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验《天国:拯救 II》(Kingdom Come: Deliverance II)时,游戏中矿工 NPC 的对话里频繁出现的一个词「yacker」引起了我的注意。虽然同场景下的 kiddar(kid 的方言发音)、marra(伙伴)和 doylem(傻瓜)通过查证可以定位到英格兰东北部的矿区方言(特别是 Pitmatic),但「yacker」的来源却一时难以确定。它似乎并非中古英语,也与现代俚语的含义不符。
这次探究最终将线索指向了英国近代的工业方言,揭示了本地化过程中的一个有趣选择。
面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我首先尝试在中古英语的语料库中寻找线索,例如 The Middle English Compendium,但并未发现「yacker」指代矿工或相关职业的用法。同时,《牛津英语词典》(OED)收录的现代俚语 yacker 指的是「长时间讲话的人」,这与游戏中称呼矿工的语境显然不同。
排除了这两种可能后,我曾考虑它是否为捷克语原文(如 kopáč,意为挖掘者)的某种创造性音译或改造,但没有直接证据支持。
真正的突破口来自于对英格兰东北部,特别是达勒姆(Durham)和诺森伯兰(Northumberland)煤矿区历史方言——矿工话(Pitmatic)的研究。矿工话吸收了大量与煤矿相关的词汇。
实际上,问题远比我想象地简单,答案就藏在 yacker 的派生词 pit-yacker 中。在矿工话中,存在一个关键的复合词:
pit-yacker (亦作 pit yacker)
这个词在历史上被用来称呼煤矿工人,其字面意义接近「矿坑边工作的人」或泛指「讲矿工话的矿工」。词源上,核心词 yacker 可能与动词 yark(意为猛力击打、凿击)相关,暗示了矿工的劳动特征。
因此,游戏中使用的「yacker」极有可能是 「pit-yacker」的缩略形式。
19 世纪英国煤田地图,右上方显示大北煤田(Great North Coal Field),矿工话的发源地。
知道了「pit-yacker」的存在,游戏本地化团队选择使用更简洁的「yacker」便显得合情合理。可以推测,英文本地化团队在翻译捷克语原文时,希望选用一个既能体现矿工身份,又带有特定地域和阶层色彩的词汇。
直接使用「pit-yacker」可能略显冗长。通过省略前缀「pit-」,保留核心词「yacker」,达到了几个目的:
游戏中与「yacker」一同出现的其他方言词汇,如 marra(伙伴,矿工话(Pitmatic)/乔迪方言(Geordie)常用词)和 doylem/doilum(傻瓜,达勒姆、约克郡一带俚语),都属于同一地理区域的方言体系。这进一步支持了本地化团队参考了英格兰北部矿区方言的推断。
使用近代英国方言来表现中世纪波希米亚矿工,这一选择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考虑:
顺带一提,简体中文版将「yacker」译为「挖客」,也体现了本地化的考量。它结合了意译(「挖」)和音译(「客」),既点明职业,又保留了一定的异域感和口语色彩,与英文版的策略有共通之处。
对「yacker」一词的探寻,是从一个游戏内的语言细节出发,最终触及到真实世界方言历史的一次小小的发现之旅。对于注重沉浸感和历史细节的玩家而言,KCD 系列在这方面的用心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它不仅在视觉上构建世界,也在听觉和语言层面埋藏了值得挖掘的文化线索。下次在游戏再遇到 NPC 矿工时,不妨在心里回一句地道的矿工话问候:「Al reet, marra!」(一切都好吗,伙计!)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