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空中幽灵(上)
故事1
1942年9月2日,福建建瓯机场
“挂红灯笼了!”观察员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这是有敌机接近时的警报,不过对驻扎在这里的第23战斗机大队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毕竟这里距离日军控制的松山机场只有一海之隔。队长小罗伯特·“鲍勃”·李·斯科特随即亲自驾驶P-40E“小鹰”起飞,带领僚机去查看情况。
视野里是一架从东方飞来的飞机,他很容易辨认出这是一架老款的P-40B“战斧”,上面画着红心的三色星徽,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的美军机徽,随后就因为可能引发错误识别被停用了。不过他并不奇怪,菲律宾战役后有很多P-40被日军缴获了,那么这架飞机有可能是想混入美机编队偷袭。为了避免被己方误击,选择单独行动也很正常。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奇怪了,“战斧”并没有因为两架“小鹰”的出现而做出行动,它维持着自己的航线一成不变。鲍勃试着和对方无线电沟通,不过对方没有回应,然后他开始尝试通过摇摆机翼的方式吸引对方注意力,但是也没有用,他和僚机只好朝着孤独的“战斧”进行了一轮警告性射击,然而即使子弹飞过机翼,“战斧”还是像无事发生一样平飞。狐疑的鲍勃和僚机接近了“战斧”,然后才发现事情确实不对劲。
“战斧”的左侧起落架不见了,机身遍布弹孔,舱盖失踪了,飞行员一动不动地瘫在座舱里。然后,似乎是燃油耗尽,它的发动机停机了,开始慢慢下降,最后在一处稻田里摔得粉碎。由于这里是敌占区,虽然鲍勃后来带人找到了“战斧”的坠落位置,但是他们来不及收走那个飞行员的尸体,只能把散落在残骸里的一本熏黑的日记本和几张信件收走了。
故事2
1942年12月8日傍晚,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一年后,珍珠港的雷达再次响起了警报——一架飞机从西飞来。但是这很不寻常,当时天空阴云密布,已经要黑了,而且一架飞机怎么敢袭击一个驻防严密的港口?两架战斗机立刻起飞去查看情况,当他们接近时发现这是一架P-40,不仅如此,还是一架遍布弹孔的P-40,破损的舱盖里飞行员的身上血迹斑斑。两架战斗机的飞行员惊异地看见,那个人似乎注意到了他们,他抬起身子,头朝向他们,挥了一下手,P-40随即失控了,朝下面坠落下去。
P-40的残骸里剩不下什么东西了,焦黑的飞机残骸也看不出任何起到识别作用的记号。但是机舱里有一些纸片,其中还有地图的残片——令人惊讶的是,上面有着粗糙绘制的飞行路线,始发地居然是五千四百英里外的棉兰老岛!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消息证明这个人的身份。
故事3
1945年的《读者文摘》1月期刊登过一个由鲍勃·斯科特写的故事《幽灵船》,大致梗概如下:
菲律宾战役期间,一位美国陆军飞行员康·谢利尔(Corn Sherrill)逃出了敌人的追击,来到棉兰老岛的森林里躲避,意外发现了一架P-40E的残骸。他和其他人又找到了一架只剩下机身的P-40残骸,靠着很多人的帮助,将这两个几吨重的大家伙硬是拼装成了一架能飞行的飞机,还用废铁做了一个简易的副油箱。12月8日,谢利尔独自驾机起飞,机上挂了4枚炸弹,他要去只身轰炸松山机场——然后他做到了,用机枪将跑道上的飞机打得粉碎,又用炸弹炸翻了基地的总部大楼。最后他成功从敌人的火力网和零式战斗机的追杀中逃脱,直到在福建上空被第23大队的战机拦截击落。后来,斯科特本人澄清这是他的小说集《Damned to Glory》(图1)里的一小段,并不是真实的故事。
上述三个故事虽然细节不同,但是情节存在相似之处,而且还有其他版本,对第一个故事来说,时间还有4月某日和12月8日两个版本,只不过4月的版本里,出场的是大名鼎鼎的AVG而不是当时尚未组建的第23战斗机大队。虽然如此,1942年4月建瓯机场还没有正式被使用过。另外,还有版本称,当鲍勃找到“战斧”残骸的时候,很快有人辨认出那是康·谢利尔(似乎是把故事3嫁接进来了)。
在12月8日的版本里,还会提到在同一天,也有一架孤独的P-40闯入了松山机场上空,虽然机场的零式战斗机攻击了它,但是最后还是没有追上(此事是否为真存疑,不排除也是在嫁接故事3)。
对于第二个故事来说,它的可能性很低——5400英里远远超出了P-40B的航程……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