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只推荐2022年的电影,可翻看了去年的观影记录,实在有太多好电影值得推荐,干脆挑了其中的十部,按照年代划分推荐。这里面有一部去年的片子,《晒后假日》,我心目中去年的最佳,同时还有像《万湖会议》《月球时代白日梦》《巴黎夜旅人》这样的好片子,世界电影依旧蓬勃。祝各位观影愉快。
如果你是塔可夫斯基的信徒,对《乡愁》的评价可能会褒贬不一。站在导演风格的角度去探讨,这是任何名导都无法避讳的事情。但如果你从没有看过塔可夫斯基,并且对文艺片并不排斥,《乡愁》绝对是值得一尝的佳酿。注入一种诗的朦胧,从画面、台词,到人物关系、行为,从淡雅到猛烈,迷茫穿插其中,属于诗人的故事,便需要从诗人的视野观察。一边凝视自己,一边凝视旁人,便有两种观众的角色:诗人的朋友,以及诗人自己。
《乡愁》的高潮部分是像歌剧一样推上去的,电影作为艺术的价值在台词与光影中显露,尝试钻入自焚者的体内了解他的心思——电影绝非观众的孤独,而是与影像中的人物建立联系,并共同踏步的运动——理解一个艺术家,一个诗人,一个疯子,一个戴面具的人,没有比电影更好的方式了。
曾经去查了查苏联时期著名的艺术家,数量与质量都很惊人,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俄罗斯民族也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文有陀氏,画有列宾,音有柴可夫斯基,影有塔可夫斯基。苦难无意义,却能塑造艺术。
塔可夫斯基是凝重而天马行空的,侯麦与之截然相反,是轻松又理智的,但相同的是,两者的电影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料,不能说苦难土壤中生长出的一定比小资饱满,但前者观看需要勇气,后者则宽松许多。
很喜欢侯麦,一个可爱的老头。据说拍《绿光》时,整个剧组加上他只有五个人,摄影、灯光都是女孩。在威尼斯放完片子,看到整个剧组就这么些人,全场都沸腾了。侯麦很是极简,动不动带着剧组的人坐公交车去现场拍摄,他很受年轻女孩们的欢迎,是她们的倾诉对象。这样一个人,绝非一个父亲,更像是一个年长的哥哥,即便他的岁数大上很多。曾经侯麦跟随剧组里的女孩们去巴黎的夜店,他并没有随她们一同跳舞,只是站在远去,仔细观察着她们。观察。这或许就是侯麦电影真实感强,并与青年一代有共鸣的原因。时间可以模糊掉艺术家的年龄。
如果男孩想要了解女孩,《双姝奇缘》一定要看。每当两位女主有矛盾的时候,我总会害怕她们就此撕破脸面,可看到后面才发觉,女孩们也不是一碰就碎的。侯麦作为一个男性创作者,他的电影里鲜有对女性的物化,没有宏大叙事,没有伟大理想,属实难得。他在电影里铺垫一些浪漫,对生活的高举,就会给予人们一些现实的希望;他在电影里沉淀一些现实,对生活的描绘,就会赋予人们对浪漫的向往。在他镜头下的女孩,有思想、灵动、理智、敢爱敢恨、随性,是她们每一个人的自己,即便侯麦不愿意概括自己,可像他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对于侯麦有太多话想说,有时间另写一个文章。《双姝奇缘》是他的代表作,后期的四季故事与前期的六个道德故事也很精彩,之后再细细道来。
拉美文学在二十世纪爆炸,电影也不甘落后。索拉纳斯是其中的一员,如果被魔幻现实主义洗脑的人们认定拉美的艺术都带点魔幻的话,那么索拉纳斯可以满足这种遐想。
有两部公路片都很好,一部《摩托日记》①,一部《旅行》。后者前半部分的政治隐喻非常出色,在二十世纪后半叶,阿根廷军政府的腐败无能一直饱受批判。索拉纳斯在表现这部分隐喻时用的手法就很魔幻,只是几个相框衰落的镜头。看似与全片无关,但只要马丁在阿根廷境内,这种隐喻就无处不在。那段时期的阿根廷,人们了解最多的,就是马岛战争与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足球提振民族士气看似很神话,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帮助,穷困、不公、压迫依旧存在,不会因为足球改变,博尔赫斯对此就嗤之以鼻。马丁就在这样的阿根廷中成长,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性、生父的寻找与冒险有一种冲动,他的反抗是将自己投掷出去,没有后退的余地。
其中有一个红衣女孩的意象一直跟随着他,放到今天,这便又是男凝了。不过是一个青春期男孩的正常幻象,是不可剥夺的。找寻生父是我不可体验的,但这种幻想时常围在我的身边。是深沉的,也是本能的。愉悦。
①:《摩托日记》是由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格·德拉·塞纳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2004年9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根据切·格瓦拉本人写的《南美丛林日记》改编而成,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 。
92年的另一部片子,《苦月亮》,病态美学,很爱。像这种片子是一辈子不能给长辈看的,索性年轻读者更多一些。
当然,看情色片的人分为两种,一种为了情色,一种为了片。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会从情色过渡到片,因为优秀电影总是相通的。双线叙事,一种结局,情色片总会宽阔爱情的可能,在这个被三观束缚的时代,不可谓不是一种突破。性与爱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冒犯道德时的最佳辩题。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可能,即无性有爱的可能。当性的占有在爱中缺失,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有多大?当问题不再局限于生理快感与猎奇后,《苦月亮》的价值就在逐渐显现。还有一个问题,比如随着欲望世界的不断拓宽,快节奏生活下,夫妻如何保持长久?当然片中没有给出答案(或者给出了,只是尚未达到人们接受的范畴)。
《苦月亮》也试图营造一种爱情所有可能的集合,但落脚点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并不一样。《苦月亮》着重于肢解爱情。一见钟情是浪漫的,它就把残酷的暴露出来给你看;性事是快乐的,它就将悲伤的显现;长情是美好的,它就打破这种幻想,将现实呈现。击碎所有爱情的美好,痛斥、贬低爱情,目的就不在爱情身上了。波兰斯基依旧围绕社会与人性进行陈述,爱情不过是一种悲情渲染的工具罢了。
情色片很注重人体美学的构建,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当美的事物被蹂躏,也会激发出一种视觉冲击的快感。人类真是难以捉摸的动物。
有两组片子的对照很有意思,《泰坦尼克号》与《铁达尼号沉没记》①,《肖申克的救赎》与《一级谋杀》。前者都是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是电影作为艺术与工业产品的结合的代表作,这两部片子都算是我的电影启蒙,有私心的好感,可如果将电影完全视为一种艺术品,那后者的价值更高、带来的冲击感更强烈。尤其是《一级谋杀》,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我已经很难被书籍与电影所打动了。
对我来说,《一级谋杀》电影的真正高潮源于它的结尾,通过正义的坍塌高呼正义的胜利,是我从未想到的。一个律师能坚守的最后底线——一种极限——也全都抛之于电影中,不光要对抗国家犯罪、家人的劝降,还要帮助被折磨到站不起身,几近绝望的犯人树立信心,只是光建立信任就已经很困难了。这是超人(尼采)。我不敢相信是怎样强大的正义意志在支撑着他尽职尽责,因生活中、网络里实在可以对照的人,我观影时有一种强烈的虚构感,只是,另一个声音因我曾看了简介而不断提醒我:真人真事。我不禁汗颜,正义究竟已被稀释到何等地步,才让我对真实有所质疑?
对正义心存遐想的人会因这部片子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但我怀疑那些放弃正义的人是否会被重新唤醒。多半会嘲讽吧,因自己的懦弱与胆怯,无知与偏执。我只知道,当犯人冲着典狱长高呼“我赢了!”的时候,哪怕迎接他最终的是死亡,可他们永远,永远不能把胜利的果实从他身上带走,永远不能践踏他为人的尊严。这就是我落泪的原因。
①:《铁达尼号沉没记》是罗伯特·里伯曼执导,彼得·盖勒和乔治·C·斯科特主演的动作片。该片讲述了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所有人都被推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的故事。
在北影节看完安哲的回顾展后,一些资深影迷纷纷祛魅,一边将其踢出了大师的行列,一边宣告自己一个时代的过去。这种行为,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资格这样评论,安哲毕竟比他们高上一截。可按照这个理论,这群家伙也没有资格评论这些影迷。即便你再看不惯这种行为,也要承认,电影评论需要专业的影评人,就像音乐有专业乐评人,书籍有专业书评人一样。批评不会有人喜欢,但很必要。
我倒是很喜欢安哲的《永恒和一日》,真是庆幸自己还活在上一个时代,还是一个青年。我想专业影迷对其不满的原因,恰恰因为他们过于理性了。可假设观众是一个情感饱满的人呢?例如林奕含,五分钟内大哭出来,抱着电脑走到客厅对妈妈说这部片子太好看了。不能说林奕含的评价就没有价值,只能说她的评价不可复制。对于感性的人来说,表象或许是相同的,可内心被触动到的点不同,例如我是在中间那段夫妻跳舞的环节有所触动,可要说为什么,很难用言语表达。电影也是一种磁场,它与观众的共振虽然主导在观众,可对于电影的情感宣泄,要建立在电影的情感逻辑之上。这种逻辑并非导演赋予的,而是自己搭建的。逻辑如果能自洽,观众就能从中有所吸收,反之则弃之。安哲的电影是需要附上一层薄纱的,不能凑近了看。这就是他与其他名导的区别(或者是风格,或者是缺点)。 同塔可夫斯基一样,安哲的片子也是适合对文艺片有感的人观看。当然,如果想尝试一番,这部片子也并不排斥。多说一句,我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睡觉时常听。
《爱的曝光》还是太长了,如果只有前两个半小时,在我心目中可以冲进日语片的前三。
可两个半小时又讲不完故事,或者说,讲不出园子温想表达的故事。三个变态,一段痴恋,为了使人物丰满而作的铺垫就长达两个小时,可以说,这段演绎达到了导演的要求。正是这部片子让我爱上了满岛光。
园子温想表达的有很多,基督、摇滚、同性恋、家暴、单亲家庭、邪教等等,但他并没有一股脑全部给出。像是熬制高汤,佐料都要分环节去加,起初是基督,然后是单亲家庭,后面是家暴、摇滚、同性恋、邪教……每一处意象都要留个气口,给观众足够的适应时间。当然,导演拍摄时也顾不上考虑观众的想法,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这些内容都能合理。
我曾经写了一篇柯特.柯本的短文,就是从这里来的。我想,洋子对柯本的痴迷是一个伏笔,她最终爱的还是男人。假如园子温的本意也是如此,也是一种前瞻性的设计了,如何判断一个人真正所爱的性别是什么,究竟只是为了娱乐?还是追逐潮流?还是被诱导?少年的判断总是模糊的,他难以看清自己的本质,时常死于他人的萦绕中。这里面关于教育与自由的探讨就很必要了。
日本电影的两个方向,要么极端病态,要么温暖励志。两条路都要走,还要走远、走深。日本人也很幸福,拥有适合自己民族的艺术方向。
是枝裕和是后者的翘楚,去年看他的片子也很多,本来要推荐他的《海街日记》,但在十月,偶然在豆瓣上看到这部片子,就按捺不住下载了。《编舟记》听起来像是某个古代的有关水运的电影,实际上,讲的是编排字典的故事,同样是接班人,同样是冷门职业,《编舟记》与《入殓师》很是相像,但也有些不同。按照色调划分,前者是暖色,后者是冷色;按照叙事时间划分,前者抓住编撰字典的难度大、时间长的特点,特意横跨数十年,这与我们一般的剧作逻辑(时间幅度不要跨太大)不同,但逻辑是死的,电影是活的。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石井裕也选择将影片一分为二,在两端时间内讲述一个短时的故事,既符合了逻辑,又符合了所讲行业的特点,而《入殓师》更多着重于对人物的刻画上,主要目的是人物的成长。
编撰字典也是一项将要淘汰的行业,这是不可逆的。在过去,有些行业的消失不声不响,只在史册里留下短短数字,但如今,我们却可以留下一些当时的画面,即便是被再创造的、被演绎的,但对于后人来说,观之则为现实。这是好事,算是善终。
第二部情色片,一部嫁接在东亚土壤上,将父权制的丑陋展现得一览无余的电影。朴赞郁的改编是成功的。
我很喜欢《小姐》的海报,里面人物的站位与手势将这团乱麻式的关系理清,海报的设计对于电影的宣发很重要,一个成功的海报,也可以将电影的风格交代清楚。《小姐》是阴郁的,这符合朴赞郁一贯的作风。还有一张海报是一条两面蛇的挣扎,一种渴求挣脱束缚,自由的诉求。
在电影中,无论是千金还是下女,都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束缚。这种束缚仅仅来自基因选择,只关于性别。金钱无法决定女性的阶级,本质上,她们都是父权下的幽灵,因而,作为盗贼的下女作案的动机,在她尚未发觉本质之前,只是因为她是有钱人。幸运的是,千金并非投奔于父权,这份幸运建立在她被操控的不幸命运上,她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因而她需要反抗。双方一拍即合,上演了一场出逃大戏。朴赞郁并没有把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写得愚笨,他们很精明,具备权贵的一切特征。因此,两女的反抗才更有意义。
22年朴赞郁也很出名,因为他和汤唯合作的《分手的决心》,坦白说,这部片子还是弱了很多,像是掺水的酒,表面光彩。还是希望朴赞郁多去下几味猛药,不要太淡了。
天才的处女作,将父女之间的感情朦胧地遮蔽,在无言中感受悲伤的张力。对于女儿,她极力渴望长大又小心呵护父亲的心态很纯真,只有孩子才能这样;对于父亲,不愿暴露死意对于一个绝望的人来说是极大的温柔,爱是真切的。导演未来可期。
用上帝视角观察一对父女的旅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人们都说女儿是父亲的棉袄,唯独女儿们不这么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如同任何一对相识的男女一样;他们之间也有爱意,多半是老夫妻间浓郁的亲情与稀薄的爱情。双方都小心翼翼。
父亲是忧伤的,同《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一个离婚的、双眼无光的男人,他好像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影片并没有说明父亲具体的烦恼——仅仅是忧伤本身就足够了。与一些治愈片不同,到最后,女儿也没有抚平父亲受伤的心,她有心无力。相信我,很多人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青年的过往还是未来。
想起儿时的我也希望自己快点长大,理由是不想在父母羽翼下生活。我想女儿可能不是这样想的,她比其他的孩子都要急切的原因,是因为她多了一份成人的担忧。她不想再这样无力地面对父亲了。她想要逃避。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