一步确定了打光和配色,就可以进入贴图渲染阶段了。最后我额外渲染了AO,材质id以及黑白景深,主要是为了方便选区和提升空间感,实际上ao通道始终都没用到。
后面就是漫长的刻画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画面大关系的调整以及丰富度的提升。
后续除了单体设计拆分,我又试着加入了一些更局部的设计,于是有了这张空轨内部的图。
角色设计也是临时起意,来源应该是千与千寻里的列车员,我对他用来剪票的机器印象特别深,所以特意设计了这台机器,既可以打印票根,又能用来剪票。
这次创作过程的记录基本上就是这样,中间还有很多磕磕绊绊就不一一列出了,感谢你看到最后,希望还能在其它世界里和大家见面!(创作之神保佑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