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之际,中华大地内忧外患交织,老祖宗传下来的武术,在清末民初那阵子如何能延续下来是个大问题。
武术作为依赖口传身授的技艺,传承不易。老一辈的人没了,东西也就带走了。现如今我们还能读到楚辞、诗经、能看到清明上河图,识得古人妙笔,而谁又见过闻鸡起舞,谁又知公孙大娘舞剑之时先迈的哪条腿。
今儿,咱就掰扯掰扯,那会儿一批承载着文化自觉与革新精神的武术家如何传承,那些有名的武学堂子又是如何冒出来的。说起那段老故事,这可谓龙争虎斗、各显神通。
1912年,形意拳大师李存义李老爷子跟士绅叶云表一合计:“如今洋人船坚炮利,咱老少爷们儿没把子力气哪儿成?得把各家把式(当年街头巷尾对武术的称呼)聚一块儿,教出些能文能武的好汉!”这一合计,可就闹出了大动静。
武士会里形意拳的刚、八卦掌的巧、太极拳的柔,还有摔跤的狠劲儿全揉一块儿了!李瑞东李五爷教太极,捎带手把摔跤里的“别子”“勾子”融进推手。
武士会注重武技的军事应用,学员参与天津保卫战,其传习所成为华北地区武术与军事人才的培养基地,韩慕侠、黄柏年等名家皆出于此,为传统武术的社会化传播提供了范本。
说过天津卫再论上海滩,上海有精武体育会。霍元甲霍大侠的迷踪拳威震天下,1910年,霍元甲在陈公哲、陈铁生等人协助下创立精武体育会,其命名即蕴含着对西方 “体育” 概念的主动吸纳。
与传统武馆不同,精武会以 “体用兼备” 为纲,既设少林、武当等传统拳术课程,亦引入拳击、体操、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形成中西合璧的教育体系。
开张那天门口挂的牌子可不是“某某镖局”,而是“精武体育会”,而最让人拍巴掌的是,霍大侠说了:“谁说女子不能舞枪弄棒?”专门让闺女霍东琴开了女子班,大姑娘小媳妇甩起辫子练拳,那场面,比戏台子还热闹!
至20世纪20年代,精武会海内外分会达43处,学员逾40万。其编纂的《精武本纪》等著作系统化记录武术技艺,并通过报刊、电影等媒介传播“爱国强身”理念,使武术成为兼具文化认同与国际影响力的符号。
要说把武馆办成“大学堂”的,还得看南京的中央国术馆。1928年,西北军名将张之江张将军一跺脚:“武术不能再藏着掖着,得正儿八经办学校!”这一办,可就弄出了个“武术界的黄埔军校”。
中央国术馆建立“中央—省—县”三级教育体系。馆内分设术科与学科,术科涵盖拳械、摔跤、散打,学科纳入生理学、武术史等现代知识,聘常东升、蔡龙云等名家任教。注重技击的规范化与实战性;学科则包括武术史、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首次将传统武术纳入现代学术研究范畴。
常东升常老师教摔跤,把保定快跤拆成“把位”“步法”“跤绊”三大块,学员都说:“原来摔人也有学问!”
最露脸的是1936年学员张文广在柏林奥运会耍了一套太极剑,开启国际传播篇章,把洋人看得直瞪眼:“中国神仙下凡了!”
抗战时期,国术馆学员组成“抗日大刀队”,将武技转化为战场杀敌技能,实现武术传承与民族救亡的结合。其编纂的《国术教材》统一技术标准,为现代武术竞赛规则奠定基础。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山东国术馆那边,李景林李军长更神,把武当剑跟军队刺刀术揉一块儿,创了套“武当对剑”,学员练完直接扛着剑上战场,砍得鬼子直喊“八嘎”!
浙江国术馆更热闹,隔三差五摆擂台,不管你是少林弟子还是太极传人,上台就摔打,赢了的挂块“国术勇士”的牌子,比中了状元还威风!
再说广东精武会,挨着港澳,沾了洋墨水——林世荣林师傅,黄飞鸿的亲徒弟,把洪拳画成图谱,还跟着电影公司拍《黄飞鸿》,那会儿老百姓刚见过电影,银幕上黄师傅一甩辫子踢木桩,底下观众全跟着比划,岭南武术就这么借着胶片火遍全国!
老辈儿的心思都在“传承”二字,以上说的武学堂子,表面上是教拳耍刀,骨子里藏国人不服输的劲儿!到后来抗战那会儿,多少学员扛着大刀上战场,刀光里闪的不是别的,是老辈儿传下来的“家国”二字!
如今再看这些事儿,您得琢磨出味儿来——老祖宗的东西从来不是死的。那会儿的武师们,有的穿长衫,有的穿军装,有的甚至留洋头,可不管怎么变,手里的拳、脚下的跤,心里的精气神儿没变。就像张之江张将军说的:“武术是活的,得跟着时代走,可根儿得扎在咱中国的土里!”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