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忽然是一夜之间,一幅幅神奇的画作出现在大家的朋友圈里。朋友们都在一个叫做《猜画小歌》的微信小程序里纵情地展现着自己的艺术细胞,然后拿去给AI猜。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你画我猜”的变体游戏,没咋在意,直到后来分享的人越来越多,我自己也终于尝试了一下,原先一切的想法都变了。
这是一款叫做《猜画小歌》的“小游戏”,就如它的标题所述,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叫“小歌”的人工智能去猜测你画的东西。当然也不是没有目的随便乱画,每一关它都会给一个词,也许是名词也有可能是一个形容词比如“胡写乱画”,玩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画出它给出的词,之后这个叫“小歌”的人工智能就会随着你的下笔不停地猜测,猜对了就会进入下一关。
这个叫做“小歌”的人工智能也很有说头,她是来自谷歌的智能AI,虽然谷歌公司的很多服务都已经退出了大陆,不过这个小歌是个属于在线教育的项目,微博上的Google黑板报就是他们,她也是谷歌在北京设立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内容之一。
《你画我猜》这样一个游戏可以说是很原始,又极具生命力的游戏。小时候上课的时候和同桌涂着简单的图案彼此乱猜的过程就是这一游戏的核心玩法。每个人绘画水平的不同、猜测对方的心思以及由此产生的“误会”则是最有趣的地方。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平台依旧保留了《你画我猜》这样的小游戏,匹配的两个玩家分回合互相猜,游戏进行得很快,不少游戏主播就会在匹配的间隙玩这么一两局来活跃一下气氛。
要说和人玩《你画我猜》还能吐槽一下对手的糟糕画技,或者质疑别人想象力不足,自己画得这么好为啥人家还猜不出,那跟人工智能斗得乐趣在哪儿呢?
在游戏开始之前,猜画小歌会提示你打开声音效果更好,原本我以为在玩的时候会发出一些“愉快”的音效,后来发现比这还“高级”。小歌在不停地猜测你画的内容的时候会一直用语音叨叨:“我猜这是...勺子、耳......”这样,要是没猜对她就会一直继续下去。伴随着那种机器语音特有的滑稽感,小歌就像一个被你玩弄的小孩儿。最后,在让她猜项链猜不出来的时候,倒计时归零之前,小歌着急地忍不住了......
What the fu...好吧,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吧。
其实玩着玩着玩家就能够发现,这个人工智能并不是极其严谨的,小歌所做的事情并不是根据你画成的内容猜测你想画什么,而是根据你的笔画来在一个一个数据库里寻找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小歌能够识别出“蒙娜丽莎”的原因。当我先学着蒙娜丽莎的画像画了一个微笑的女人的时候,小歌并没有猜出结果,而我给她加个框“裱起来”的时候,小歌就认出蒙娜丽莎了。
这是由Google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猜画小程序,用户绘制出一个日常物件,然后神经网络会在限定时间识别用户的涂鸦。该网络源自全世界最大、囊括超过5000万个手绘素描的数据群。
有时候你仅仅画了两笔小歌就能猜出你要画什么,可能就是这个东西它从各个角度看形状都比较简单明了。但有的时候虽然你觉得自己画得还是挺像的,但偏偏小歌就是没认出来,可能就是刚巧这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画或者本身就有很多形状,而你的线条小歌没识别出来。
玩家不会直白的感受到这个AI有多么厉害,现在我还会开玩笑说这个小歌有时候有点“智障”,但别忘了这样的人工智能一直都处在一个学习阶段。原先它的数据库本身已经很大了,现在每一个玩家的绘画结果都会成为他学习数据的一部分,之后它识别出来所画内容的概率也会越来越高。当然你故意画错小歌不但认不出来,说不定也会骂你一句“你画的是什么玩意儿?”
《猜画小歌》最让人觉得快乐的部分还是与人交互的地方。只要你画出的图案被小歌猜到了,那在游戏结束的时候玩家就能查看其他人画的结果,那叫一个群魔乱舞啊。里面不乏有一些大神,简单几笔就能让你瞧出个神韵来,当然也有一些个神仙,让你感慨小歌真的还蛮厉害的,这都能看出来......
小歌这个人工智能并不是忽然出现的,她曾经有一个前身《Quick draw》,不过因为大家都明白的原因,它没能在国内出现。哪怕现在回来的小歌,她原先的数据库中也是没有中国人的数据的,这次的重返才会开始收集大陆的习惯数据。
看到这儿各位大概也能感受到了,小歌的存在不仅仅是想研究图形的识别技术,她还在收集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图像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地区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书写习惯的不同等等。比如说不定不同地区的人在画同一个圈的时候,起笔逆时针和顺时针的习惯完全不同,而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可能与当地的书写文字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新的人工智能将会从根源上学习图像的形成方式,从而进行更准确的识别甚至是模拟。不知道小歌将来会学习到哪个地步,拭目以待,迎接属于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评论区
共 4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