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两句有的没的,现实世界中大乘佛法,或者说菩萨乘的佛教的兴盛和玄奘带回来很多经典确实是有关系。但是具体玄奘回来之后创立的唯识宗却没能传播开。和唯识宗与主流大乘佛教的教义中的冲突部分有关系。
唯识宗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五种姓,将人先天分本性分为五种。其中一种叫做“无种性(姓)”,意思是无善根种子,不可渡化不求解脱的人。通俗点说就是“天生坏b”。这种人是修不成佛的。这一点和大乘佛教主流的众生平等,人人都有佛性是冲突的,所以唯识宗很受排挤。(不过这不是唯识宗落寞的唯一原因,还有个原因是它难学)
这个五种姓理论实际上是继承自印度佛教两大流派之一的瑜伽行派,而瑜伽行派的创始人正是弥勒。这也是有人说唐僧本身信弥勒的原因。然后我再过度解读一下,那西游记和黑神话选择唐僧和弥勒的弟子黄眉进行一番斗法就很有一种理念正统之争的味道。
说回唯识宗,在我看来唯识宗在当时汉传佛教中确实是个异类,因为玄奘本人的亲身经历,它的理论特点包括大幅度的向印度佛教靠拢。具体体现在唯识宗差不多是论证逻辑最严密,对修行者的学识要求最高的一个佛教宗派,以至于它看起来甚至像个现代的哲学流派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那种宗教。而这也是传统印度佛教的特点之一。我认为和印度人的民族性有关系
即便在今天,如果要我说出我心目中的印度人形象,其中必然包括喜欢钻逻辑上的空子,喜欢辩论。究其原因,我怀疑是因为在南亚大陆上温饱可能相对容易解决,饿了搞点香蕉吃还是很容易的,吃饱了没事干就搞搞辩论啥的。
唯识宗作为这样一种宗教派别,它和汉地最主流的禅宗冲突就比较大。禅宗的核心修行在于“明心见性”,这个事就让修行变得难以用语言表达,具体的可以参考重轻老师的《原型》里面讲顿悟那一期,于是人们容易追求顿悟,把修行的重点放到了怎么憋出顿悟来,天天在那挖掘自身的佛性,别的修行不好好搞。我怀疑玄奘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想要“治治这种歪风邪气”,于是搞了唯识宗出来,然而过犹不及,他和弟子窥基把唯识宗搞的太艰深了,后面彻底没人学了。
如果把唯识宗当作一个哲学流派,会被本能地拿来和唯心主义比较,然而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有实体感的意志,唯识宗“唯”的“识”是佛教中的阿赖耶识,熟悉圣斗士的朋友都知道,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是佛教理论中认为的阿赖耶识的分化显现。如果“意”是一般意义上的心,末那识则类似于直觉本能。意识、心中的想法是不能脱离语言存在的,而当人能闭上心里那张嘴的时候,回到婴儿时代,就是末那识,而末那识再进行回归才是阿赖耶识。而在佛教理论中,即便是阿赖耶识也不过是因缘际会的产物,换句话说这玩意是流动变化的。考虑到宗教不同于哲学,要有修行实践的能力,唯识宗传播不下去也实属正常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