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纪的罗马皇帝尤利安算是帝国晚期诸帝中较为著名的一位,以至于是像我这种对历史一窍不通的家伙也对他有一点了解。也许是因为他“叛教者”的名头:最后的多神教皇帝,在短暂的执政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恢复多神教传统、以此振兴他心目中的古典精神,这方面,对他的争议颇多。我无意轻率地探讨这个问题,只是,以一种近于历史同人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的确是很有悲剧美的。
若非命运的捉弄,尤利安本不会成为罗马皇帝。毕竟,他是僭主横行的时局的受害者之一。在他五岁时,他那被流放了一辈子、也小心翼翼了一辈子的父亲,以及其中一位异母兄弟,都被时任皇帝、亦是他的堂兄所害,家族中仅有他和另一位兄长加卢斯得以幸免,很可能只是因为年纪尚幼、构不成威胁。
也许尤利安并不是没想过复仇,但从他之后的作为来看,无休止的流血争斗终究令他避之不及,先哲和时贤的智慧倒使他着迷不已。比起在政坛上崭露头角,他宁愿当一位学者。也正是在雅典求学时,他有感于昔日的辉煌,今日从民众精神到国家状况的衰微,放弃了自小接受的基督教,选择了当时久已衰颓的多神教,将此作为重振光荣传统的起点。修学的日子,是他一生中仅有的平静时光。
然而,奈何他与皇帝有匪浅的血缘关系,这平静注定不会永恒。他仅剩的至亲、相依为命的哥哥加卢斯先是在不情不愿中被任命为副帝,不久后又因猜忌而被皇帝处决;又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发现,自己终究还是需要一位副帝去掌管西部国土,而他已经差不多把亲戚都屠戮一空了,尤利安是他唯一的选择。
在尤利安自己的记载中,他向神明祈祷,祈求自己不必踏上通往副帝之位的旅程——尽管这机会可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即便真有众神,它们的力量此时也已太过衰弱,皇帝的敕令却不容违抗。年轻的、从未想过成为学者以外人生道路的尤利安就此告别了他的梦想。
他被要求去防御的国土并非什么金城铁壁,反倒是满目疮痍,罗马人一再退却,异族们却兵锋正锐。按理说,从未有过一丁点军事经验、也不太被皇帝信任的尤利安是该失败的。但或许他终究要成就点什么,以至于天赋不只在于学术,也在于战争。在他的指挥下,罗马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中的斯特拉斯堡之战更可说既成就了他的威名,也成了异族们的噩梦,这场战役各种版本的记述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如果尤利安的一生就只是从学者到天才将军(难道他是杨威利的原型之一?),那么即便有悖于他的初衷,倒也能算是一出喜剧。然而,波斯的万王之王却不是时候地再度寄出战书,这回换成他的堂兄发愁了。皇帝急调尤利安的一半部队驰援美索不达米亚,高卢刚刚平定的局势很可能因此再度败坏,而这些部队也许到老都不能再回到故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在此前和日后都一再地上演——士兵万分不满、众人拥立新帝、进而成功僭位,好像,以学者自居的尤利安也不能免俗嘛。
但是,但是,我愿意相信,尤利安是真心实意地不想重复这血腥的轮回,不只是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密谋过政变,事后他甚至还给皇帝写信寻求妥协(不幸的是,后者只是陷入了狂怒而已),而且他本人也如此写道:
“但即使那时我也并不情愿, 而是尽我所能坚持己见, 拒绝接受帝号与冠冕。 ”
“神知道, 我的心中是哀怨的。”
这一次,兵变没有演变成内战,因为当尤利安的兵锋将临时,他一生最大的宿敌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逝了。于是,他兵不血刃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三个身份:皇帝。
尤利安的统治仅仅只持续了一年零七个月。成为皇帝后,他并未背弃理想——清心寡欲、不事享乐、锐意变革,然而他在雅典找到的昨日之梦虽然盛满了光荣,却无法唤起人们的共鸣——孱弱的国家里人人命如浮萍,又如何能让他们心怀光荣。过去在一次次的内战种变得模糊,到了与传说并无分别的地步。能将他们团结起来的新的宗教,却是尤利安立志要打倒的;而尤利安自己也有些激情过剩、欠缺审慎,于是,尽管尤利安不知疲倦般推行改革、用演讲作宣传,甚至不惜效法基督教的一些做法,他的努力却通通没有效果。
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许是确实看到了战机,执政一年多以后,尤利安向波斯发起了反击。当他作为将军而非皇帝时,他似乎仍然是不败的,面对波斯的象兵依然取得了大胜,但最终的胜利却越来越遥远了起来。仅凭他的远征军难以攻克重兵把守的泰西封,而波斯人明智地避免决战,以坚壁清野战术静待援军抵达。
这场不成功的远征险些沦为灾难,虽然他带去的军团大体完整地撤回了国境内——以签订了割地和约为代价,但他本人却没能再回到君士坦丁波利斯。撤军途中波斯人不断袭扰,在一场较大规模的战斗中罗马人成功击退了对手,尤利安也依旧身先士卒,却被长枪重伤,当晚去世。
在一些传说中,尤利安说道:“加利利人(指耶稣),你还是赢过我了!”,简直像是动画里不甘心的大反派一样。但在随军出征的史学家阿米尼努斯的记载中,他最后的话却有着超越时代的释怀和坦荡:
“朋友们!弟兄们!离别的时刻就快到了!我带着欢愉的心情走完人生道路。哲学使我得知灵魂超越肉体,能够脱离高贵的皮囊,并非痛苦而是快乐。宗教让我领会到早死是信仰虔诚的报酬,迄今为止我靠着德行和坚忍支持,是神明赐我恩惠,现在接受致命一击,尔后使我不再有玷唇名誉的危险。由于我生前没有触犯罪行,死时也毫无遗憾。我很高兴自己的私生活能清白无邪,也很有信心肯定最高神明对我的赐福,在我手中保持纯洁和干净。
憎恶专制政体的腐化败坏和草菅人命,我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使人民得到幸福;我的行为都能遵从审慎、公正和稳健的规范,把一切事物都委之于天命。我的建议是要以和平为目标,长久以来和平与全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当国家在紧急关头召唤我拿起武器,我就会献身危险的战争,同时有明确的预兆,命定要在剑下亡身。现在我用崇敬的言行向不朽的神明献上我感恩的心,没有让我在暴君的残酷、阴谋的暗算或慢性的病痛中丧失生命,祂让我在荣誉的事业和灿烂的生涯中告别这个世界。说来可笑,我还想拖追死亡的打击,还有很多想要说的话,但是我的精力不济,感到死亡即将临头。
我很小心地抑制不要说出任何话,以免影响到你们投票选出皇帝,我的抉择可能考虑不够明智。要是无法获得军队的同意,我的推荐可能会危及他的性命。我仅以一个好市民的身份表示我的希望,祝福罗马人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
(咳咳,一种拉奥“吾之一生,一片无悔”的既视感...)
也许,这死亡来得太早:尤利安有远大的期望和足够的热情,有相应的渊博智识和军事才华,也能用清教徒般的生活方式严格要求自己,更说不上被权欲蛊惑。他所缺乏的成熟手段和缜密考虑,也完全可能随年纪增长而培养出来,进而使他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他的一生是可叹的:求之不得,抱负从未实现;而格外让我感伤的是,他无论如何想要避开曾夺去他所有亲人的权力,权力却始终不放过他。但我觉得,他到底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得以摆脱自己从未想过要染指的冠冕,凭着死亡,甚至这死亡也可说得上是英勇战死。他不必活着看到他摒弃的一切被崇敬,召回的一切被遗忘,建立的一切成为尘土;也不必知道他先是因叛教而被诅咒、后又因叛教而被视同人文主义的先驱,也不必知道他的故事里,有关于人生的部分在纸与口的流传中都被剥离、只剩个污浊或光彩的符号。
如何不幸运呢?
#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来自于拜占庭三部曲第一部中背教者尤利安一章,以及一些零碎得多的阅读。一定会有各种错讹,还请不吝指正。
碎碎念之一:尤利安的一则短篇小品《凯撒们》至今传世,设想罗慕路斯设宴邀请希腊众神以及历代罗马先帝,该是什么情形——或许他算得上同人文学先驱?
碎碎念之二:我一直以来都幻想能搞个以尤利安为原型(只想当学者却不得不成为皇帝,因为深受其害而厌恶专制政体、坚决和神对着干...啊,真是太美味了。)的美少女(认真脸)作为主角的SRPG。但很明显,这这可能是幻想。
但,火纹的编剧真的不考虑在王子复仇记里加点佐料么...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