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和Winter Is Coming网站的一次深度访谈中,桑德森透露了大量重磅信息。从飓光志卷五《风与真理》的伏笔回收,到迷雾之子新三部曲《鬼血会》的启动,再到非三界宙短篇集《定制现实》的选篇,桑德森详细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与未来规划。
飓光志卷五《风与真理》(Wind and Truth)上市有几个月了。我一直很关注您的作品,看到您终于完成了上半部分的大结局,实在是非常激动。它显然是您打磨多年的成果。如今作品问世,许多人也都看过了,您对读者的反应有何感想?
我总体很满意。由于出版前做了大量试读,我已经料到了读者的反应,而我创作的目标通常就是要激起那种情绪。其实在最初构思的阶段,我就知道《风与真理》可能会成为系列中争议最大的一卷,如今两极分化的评价完全符合我的预期和创作意图,这没什么问题。
有趣的是,我倒觉得“飓光志”的每卷作品都需要自我革新。这些书篇幅很长,我一般采用三部曲的结构来创作单卷,如果不在每卷作品中定期突破叙事范式,读者很快就会感到乏味。所以在《风与真理》中,我刻意设置了一些令人不适的情节。这或许不是最稳妥的选择,但绝对是符合创作美学的决定。
不妨举个具体例子。卡拉丁在某种意义上贯穿了前五卷小说的主线:卷一讲的是卡拉丁的崛起和救世,到了卷二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基本信念,而到了卷三他崩溃了,这就构成了一个三部曲。前两卷结尾都是卡拉丁挺身而出,到了卷三他却无能为力,卷四则将他推向了崩溃边缘,而到了卷五他突然退居二线了。作为贯穿整个系列的情感支柱,他的缺席会立刻让读者产生违和感,觉得故事不对劲。卷五中由阿多林承担的剧情结构,往常恰恰是专属于卡拉丁的。
其实书中还有更多类似的设计,我希望即便是那些从不关注故事结构的读者,也会隐约觉得“这本书有点怪怪的”,因为我要的就是这种读完书对系列的走向产生不确定感的效果。毕竟我很清楚,如果要写完十部曲,就需要通过卷五来打破现有的格局。读者的反应其实都在我的预料和观察之中。
有个读者反馈挺让我意外的(这种情况可不多见),那就是不少人觉得《风与真理》的文风比前几卷更“现代”了。
我也很惊讶。我在《风与真理》的书评里提到过,您早就在三界宙系列里融入现代语汇了,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并无明显变化。所以就是这个反馈让您措手不及?
确实出乎意料。试读团队都没察觉这个问题……最近我一直在琢磨是不是需要重新评估。我一向重视粉丝的意见,我也承认自己的文风在逐渐“现代化”,毕竟在我的构想中,三界宙本身就在向现代演进,但这可能忽略了奇幻文学的核心诉求,它本该与当代小说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风与真理》“读起来像青少年小说”,这个现象也很有趣。我认为这本质上是当代流行文风(常见于青春、言情、惊悚、悬疑等类型)的渗透,但许多读者主要通过青少年小说接触到这种风格。这样的趋势确实值得玩味。
我觉得读者也在抵触我成长时期流行的那种搞笑风格——我们称之为“韦登式”调侃(注:指《复仇者联盟》导演乔斯·韦登的招牌风格)。这都得怪漫威和《星球大战》,有些搞笑桥段确实玩脱了,比如《雷神4:爱与雷霆》……
对吧?前作《诸神黄昏》明明很棒,可能是漫威单人电影里最出色的——如果不算《复仇者联盟》系列,大概就和《美国队长3:内战》并列。但它有个小缺陷,时不时地喜欢在煽情桥段插入笑点毁气氛。到了《爱与雷霆》情况变本加厉,观众终于反弹了。大家是真心想和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不想看到每个场景都在搞笑。怎么说呢,现在的电影好像害怕正经叙事,生怕年轻人吐槽“尬”,索性自己先玩尬的:"看!我们知道很尬!"这种自嘲的做法反而让观众更敏感。
这种情况也是值得警惕的,因此我调整了《风与真理》的布局,把幽默情节放在开头,而非故事的中段。全书第一部分便成了“暴风雨前的宁静”,为剧情的高潮做铺垫。
总之我一直在观察文风的变化,即便有偏差,顶多也就是5%—10%。但我不是不会倾听别人的反馈,作为叙事技巧的研究者,挖掘读者评价背后的逻辑还是很有意思。
读者当然可以不喜欢我的书!完全没问题。我只希望你们明白,我的选择通常都是有意为之。你可以说“桑德森这么写我不喜欢”,但别说“桑德森不懂写作”。我干这行有很多年了,我很清楚自己的规划,只是做出的选择可能不符合你们的口味——说不定你们才是对的!
我之前说过,去年六月把《风与真理》的稿子交给编辑彼得时,我警告过他:“这本书很可能会毁了我的职业生涯。要当心,它太冒险了。写完还得让读者苦等八年,搞不好就全砸了。”但我认为这在创作上是正确的选择。等到整个系列完结,人们恐怕会感叹“幸好有卷五”。只不过在现阶段,它注定会让部分读者感到不适。
中断连载真是个大胆的决定。我是《冰与火之歌》的老粉,总听到大家抱怨《凛冬的寒风》难产,我记得光是《群鸦的盛宴》和《魔龙的狂舞》之间就隔了六年。您和粉丝的沟通可真是透明,居然没人喊:“天哪,要等六年?!”明明时间跨度差不多。
再说到文风现代化的问题,您提到的治疗师梗我倒不反感,毕竟铺垫得很充分。
我很喜欢治疗师梗,但它可能越界了。动笔时我就知道会有人受不了,但有时候作者总得写点让自己会心一笑的东西。
我在不久前看了您和YouTube主播丹尼尔·格林(Daniel Greene)的一次访谈,您提到您觉得自己还“难以胜任”真正的硬科幻小说——像金·斯坦利·罗宾森(Kim Stanley Robinson)(注:美国科幻小说家,知名作品包括“火星三部曲”)那样的作品——的创作。但随着三界宙不断发展,它给人的感觉也越来越接近科学幻想小说,但这里的“科学”显然是属于三界宙的科学,我不由得想到了《日耀之人》(The Sunlit Man)、《风与真理》(Wind and Truth)和《失落金属》(The Lost Metal)这样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语言学的推敲也是科学的一部分。能谈谈这种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吗?您是否仍然打算创作三界宙背景的史诗奇幻,还是说我们已经彻底来到了科幻纪元?
你问到点子上了。这些年来,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不想彻底抛弃史诗奇幻,但我确实认为,随着我的写作向前推进,大家会在三界宙看到两种史诗奇幻:其中一种发生在现有的时间线之外,等我回到过去、创作须空的背景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就回归了史诗奇幻,不过那是青铜时代的史诗奇幻;另一种类似《翡翠海的特莱丝》(Tress of the Emerald Sea),大家会看到一小部分的宇宙来到了科幻纪元,会发生科幻故事里才有的事,但你们也清楚这颗星球尚未出现。
你们会看到很多《沙丘》风格的故事。《沙丘》是一头奇特的野兽,我也正是因此喜爱它,不是吗?《深渊上的火》也给人类似的感觉:它究竟是奇幻还是科幻?好吧,《沙丘》是科幻,但说实话,感觉上就像史诗奇幻。《沙丘》向我证明了一件事:我可以把枪械放进故事里,但仍旧有我喜欢的那种史诗奇幻的感觉。《沙丘》更像《冰与火之歌》和《时光之轮》,还有另一些严格符合奇幻概念的奇幻作品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它的一部分基调,所以你们可以期待看到我创作类似风格的故事。
我还是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创作真正的硬科幻小说,我对此非常慎重。但正如我经常说的,我的作品和硬科幻作品之间的区别,某种程度上在于硬科幻是用我们现有的一切来推导足够真实的未来,我却会先选择一种未来,再以虚构世界的运作方式来证明它的合理。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我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我不希望我的作品读起来像技术手册,哪怕有些读者很喜欢。我在飓光志卷四《纷争之韵》里借纳瓦妮之口做了些尝试,我自己很喜欢那一段,但我必须足够谨慎,免得每本书读起来都像硬科幻,必须有三界宙学科的博士学位才能理解原理。
说实话,这让创作《迷雾之子:鬼血会》(Ghostbloods)的过程颇具挑战。我希望读过最初的迷雾之子三部曲的人,那些也许不喜欢“瓦克斯与韦恩”系列的人,能够直接跳到这套书,而且我不希望它读起来像技术手册。但话说回来,大家读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的小说时,也不必理解他在冷战惊险小说之类的作品里引发问题的技术细节,所以想要实现这些是可能的,对吧?我该解释多少?我该给硬核三界宙粉丝留白多少?我又该为了他们在附录里加多少东西?要知道,《星际迷航》就有一大堆技术行话,但你们不需要听懂哪怕一句。该怎么实现这种平衡呢?所以和创作奇幻故事相比,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最大挑战就在于此。
来说说《鬼血会》吧。您眼下专注于创作这个系列,是不是经常考虑上面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您在这个系列上的进展如何?
非常顺利。也许有人不太了解“迷雾之子”系列的历史,我其实在2006年就向编辑推销过《鬼血会》。
哇,那应该是“迷雾之子”系列的第一部,也就是《最后帝国》出版的同一年。
是的。我在第一部出版前就打电话给编辑说:“我想告诉你,这差不多就是系列的大纲。”也就是最初的三部曲、“鬼血会”三部曲以及科幻三部曲。我给他描述了三个三部曲的大致内容,然后说:“我现在要做的是这么一件事:史诗奇幻会成为我的都市奇幻中那些神话与宗教的基础,然后我们再跳到太空时代的科幻故事。”我当时提到了《第五元素》,作为预想中那个奇幻、科幻混合故事的范例,还说这就是三重三部曲的目标。编辑当时回复:“哇,你野心很大。”听起来就像在说:“呃,这绝对没门。”但那个目标终于要成真了。
正因如此,我对《鬼血会》的展望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我在“瓦克斯与韦恩”系列里还借鉴了一点点创意。我拿来一段情节,然后说:“不,这些应该更适合放在‘瓦克斯与韦恩’系列里。”但这样很酷。终于能够得偿所愿……那种筹备了二十年,终于能坐下来创作的感觉太棒了。把脑子里的东西真正写出来的感觉真的很好。
这种情况还不止一次。等到我终于能写下须空的背景故事的时候,我很清楚故事是什么样子,我只是需要在时间表上找到那个空当,然后写出来。不过那要等到“飓光志”卷十以后才会安排,所以读者不需要太过恐慌。这是我多年的夙愿,能真正坐下来完成作品,我感到无比满足,写作也非常顺畅。要知道,我认识了这些角色二十年,现在终于能介绍给别人了。
您之前提到了“瓦克斯与韦恩”系列,这是迷雾之子计划之外的纪元,论坛的粉丝料到这些的时候,倾向于把“鬼血会”纪元称为迷雾之子的“八十年代科幻惊悚”纪元。它的基调有没有因为“瓦克斯与韦恩”系列发生改变什么?或者是总体上的变化,因为就像你说过的,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您也在三界宙背景里创作了超过二十部作品。
改变的部分很多,就像人也会随着时间变化。核心角色和我心中的目标维持不变,但我现在有美术部门了,我让他们花了六个月创作“迷雾之子”现代纪元的概念图,然后他们产出了一大堆。我感觉自己就像乔治·卢卡斯在说:“好的,我会选这份,照这个风格继续。多来几份。方向错了,换个风格。”我手里有一本厚厚的文件夹,全是他们帮我画的概念图。他们现在都去忙别的项目了,但这些足够了。这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不是吗?
还有画师本·麦克斯威尼(Ben McSweeney),他也很了不起。我当初给编辑部推销《王者之路》的大纲时,他画了概念图,现在他也是工作人员之一了。他很喜欢“迷雾之子”,我是通过“迷雾之子”的同人作品找到他的。我在2008还是2009年雇了他,具体时间无所谓,他提出了各种非常酷的创意,很适合把科学和奇幻结合在一起……和别的都市奇幻相比,这个系列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完全不同?我们想创造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世界,那可是“迷雾之子”的世界!我们希望它看起来就像司卡德瑞尔,所以这个过程充满了乐趣,我处理和配合这些创意的方式也因此改变。
创作“瓦克斯与韦恩”系列的时候,我一直对别人说,关键的剧情点之一就是某个迷雾之子连环杀手。我其实写过这种情节,还借用过一系列情节放进《旧影森森》里,所以我不打算走那条路,而是拿来其余的部分。因此,有些细节顺利融入了“瓦克斯与韦恩”系列,感觉也非常合适。
我还把那个世界的时间段前移了大约二十年,这么一来,“瓦克斯与韦恩”系列的故事就不是特别久远的回忆了。你见过的人物理论上还有存活的可能——我是指比较年轻的那些,对吧?我们要跳到五十年而非七十年后,对某些事物来说,这二十年是有意义的。而且我已经安排好了“冷战”,所以这部分就不用花心思了,类似的东西本来就存在。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鬼血会》和“瓦克斯与韦恩”系列的联系,比后者和初始三部曲的联系紧密得多?
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就像我希望读者能直接拿起这套书,就算没读过初始三部曲或“瓦克斯与韦恩”系列也没关系,但后者包含了很多精彩的背景故事。
您提到过您的美术部门。您刚开始构思《鬼血会》的时候还没有这么个东西,这显然是您职业生涯中相当重要的标志,代表您身为作家的声名已经足够卓著。但我觉得特别有趣的一点在于,您在“秘密计划”的宣传视频里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又说它能给读者一个惊喜,让他们“回想起您职业生涯的早期”。您创作《鬼血会》的过程也很相似,完成了全部三本才放出消息,就像写初始迷雾之子三部曲的时候那样。您为什么会决定用这种方式发布这个系列?还有,能不能谈谈在达到这种高度时找回生涯早期的那种激情的重要性?
你这个问题同样问到了点子上。先说说我为什么做出这种决定吧。我觉得如果用这种方式创作,每个系列都能更精彩,但现实中我们没法这么做,对吧?我可以花三年写三本书,但光是写一卷“飓光志”就能花掉我三年时间,就算其中只有一年半时间是在拼命写作,我也没法拿起来就写。从占用脑容量的角度来说,要进行那种创作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时写这些书是不现实的……但托尔金就是这么干的,对吧?而且我喜欢创作初始迷雾之子三部曲的那种方式。如果能直接把整个故事写完,就可以用第一本书里的措辞来为最后一幕做铺垫——好吧,不算是真正的最后,但那是情节的高潮部分。相比之下,在“飓光志”里,类似的场景就只能靠推测了。
恐怕直到比较新的一卷“飓光志”问世,我才知道自己应该增加迦维诺尔的年龄,所以在卷一里的铺垫部分……他还只是个没断奶的孩子。后来我才反应过来,心想:噢,这孩子的年龄应该更大一些,至少得有六岁,那就不是没断奶的孩子了。然后我又心想:不,他的年龄需要更大一点,得给他来个“时间膨胀”(注:一种物理现象,指从观测者的角度来看,时间流逝比正常更慢的情况)。这个比喻本身仍然适用,但那些文字是我在2009年写下的,如今重拾已经是2024年,我刚好在给出版前的《风与真理》润色……作者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他们能一口气写完故事,就能加入更多隐喻,确保措辞符合他们的期望之类,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用这种方式创作。
“重现激情”这个说法很有趣。其实我从未失去过写作方面的激情,我太热爱写作了,但“秘密计划”教会了我,让我明白自己需要偶尔释放一下情绪。我需要写些没有截稿日的东西,而且我现在的职业生涯和尚未发表作品的时候也有很大不同。那段古早的时光……令人敬畏,也让我非常伤神,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靠写作过活。但我有一群朋友,还有越来越多的熟人,他们的朋友也都在读我的书。我还没出书的时候就有几百人在读我的书,因为我当时还没写续篇。我当时在努力从事这一行,也知道自己只能拿系列的第一本当敲门砖,所以不断增长的粉丝群体只能从我这里拿到没有规律的文字。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会看到什么,我喜欢那种灵活性和自由度。
所以我才能用那六个月——噢,当时是一月,但我写完了《风与真理》,再腾出六个月时间,然后说:“我在这段时间会写想写的东西。”其中一大半时间我都用来创作《定制现实》(Tailored Realities)里收录的新中篇,全文五万个单词,这对我来说就是中篇——严格来说是长篇,只不过是那种非常短的长篇。我用了一部分时间来回顾和修改《白沙》,还用了一部分时间完成了让我引以为傲的《皇帝魂》剧本。
我需要多做些影视剧本的练习。应该说,我非常羡慕乔治·R.R.马丁,他从事电视行业已有多年,靠《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突然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正是因为他从事过电视行业。我羡慕他的经验。这应该是我的第五六份剧本了,我开始觉得创作和收到反馈的过程很惬意,但我仍然需要积累经验。所以我断定:“嘿,我要写一部《皇帝魂》的剧本。”于是就这样了。
我的情绪释放已经结束,现在我渴望回归那些……这么说吧,我的最爱是这种藏在众多世界之下的关联,这才是我不断回归那些题材的原因,但我时不时需要放松一下。
我想和您聊聊《定制现实》,也就是您下半年即将推出的非三界宙短篇集。比起那本专攻三界宙的选集《无界秘典》,这本短篇集的筹备过程有哪些不同之处?
我清楚自己要为《定制现实》准备一篇作为基石的故事。那本三界宙选集没什么独一无二的内容,我们出版那本书的时候,其中一个《飓光志》中篇应该还没有大范围发表过,但它在之后不久就独立发表了,而且早有计划。我可以说是专为那本选集写了《缘舞》(Edgedancer),但我也知道Tor出版社会单独发表那个故事。因此,我明白《定制现实》得有一篇堪称基石的故事,这在某种意义上更为重要。
我出版这些选集是因为我觉得粉丝会喜欢,不是为了赚钱。选集赚不到什么钱,其实光靠《缘舞》赚到的都比《无界秘典》要多。《晨瑛》(Dawnshard)也一样,只是收入多得多。所以我出版这些选集是因为我觉得粉丝需要这么一部作品:“我记不住他到底写过多少东西,但这本书里全都有。”只要有了这本书,读者就跟上了最新进度,至少是到它出版那年为止的进度。这些选集是为了粉丝准备的,是为了让他们理清头绪。
我不指望《定制现实》能打破什么销售记录。这种粉丝向作品能够收录粉丝希望收录的一切,让粉丝不需要自己动手寻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单独发表《零之时刻》(Moment Zero)——从别的例子来看,单篇作品拿出来只会更赚钱——但我想在这里向粉丝宣布,我们迟早会推出第二辑《无界秘典》。
我理解您说的“粉丝向”,因为我也有一本《无界秘典》,我记得自己在它出版时的兴奋,因为在这本书推出之前,我不知道在哪里才能看到《黄昏的第六子》(Sixth of the Dusk)这样的故事。在《定制现实》里,除了《零之时刻》之外,还有什么故事是您特别想让更多人看到的吗?
噢,里面有我唯一的一篇微型小说,不到五百个单词。我不敢说它特别精彩,但它只占了这本选集里的一页,所以读者应该能忍受。我自己觉得挺不错的,但微型小说不是我的强项。能练习这方面也不错,对吧?我想练习所有让我觉得棘手的类型,我要确保自己不时做一次这种练习,所以我把它加了进去。
但你也明白,全书主打的故事会是《零之时刻》和得到雨果奖提名的《完美国度》(Perfect State),也会是《快照追凶》(Snapshot)。它们是我在这本选集里最出色的故事,这点几乎可以肯定。此外还有一些趣事:选集里没有我的任何旧作,所以里面不包括“桑德森拾遗集”(Sanderson Curiosity)所包含的作品(注:指桑德森出于各种理由未能发表,后来由龙钢娱乐公司作为额外内容发表的作品),也没有我在出道前创作的作品,但确实收录了《保卫至福净土》(Defending Elysium)(严格来说,这篇故事是我在出道前写下的,但我就在首作出版的那段时间发表了它)和我在生涯早期创作的作品,所以基本上收录的就是所有非三界宙的中短篇,但不包括《军团》(Legion)旗下的一切——《军团》有自己的选集。
也就是说,这本选集收录了三个独有的短篇故事,其中一篇是那个微型小说,另一篇是我纯粹自娱自乐、没打算投稿的故事——它太短了,发挥不了多少影响,而且我的短篇通常不会投给杂志,因为我不确定编辑刊载作品是不是为了我本人,是不是为了在封面写上“布兰登·桑德森”这几个字,所以我把它留给了这本选集。然后是《零之时刻》,我很期待看到读者的反应……
《零之时刻》是个刑侦故事。在当今环境下创作警匪故事,就像是……要知道,我喜欢经典的刑侦作品,我喜欢约翰·麦克莱恩(John McClain)(注:《虎胆龙威》系列主角)和类似的故事,但在2025年描写警察,和《虎胆龙威》诞生的九十年代还是很不一样。我在第一版稿子里还谈了谈社会问题,但试读者无一例外地表示:“这领域不适合布兰登,就算只是浅尝都是个坏主意。你讲不好这个主题的,这应该是场面火爆的动作故事才对。”于是我收敛了很多。
在我故事里那对英勇的警察之外,我认为现实中也有许多英勇的警察。这不代表我们不该谈论在美国维持治安的严肃话题,所以我很好奇,现代环境的经典警匪故事会得到读者们怎样的反应?
噢,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在这方面收敛了不少。无论读者是不是警察,看过那篇小说以后的意见都是“在故事里不合适”。我想我在“瓦克斯与韦恩”系列里已经讨论过不少了,比如瓦克斯对上玛拉茜,然后说:“嘿,要知道,和你在蛮苦之地的时候相比,在这儿当警察得换个方法。”于是我深入挖掘了这个话题。但在创作当代刑侦故事的时候,考虑这些是很有意思的。
最后我们重新来聊聊《风与真理》。这本书很重要,因为它是“飓光志”第一阶段的高潮部分,很多人都期待了很久。在将近结尾的地方,您揭示了某种在我看来相当令人震惊的真相,确认仇恨就是造成瑟尔世界(《伊岚翠》发生的星球)神瑛死亡的罪魁祸首。《伊岚翠》可是2005年的作品了,您是从多久以前知晓和安排这个秘密的?《风与真理》里还有没有类似的您特别想要揭露的惊天秘密?
我忘了哪些告诉过粉丝,哪些没有。这么说吧,我相信我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里暗示过仇恨要对此负责。当时我已经把《伊岚翠》兜售出去,正在写《迷雾之子》,我就是在那时勾勒出了三界宙的大致框架,让瑟尔、柔刹和司卡德瑞尔组成台柱,所以我相当清楚这些星球上的神瑛之间交流的细节。
让我想想,还有什么是读者期待的?我之前说过,我认为现在所有神瑛都有了名字,如果有人在期待这个,《风与真理》会满足你们的。至于我还放出过什么让人震惊的秘密……
没错,我们来谈谈沙兰的父母吧。创作一部跨越二十年的作品时,必须决定该怎么给后面的惊天秘密做好铺垫。我看过罗伯特·乔丹的作品和笔记,虽然他从没亲口说过,但我感觉他对一件事非常恼火,那就是他的粉丝会很早就开始猜测他那些惊天秘密,从他的文字里就能感觉到那种恼火。我没有具体的证据,但对《时光之轮》的粉丝来说,我认为他修改狄芒德的真实身份是因为粉丝提前猜到了。笔记里没有暗示任意一边,但我站这一边。要知道,我记得乔治甚至跟我聊过这回事,他说起过粉丝和各种理论,还有和他们交流的方法。
我很早就决定不因为粉丝猜到就修改剧情。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认为不去修改反而能让作品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毕竟读者没有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来猜测,只会直接读完整套书——他们不会发现迦维诺尔就是代理斗士,对吧?我真的不认为那些直接坐下来读书的人能猜到这点。但如果你习惯我的手法,又有卷一到卷五出版之间的十五年时间,就会发现铺垫早就显而易见,粉丝理论也会随之浮现。
读者能猜到沙兰的母亲是谁,我也乐于看到这种情况。身为作家,我为此恼火的原因之一在于“我没法再骗过这些人了”。我觉得剧情反转的重点在于如何体现,而不是反转本身,对吧?没人会为了反转而反转。加入反转是因为这样能让故事和角色更有意义,也让叙述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意义。我觉得沙兰母亲的身份是个意义重大的反转,理由有很多。这个悬念融入了系列故事,粉丝早就找齐了线索,他们把线索拼凑在一起,再提出论据,而且他们没猜错。我喜欢看到粉丝做出正确的推测。
我喜欢自己的作品能让读者猜想,但读者肯定也会抱着对“震撼反转”的期待。我偶尔还能写出那种转反转,就像卷四结尾塔拉梵吉安的经历。那种反转肯定是不一样的,其中大部分是我计划好的,但有些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在角色身上,有些事却经过我的特意安排,会随着时间发展,因此读者可以回顾前文,找出所有线索。
我对这样的反转很满意,但就像有些粉丝那样(作为《时光之轮》的书迷,我也见过这种情况),他们为构建理论投入了很多心血,而且看过了各种理论,等到剧情真的符合某个理论的时候——比如杀死垩斯莫丁的凶手真的和某个理论一致——很多人都会觉得:“就这?”好吧,剧情只可能那么发展,毕竟粉丝把所有可能性都讨论到了滚瓜烂熟,如果要让他们震惊,就只能破坏故事原本的发展了。
我确实想时不时让读者大吃一惊,我也真的希望达力拿在《风与真理》的结尾做出的决定能出人意表,让人在积极的方面满腹疑惑。但大家也明白,事与愿违是常有的事,对吧?就算你们能料到,我也不介意。铺垫的意义就在这里,就是为你们准备的。如果你们没能料到,那么在我看来,这种方式的反转就算不上出色了。
最贴切的形容应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就是以这种反转为目标的。我会把线索藏在系列作品里,如果读者看得够仔细——这也是我乐于看到的——就会猜到答案。这样也没关系,希望你们会喜欢我展现反转的手法。
关于《风与真理》,读者对很多反转似乎反响很好,比如达力拿的选择,还有卡拉丁在结尾的决定。光是想到那一段,我都会有些激动,那个反转真的很精彩。
我发现有些读者猜到了那段剧情。铺垫一直都在,但我发现猜到的人很少。我记得当初有人把这种推测发布在Reddit上的时候,网友还觉得这理论欠缺考虑,但那段反转实际上是我最得意的成果之一。还是那句话,我们需要这本书让读者好奇剧情走向,还有究竟发生了什么。现在读者都明白为什么有两个令使是前五卷的主要角色了,对吧?塔拉内和莎拉什都是主要角色,你们应该会看到对他们身份的更多探讨,而现在你们也明白我们是如何为即将发生的事铺设道路的了。
本访谈整理成文时,桑德森正在努力创作《鬼血会》,该系列第一卷的初稿进度已过半。他今年会推出两部作品:12月9日上市的中短篇小说集《定制现实》,以及秋季由龙钢出品的《黑烬岛》(Isles of the Emberdark)豪华版(电子版已在7月1日公开,平装版预计在2026年2月3日由Tor出版社推出)。《黑烬岛》是他的第五本“秘密计划”小说,背景设定在三界宙的太空时代,书中会并入修订过的《黄昏的第六子》全文。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