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初,系列重启的新《战神》拿下了TGA的年度游戏奖,差不多同一时间《海王》上映。我自己是第一次感受到电子游戏这一媒介形式,在商业电影越来越不思进取的今天,已经在各个维度的表现力上超越了电影,甚至在电影自身擅长的领域里打败了电影,用《海王》里的话来讲就是:在别人主场打败了别人。
如果拿新《战神》和《海王》进行对比,你会发现,无论是从世界观的规模上,还是叙事技巧和节奏把控上,或者是对故事人物的塑造方面,《战神》都完胜《海王》这部新上映的保守老式商业——原谅我这么称呼它,因为除了在内化的层面做到了视效和规模的极大化以外,我实在看不出《海王》有任何想要突破超级英雄电影传统格局的意图。关键的是,《战神》作为一部电子游戏,它已然超越了一部电子游戏固有的领域,把手伸到了电影那头并给了被资本钳制住的电影艺术一记斯巴达老拳。
作为一部电影化叙事的第三人称动作类游戏,新《战神》做到了从头到尾一镜到底,这项壮举在《战神》这儿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突破,实际的视觉效果也相当惊人,从山峦到森林再到地洞和天空。在如此丰富且复杂场景之下,《战神》的调度和运镜仍然能够做到极为流畅一丝不苟的水准,各类打斗场景在暴力美学的基础上被表现得张力十足,带给玩家的代入感与沉浸感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年夏天我连续肝了四天打通《战神》,从头到尾太过于连贯以至于我几乎没办法放下手柄,通关后一照镜子发现眼睛已经布满了血丝)。
在今年TGA的最佳游戏指导(Direction)提名名单里,有一部叫《逃出升天》(A Way Out)的作品,这部游戏的制作人约瑟夫·法瑞斯(Josef Fares)曾经是一名电影导演,在去年TGA颁奖典礼上这位老哥据说是因为上台前磕了药,在舞台上用各种F词大骂奥斯卡,直播场面一度失控。
今年这位老哥带着新作《逃出升天》入围TGA的最佳指导提名,这部游戏作品中各种原本被用于电影的元素在电子游戏中得到了极为巧妙运用,比如在医院大楼的追逐戏那一场景,法瑞斯用了几个交叉进行的长镜头,将在大楼不同位置逃命的两位主角巧妙地衔接在一个空间之内,法瑞斯作为电影导演所积累下来的调度与剪辑的才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加上游戏里丰富的互动要素,玩家可以通过各种隐藏的互动方式挖掘人物性格背后的故事,给人一种超越第四堵墙的人物真实感,这样直接有效的召唤结构是电影所无法实现的。
我们再回到《海王》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温子仁真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如果不是他的救场,《海王》很有可能将是井里的DC头上那块“落井下石”的石头(至少现在DC还是能够喘口气了)。
从一开始,《海王》其实就是一个具有先天性缺陷的婴儿,故事老套又无趣,前面又有漫威的《黑豹》在题材上的雷同。温子仁尽力去用场景和特效掩盖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故事本身的组织结构上。《海王》的故事发展,从头到尾都缺少必要的铺垫和承接,一切来的莫名其妙地突然,又结束得莫名其妙地仓促。特别是电影前半段的,红发女的突兀登场和海啸突然降临等等,它用了一个先给你摆事情再给你讲原因的顺序,但却被数量过多的突兀把整个节奏打乱了。
归根究底是想要在限定的时长里讲一个过于宏大的故事,宏大到包含了《指环王》和《星球大战》以及《阿凡达》等诸多元素的史诗级故事(一般可能得拍个三部曲)。《海王》里的七大王国的背景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环王》,但放在《海王》143分钟的片长里,本该大书特书的政治斗争都被简化成了过家家式的桥段。
如果说在《指环王》那儿,故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名霍比特人在中土世界的“奥德赛”中逐渐战胜自我达到人生巅峰”的故事。那么到了《海王》这儿,它的前半段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海王将在历练中成为真正王者”的成长电影,然而到头来你会发现海王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后,什么实质性的成长经历都没有得到。
拿到三叉戟这一段作为电影最具象征意义核心桥段,海王能够符合“真正的王者”身份并拿到三叉戟的原因,居然是他从出生便被赋予的与海洋生物沟通对话的特异功能,而不是在后天获取的成长历练。这一来就变成了非常本质主义的世界观,并且这给整部电影带来了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驱动故事推进的核心如果不是主人翁海王的成长,那到底是什么?
《海王》的故事发展过半后,似乎又重新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就是从政治和环保的角度来思考什么才是一个明君,但又似乎一开始就已经有了一个巨大的预设前提,这个明君就是海王,以至于奥姆身边的大臣和女朋友一个个都显得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从另一个角度简直可以拍成一部麦克白式的政治阴谋电影)。
对于奥姆形象的塑造上,明显过于典型的好莱坞反派化,电影即想要塑造出一个“黑武士”那样具有政治野心的高高在上的反派BOSS,这本是一个已经几乎功能化的人物模式,观众只需要将其代入为邪恶的绝对化身就行了,而不需要再额外考虑他的行为动机和逻辑。但在《海王》这儿,又将奥姆纳入到了和海王争夺王位、爱情甚至母爱的一系列情感体系之中,使得奥姆的人物形象具有某种断裂感——看到女友和大臣纷纷背叛他时居然有点怜惜,但这个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却完全没有按照其背后被赋予的情感来进行。然而《海王》并不想过多纠结于这些人物线索交织的复杂过程,以至于将奥姆尽可能地简化为一个崇尚血统论且主张将亚特兰蒂斯国内矛盾转嫁大陆人的“希特勒”如何被阻止的简单故事,是谁和谁因为什么来阻止“希特勒”变得不再重要。
这么一说来,驱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就是应该海王身上与“希特勒弟弟”奥姆所相反的的博爱与和平品质?你会发现电影对海王这方面的人物性格塑造其实也没有下功夫,本该从海王“沟通”的特异功能来展现其“和平”的特质,这一点被无情的抛弃,以至于从实际上所展现出来的成片来看,驱动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实是海王的女朋友“不远万里来帮忙”的“白求恩精神”。
女主作为一个动机始终不明朗的功能性角色,居然担当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以至于让人怀疑《海王》并不是想要打破超级英雄电影框架,而是想要打破迪斯尼王子救公主的套路,做成一部“红发公主如何以白求恩精神一路辅佐小叔子王子走上人生巅峰”的模式。
总的来说,《海王》这部电影的主要人物行为逻辑的缺失,导致了整部电影故事核心的空缺,最终也就导致了整部电影从外部来看,处于一个非常摇摇欲坠的叙事结构。带给观众的直接感受,就是导演为了害怕观众停下来思考故事逻辑,而在不断快马加鞭,强行添置各种Jump Scare的转折桥段来推进着故事进行。导演对故事的讲述缺乏掌控能力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对海王历练线和阻止战争线二两线之间讲得黏糊不堪且毫无逻辑顺序,最典型的就在于海王与奥姆地第一次决斗眼看进行不下去,女主忽然驾驶载救走海王的奇葩桥段,让人瞬间觉得《碟中谍》串场了。所有的节奏安排都是都为了呈现一场又一场的宏大视觉景观所服务,主题和逻辑都被现在商业电影所流行的“局部大于整体”的理念所消解(这也许要怪社交网络)。
以至于电影的最后,即使海王阻止了战争,似乎也把环保这一主题搁置到了一边,一切又回到了海底人和大陆人互相独立的原点,海底人不鸟大陆人,大陆人不确定有没有海底人,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
评论区
共 1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