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拖稿拖了六年,拖到到新纪录的影片都要上映了😓
汉诺哥和九指汤米一不小心又打破了人类在垂直狂奔上的速度极限。不过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跟这次记录无关,汉诺哥也仅仅是在影片结尾漏了下小脸😊。
六年前的五月,在核聚变现场,我看完《蔚蓝速通》的演示,心里就一直想给大家安利一部真实人类的“垂直速通”片子——《Race for The Nose》。它讲述了一个无比疯狂的故事:在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块花岗岩巨石上,人类如何比拼谁能爬得更快。当Hans Florine与Alex Honnold以不可思议的2小时23分46秒完成酋长岩(El Capitan)的“大鼻子”(The Nose)线路时,他们所打破的不仅仅是一项纪录,更是向一个时代发出的回响。
欢迎来到人类所知的最疯狂的比赛 - EL Capitan鼻子路线上的速度记录。 不过这个游戏至今仍然没有结束。
影片仅仅只有20分钟,剧情也很简单,记述了50年来人类在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块花岗岩巨石上比谁爬的更快。为了争取减少几秒钟的时间而冒着失去的生命危险。我们跟随迪恩·波特(Dean Potter)和汉斯·弗洛林(Hans Florine)通过史诗般的争斗,冒着残酷事故的危险,试图打破这段经典路线上的传奇纪录。
这与1958年Warren Harding团队首次完成这条线路所花费的47天,形成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戏剧性反差。这种速度与效率的进化,正是《Race for The Nose》这部纪录片的核心魅力所在。它绝非一部单纯记录竞速的体育影片,而是一部攀登史的微观史诗,它浓缩了从Harding的“工程式”围攻,到Lynn Hill的“自由革命”,再到Caldwell/Honnold的“极限效率”,最终向我们抛出一个深刻的问题:速度是否消解了攀登的冒险本质?历史中的那些突破者,又是如何一次次重塑我们对“可能”的认知?
“大鼻子”的攀登史,可以被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决定性的里程碑,它们不仅标志着技术的进步,更代表着攀登理念的根本转变。
Harding时代(1958): 半个多世纪前,Harding团队用尽各种能想到的方法——打岩锥、架梯子、吊滑轮——用了足足47天,才完成了这条线路的首攀。这种“工程式”的围攻,在当时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然而,Harding团队大量使用自制岩锥(如“火炉支架”命名的Stovelegs绳距)和如同“脐带”般的固定绳索,也引发了攀登界的“工程化”争议。这种对岩壁的“征服”方式被一些传统派批评为“丧失了冒险精神”,但它无疑是人类迈向垂直世界的第一步。
Hill的革命(1993-1994): 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领域,林恩·希尔(Lynn Hill)以其开创性的自由攀登,重新定义了攀岩。她凭借强大的体能与技巧,自由攻克了难度高达5.13c/5.14a的“大屋顶”(Great Roof)和“转角”(Changing Corners)绳距。这不仅是一项体能上的突破,更是一场风格上的革新。她抛弃了器械的依赖,用手脚与自然对话,将攀登的本质定义为一种纯粹的身体与岩壁的博弈,装备仅用作保护。更令人震惊的是,在1994年,她将这个时间压缩到了24小时以内,并留下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这里可以攀登,男孩子们!”她的成就不仅是打破了纪录,更是打破了性别偏见,为所有攀登者——特别是女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后Hill时代的传承: 自由攀登的理念在后世得到了发扬。2005年,Tommy Caldwell将速攀时间压缩至12小时。2018年,Keita Kurakami更是完成了“无协助独立自由攀登”,即独自完成所有绳距的先锋攀登,这些都体现了技术与理念的持续迭代,也进一步巩固了Hill作为先驱的地位。
《Race for The Nose》的叙事策略堪称精妙,它并非孤立地展现竞速,而是将历史的基因巧妙地植入到每一个镜头中。
影片通过 对比剪辑 ,将Harding团队的老胶片与Honnold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动态并置,让我们直观感受70年间的技术跃迁。与此同时,插入 Hill的 archival footage ,特别是她1994年的访谈,使她的声音成为影片中一个持续存在的诘问——“速度是否稀释了攀登的仪式感?”。
在 人物刻画 上,影片将Caldwell塑造成一位承袭者。他既是速攀的革新者,也是Hill路线的重复者,他因意外被锯断手指的经历,与Hill挑战身体极限的精神遥相呼应。而Honnold则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 效率哲学 。他视岩壁为一个“待优化的系统”,与Hill所崇尚的“身体与岩壁对话”的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张力。
影片的 视觉隐喻 也极具匠心。航拍镜头展现出酋长岩的宏伟与绝对高度,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特写镜头则聚焦于攀登者的手指与岩点的接触,从Hill因反复尝试而磨破的胶带手,到Caldwell用砂纸打磨皮肤的画面,都揭示了攀登者与岩石间那场“肉身博弈”的本质。
《Race for The Nose》引人深思的核心在于它所揭示的 自由攀登本质争议 。影片中,Hill在采访里明确表达了她的批判,她认为速攀“将岩壁降级为赛道”,忽视了攀登中对岩壁特征的探索与理解,例如她独创的“转角”横切技巧,正是在速度之外的反复尝试中领悟到的。然而,速攀派也有其 辩护 。Caldwell认为,这种对效率的追求本身就是“技艺的进化”,通过优化拖拽系统和更高效地使用镁粉,攀登变得更安全、更易于接近。、
同时,影片也巧妙地处理了 性别叙事 。Hill的成就曾一度被历史遮蔽,甚至被一些人归因于“手小优势”,这是一种典型的性别偏见。影片通过重现她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重新强调了她的成就所代表的、对男性主导领域的颠覆。她的“不可能挑战”精神,也在当代攀岩界中得以延续,如2013年盲人攀岩者Steve Bate和2012年残障团队的首登,都证明了攀登的无限可能,而非仅限于体能。
最后,影片也触及了深层的 岩壁伦理 冲突。速攀带来的“异化”风险,在于它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转变为对单一路线的反复演练,这与传统阿尔卑斯式的攀登精神背道而驰。此外,片中Honnold有时采取的“自由+器械混合”策略,也将“自由攀登”的界限变得模糊,引发了关于“工具化自然”是否背叛了攀登精神的讨论。
《Race for The Nose》的价值,远不止于记录一次次令人惊叹的速度竞赛。它更像是一部攀登哲学的编年史,揭示了一条线路如何从Harding的征服之地、变成Hill的解放之所,最终成为Caldwell/Honnold的驯化之场。
影片的核心始终围绕着Lynn Hill那句永恒的叩问:“为何攀登?”她的答案在于“身体与岩壁的创造性对话”,是探索、是挣扎,更是纯粹的享受。而速攀者给出的答案或许是“人类极限的重新测绘”,是效率、是挑战、是不断突破的可能性。
当镜头掠过酋长岩那标志性的裂缝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2小时的奇迹,更是70年来人类向垂直世界发起的、永不停歇的诘问与对话。这部纪录片在速度至上的时代,为我们锚定了攀登精神的历史坐标,提醒我们,最伟大的攀登,也许不在于用时最短,而在于留下最深刻的思想。
最后让我们缅怀伟大的登山家冒险、 攀岩家、登山家、高空走绳(highliner)和定点跳伞(BASE jumper) 先驱 迪恩·波特(Dean Potter)
2015年,43岁的迪恩·波特和他的搭档在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进行翼装飞行时不幸遇难。尽管他的离世令人悲痛,但他在极限运动领域所留下的遗产和突破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
这是人类首次在2小时内完成“大鼻子”线路,被认为是攀登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成就之一。
从1958年沃伦·哈丁(Warren Harding)团队首次登顶用时47天,到如今的不到2小时,这条线路的速攀记录见证了巨大的飞跃。以下是其中一些关键时刻:
1975年 :第一支团队在一天之内完成攀登,用时15小时。
1992年 :彼得·克罗夫特(Peter Croft)和汉斯·弗洛林(Hans Florine)将记录压缩到4小时22分,这个记录保持了9年之久。
2001年 :迪恩·波特(Dean Potter)和蒂米·奥尼尔(Timmy O'Neill)首次将时间带入3小时以内,用时3小时59分35秒。
2012年 :汉斯·弗洛林(Hans Florine)和亚历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创造了2小时23分46秒的记录。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