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巴巴罗萨》(Barbarossa),也叫《巴巴罗萨:战争之剑》,是2009年一部意大利历史电影。本片虽然名为“巴巴罗萨”,但是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在电影里却作为反派,主题则是伦巴第联盟对神圣罗马帝国入侵的反抗。本片在罗马尼亚取景,演员来自以色列、荷兰、法国、波兰、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并由意大利右翼政党“北部同盟”(Lega Nord)投资部分预算。
电影虽然具有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但是剧情节奏松弛拖沓,主线故事不明确,而且和历史相差不少。影片在特技、音效、镜头上的表现都无法令人满意,总体效果可以说很失望。不过电影的历史背景倒是相对少见的,所以会在这里稍微提一下。
巴巴罗萨本名腓特烈一世·霍亨施陶芬,是霍亨施陶芬家族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Kaiser der Römer),1122年出生,在位时间长达35年。腓特烈在1147年继承施瓦本公爵之位,称为腓特烈三世,同年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52年竞选加冕为德意志国王。不过此时的他还不是皇帝,因为国王在当时的欧洲只是一个封建阶级概念,而皇帝只有一个,而且需要加冕。
这还得把时间推到9世纪初,当年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带着法兰克大军横扫欧洲,几乎将帝国扩大到堪比罗马的疆域,他本人也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但是才两代人,法兰克帝国就被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秃头查理、洛泰尔和日耳曼路易瓜分为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三部分,前两个是法国的雏形,最后一个则是德国的雏形。
936年,萨克森的奥托加冕为德国国王,962年教皇约翰十二世因为奥托平叛有功,加冕他为罗马帝国(没有神圣)的皇帝,这也是之后诸位神罗皇帝的起源。不过次年奥托一世就废了约翰十二世,另立利奥八世为教皇。此后,皇权和神权的战争,在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到了腓特烈的时代,这样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时教皇胜出,有时人皇胜出。
当腓特烈加冕为德意志国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那些头衔——凯撒、奥古斯都,都只不过是个毫无作用的空头衔而已,帝国被分割为一千六百多个小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位亲王。腓特烈则决心让这一切结束,将德意志变成一个统一的,秩序井然的帝国,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接受罗马人的加冕,成为皇帝。
1154年10月,腓特烈在西西里的威廉一世要求下,发动军队入侵意大利,对抗当地的诺曼人。一路上帝国军队虽然遇到了抵抗,但是都被粉碎了——1155年4月18日,德军攻克反抗的托尔托纳,将其夷为平地。4月24日,腓特烈在帕维亚加冕为意大利国王。随后他应教皇哈德良四世的要求,进入罗马平定了共和市民的反叛,帝国军队将共和派镇压了。
然而由于腓特烈不肯为哈德良握住教皇座驾的马镫,教皇拒绝奉上他的和平之吻。一天之后,腓特烈默念着“为了圣彼得而不是哈德良”服从了安排。但是就在他进行加冕的时候,愤恨于德意志人暴力镇压的罗马市民发起了造反,腓特烈怒不可遏,下令德意志骑士们镇压,在这场罗马大屠杀中,有1000多罗马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腓特烈就在罗马人的尸山血海里,成为了罗马人的皇帝。而意大利人也给这个暴君起了个绰号“费德里科·巴巴罗萨”(Federico Barbarossa),也就是“红胡子腓特烈”,因为他杀人太多,鲜血足以染红他的白胡子。
而电影里的另一位主角,阿尔贝托·达·朱萨诺的背景要简单许多,因为实际上这个人只是个“罗宾汉”式的神话人物,而并非历史上有记载的人,甚至说有没有原型都很牵强。达·朱萨诺第一次出现于14世纪的《米兰编年史》,据说他带领伦巴第盟军打赢了莱尼亚诺之战,但是实际上这场战斗的盟军指挥官是另一个人,吉多·达·兰德里亚诺。有关阿尔贝托·达·朱萨诺的个人背景,也很难和当时的历史事件完全对照起来,因此他应该只是民间神话而已(这个名字本身不是很稀罕)。
以上这些便是电影的两位主要人物的背景了,那么也到了讲讲电影的背景故事的资料了。这些血雨腥风的故事对于德意两国之外的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是却影响了这两个国家之后漫长的历史。
1155年,教皇哈德良四世将本来属于腓特烈的领土封给了西西里的威廉一世,这让腓特烈怀恨在心,教皇解释说他已经“把整个罗马帝国”都赏赐给腓特烈了。这样的解释让腓特烈越来越愤恨不平,毕竟他可是连曼努埃尔一世都不承认的人。于是他在1158年和萨克森的“狮子”亨利结盟,一起南下入侵意大利,同诺曼人和伦巴第人战斗。
当时的意大利凭借着地理上的十字路口地位,贸易发展已经非常迅速,而这又带动了商业城市的地位提升。一系列的城市取得了自治地位,发展为独立的自治市。而与此同时,德意志境内封建主的你争我夺让皇帝也很难顾及意大利这块“法统”区域,所以意大利诸城的自治化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直到罗马唯一的皇帝,腓特烈一世。
在1158年的第二次入侵意大利战争中,腓特烈占领了米兰并召开大会,宣布自己要对意大利进行直接统治。在腓特烈的统治下,意大利诸城不可私自开战或结盟,帝国对各大自治市的活动具有直接控制权,并且会直接派官员掌控这些城市。这样的高压自然引发了不断的叛乱,据说米兰人在1158年的一次造反中,还让被俘的皇后比阿特丽倒着骑驴游街,从而羞辱这位皇后和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当然龙颜大怒,1159年2月他大举发兵进攻米兰的盟友克雷马,第三次意大利战争爆发。这一次腓特烈不仅派出了自己的军队,还有亨利的萨克森-巴伐利亚军队和意大利的帕维亚-克雷莫纳联军。1159年10月,帝国军队抵达克雷马,围攻正式开始。
克雷马一共有九座牵引式投石机,几条护城河和高大的双层城墙保护,但是攻城方具有更好的装备,开始使用攻城塔和地下挖隧道的方式强攻这座处于松软的沼泽平原上的城市。这场攻势持续到1160年1月,最终帝国军队占领了外墙,此时城内只有两万人还活着。战争期间米兰军队试图发动解围攻势,都被帝国军队击溃。德国人随后洗劫了这座城市,并将克雷马彻底烧毁。
不过也在1159年,哈德良四世驾崩,亚历山大三世和维笃四世争夺教皇之位,腓特烈支持后者。结果,1160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将他革除了教籍,教皇国随即和腓特烈的死对头西西里结盟,这让大帝更加愤怒。而几乎就在同时,米兰也举起了反抗帝国的大旗,仿佛克雷马的陷落还不够“杀鸡儆猴”似的,腓特烈决定挥师米兰,像之前一样围攻了这座城市。
1162年3月6日,历经漫长的围攻后,米兰投降了。米兰市民试图向皇帝求情,但是毫无作用。据说巴巴罗萨愤怒于当年辱妻之仇,下令让米兰的市民嘴里咬着驴粪,同时说着“看,这是无花果”。德国人像之前一样,将米兰夷为平地,但是据《热那亚编年史》记载,这一次因为比阿特丽向腓特烈求情,皇帝决定放过了这些人的财产。不过同年他也颁布法令,禁止重建米兰和克雷马,让反抗者永久的死去。
意大利诸城起初选择臣服,但是米兰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巴巴罗萨不会放过任何人,于是反抗又再度开始,连先前亲德的克雷莫纳也反叛了。此时又有传言说亚历山大三世要从曼努埃尔那里搬救兵,于是腓特烈发动了第四次意大利战争。这一次同样很顺利,虽然萨克森的亨利没有增援,帝国军依然在1167年,于蒙特波尔齐奥之战中大败罗马军队,随后进驻罗马并将比阿特丽正式加冕为皇后。
腓特烈在意大利的暴行激起了意大利人强烈的反德情绪,1167年在亚历山大三世的支持下,意大利北部诸城组建了伦巴第联盟,城市纷纷响应。威尼斯、热那亚、克雷莫纳、博洛尼亚、摩德纳、皮亚琴察、贝加莫和被毁的米兰都加入了同盟之中。在和伦巴第盟军的战斗中,瘟疫突然在帝国军队中爆发,腓特烈不得不狼狈逃回德国,第四次意大利战争失败。
在这之后的六年里,腓特烈开始修复和周边的关系,他和“君士坦丁王”曼努埃尔修复了关系,和“英格兰省王”亨利二世、“法兰克省王”路易七世都达成了和解,小儿子腓特烈五世继任施瓦本公爵,长子亨利加冕为王,但是腓特烈也给自己保留了国王的头衔。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后,腓特烈在1174年发动第五次意大利战争,准备狠狠教训一下这群“不听话的小鬼”。但是这一次,伦巴第联盟也获得了西西里和拜占庭的支持,而萨克森的亨利再次拒绝出兵支援(电影里表现了这一点)。很显然的是,腓特烈的帝国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如果意大利能够打败皇帝,他们将会为自己夺取自由。
腓特烈的这次进攻开局也挺顺利,先后攻克了苏萨和阿萨蒂,苏萨像米兰一样被毁灭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德国人居然在一座新城市“亚历山德里亚”吃了亏。这座城市是盟军为了对抗亲德的帕维亚,在巴巴罗萨返回德国后修建起来的,1174年被围攻的时候甚至没有完全竣工。然而到了1175年,腓特烈依然没有攻下亚历山德里亚,帝国军队不得不后撤到帕维亚休整。此后,腓特烈试图谈判解决问题,为此他甚至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但是不久就谈崩了。
突然变成了光杆司令的腓特烈试图寻求萨克森的亨利支援他,但是亨利否决了他的请求,腓特烈不得不求助于皇后比阿特丽,科隆纳大主教莱茵纳德,马格德堡大主教威奇曼。但是最后,他只等到了不到2000骑士,算上科莫的援军也只有3000骑士。而与此同时,伦巴第盟军则集结了更多的士兵。首先是最先得到消息的米兰人,他们集结了大概900骑士,算上其他盟邦的骑士一共有3000人。虽然骑士数量相差无几,但是盟军还有12000名步兵。
这支规模庞大的步兵部队的核心是竖立着红十字米兰军旗的战车,上面还有1083年米兰主教的圣坛。之所以将步兵和战车部署在莱尼亚诺,是因为当地人在感情上是亲盟军的,他们也曾亲眼见到巴巴罗萨对意大利土地的蹂躏。此外,莱尼亚诺恰好挡在帝国军队和米兰之间,这里还有一座古代城堡,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1176年5月29日,由700盟军骑士组成的先锋在距离莱尼亚诺4.5km的位置上,遭遇了帝国军的300名骑士,莱尼亚诺之战正式爆发。意大利骑士和德意志骑士进行了第一轮交战,虽然意大利骑士们具有数量优势,但是很快腓特烈就亲自带着主力骑士大军冲锋前来,700名盟军骑士当然无法坚持多久,骑士们很快就向米兰方向撤退。
这时,巴巴罗萨的军队已经可以看到围绕着军旗战车的盟军步兵了,看到黑压压的,举着长矛和盾牌的意大利步兵,德国人的顾问们有些胆怯了。他们希望皇帝采取新战术,但是巴巴罗萨拒绝后撤,他认为虽然不占据数量优势,但是战斗力强大的德意志骑士一定能碾压意大利步兵,从而一举夺下胜利。
这时,围绕在战车周围的除了少数意大利骑士外,都是步行作战的平民,少数人才有马骑。他们虽然装备落后,却知道如果失败了,他们所珍视的一切都会被德国人毁灭。于是在关键时刻,意大利人没有撤退。他们排成了宽达2-3km的半圆阵,所有人都躲在盾墙后面,将长矛指向敌人。第一排士兵跪下,从而建立起了一道长矛墙。战斗就这样开始了,在长达8-9个小时的战斗中,德意志骑士们发起了一次次疯狂的冲锋,期间也多次重组过。据说德意志骑士们一度突破了四条步兵线,但是最后两条依然在坚守阵地。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向米兰撤退的骑士们和其他的伦巴第盟军骑士会合了,并且终于回到了战场。现在,3000名意大利骑士正一举朝着疲劳的德意志骑士们冲锋过来,从他们的后方和侧翼突击。真正的战斗终于开始了,意大利骑士奋力冲锋,用他们的剑和长枪刺向德国人的脑袋、胸口和肩膀,而看到己方骑士的意大利步兵也士气大振,甚至开始发起了反攻。
德意志骑士们突然间发现自己被困在无数的钢铁之间进退不能,前面是步兵长矛组成的铁墙,后面是意大利骑士们的长枪和长剑。巴巴罗萨不愿意撤退,他带头冲入敌军阵营中大砍起来,呼唤着自己的人马集结起来反抗。但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马受了致命一击,皇帝从马背上跌落,在手下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帝国的掌旗手也被一支长矛刺穿了,德国人的黑鹰旗就这样淹没在意大利人的剑与矛中。
失去了皇帝和军旗的德意志人彻底失败了,到了晚上,德国人的抵抗彻底失败了,残余的帝国军队开始朝着提契诺河撤退,意大利盟军将他们追逐到了河畔。最后的战斗开始了,除了少数逃脱以外,其他的德意志骑士们要不被杀死,要不被俘虏,巴巴罗萨的大营也被扫荡一空。盟军缴获了大量的金银器皿、帝国的鹰旗、盾牌和长矛,俘虏里不乏德意志的贵族们。
最后,残留的德国人回到了帕维亚,将皇帝战死的消息告诉了比阿特丽。然而神奇的是,数日之后巴巴罗萨突然出现在帕维亚城下,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逃脱意大利人的搜捕的。战役的双方阵亡并不确定,但是帝国军的伤亡一定远远超过了盟军。
莱尼亚诺的惨败标志着第五次意大利战争以腓特烈的战败结束,1177年双方签订了《威尼斯协议》,腓特烈承认亚历山大三世是唯一合法的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剥夺比阿特丽的皇后头衔。1183年,双方又签署了《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允许被毁灭的城市重建,承认了意大利诸城的自治权,意大利诸城依然对皇帝效忠,每年缴纳税费。这一和约标志着帝国正式承认了意大利自治市的权利,几个世纪来意大利都维持着相对的独立自主。可以说,莱尼亚诺之战对于意大利来说,好比坦能堡之战之于波兰,或者普拉提亚之战之于古希腊,弘安之役之于日本。
巴巴罗萨的最后一次战争,即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和过去的敌人——英国、法国和教皇完成和解,不过这次战争也成了他一生的终点。在穿越小亚细亚之后,皇帝在一条小溪里淹死了(也有说是渡河时受凉,得了风寒死去)。在巴巴罗萨死后,德意志日趋分裂,当隔壁的卡佩王朝让法国成为一个国家的时候,霍亨施陶芬王朝到绝嗣灭亡都再也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但是,腓特烈却在德国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和统一失之交臂的德国一直流传着一个有些诡异的传说。在居夫豪泽山的某个角落,腓特烈没有死去,而是在那里长眠,他的胡子在睡觉的时候越来越长了。但是如果他醒来,就会带着自己的骑士下山,让德国变得前所未有的伟大。只是不知道腓特烈本人会不会想到,德国统一的时间居然会比意大利还要晚呢?
再来说说电影本身,本来巴巴罗萨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奋起反抗是一个颇为史诗的题材,毕竟意大利历史上成功的反侵略战争除了19世纪的意奥战争差不多就这一场了。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用好这个题材,从而变成了一部烂片。这毫无疑问是相当遗憾的事情了。
首先,作为本片主角的达·朱萨诺在人设上并无特别清晰的地方。他和巴巴罗萨、巴洛奇二人的矛盾是推进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前者害死了他的两个兄弟,后者“害死”了他的恋人泰萨和另一个兄弟。但是仅仅是这些仇恨就能够支持他完成在整个北意大利的拉力,联合各地豪杰对抗帝国大军吗?好像还不够,再加上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勇敢的心》的影响,将达·朱萨诺塑造为自由守卫者这样的角色,不过主线的薄弱并没有给这样的剧情给出充分的铺垫。
作为反派的巴巴罗萨在发动侵略意大利的方面具有相对合理的动机,同时也确实有臣服于他的意大利自治市,他的身边也不乏能人猛将。这样确实让巴巴罗萨的形象丰富了不少,甚至比主角的形象还要丰富,但是对于巴巴罗萨身上的两面性还是略微不够。
也许他在意大利人眼里是杀人不眨眼的红胡子,不过在德国人眼里却是中世纪最伟大的皇帝,是和阿米尼乌斯、维杜金德、奥托大帝齐名的,甚至被神化的人物。如果能从敌人的角度来表现巴巴罗萨的另一面,也许会为本片增色不少。
本片没有从《勇敢的心》那里学到的另一点是如何塑造一场以弱敌强的战斗。电影中巴巴罗萨的帝国大军可以类比于长腿爱德华的英格兰军队,而达·朱萨诺的“死亡骑士团”也可以类比为华莱士的苏格兰反抗军。在双方势力不平衡的状态下,多数时候死亡骑士团只能选择从敌后出击,他们的装备也无法同巴巴罗萨的德意志骑士相比。但是到了片尾的战斗时,已经到了该正面交锋的时候了,此时也不能继续玩捉迷藏了。
电影到了这里就出现了一些失误,本来可以用一场激荡人心的血战来表现伦巴第盟军军民一心的勇武,但是却用了一段平民驾驶镰刀战车的戏码让这场战斗变得太简单了。仿佛只用一些装备比较好的武器就可以反杀一样,反而让士兵的勇气这个要素没有被表现出来。这样的剧情安排毫无意义,对电影的主题“为了保卫自由而奋力反抗入侵者”的升华毫无帮助,甚至和历史实际情况也对不上来。
虽然说《巴巴罗萨》有着许多不足,但是电影中的一些元素其实是共通的。类似的反侵略题材一直是欧洲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喜欢在电影、电视剧中使用的。虽然在娱乐作品中讲述这种你死我活的战争不免陷入娱乐性的局限之中,或者将对于战争和暴力的表现手法、思考角度停留在浅显的层次上。不过,能看到这种民族气质鲜明,故事取材独特的作品,用第三者视角去观看,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以上大概是我对同类型电影(其他还有《怒战狂心》、《1612》、《无畏1000勇士》、《熙德》、《萨陀伽罗尼大帝》等,等以后慢慢的一个个讲)观看以后的一点感受吧,希望各位能够批评指正。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