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么多年我对《寂静岭2》都抱着一种叶公好龙的态度——久闻这个心理恐怖系列作品的大名,但我真正上手通关过的,仅有《寂静岭:暴雨》《寂静岭:归乡》两部口碑一言难尽的外包作品。我相信对于所有的恐怖游戏爱好者而言,“寂静岭”三个字代表着什么不言而喻,二代则是该系列中最负盛名的一作。
也因为长期的“叶公好龙”,我看过诸多系列作品的世界观、流程解析,并观看了无数遍《寂静岭》的两部电影。上一次观看《寂静岭2》的流程,已经是16年前的事情。除了故事框架外,记忆中的诸多细节都如同那个时代下作品中被迷雾笼罩的画面般模糊。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通关本作后,我对《寂静岭2》的恐怖之名彻底祛魅,却依然收获了一番极度奇妙的体验。
《寂静岭》系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正是它为玩家营造“心理恐怖“的理念,不同于常规恐怖游戏流于俗套的视听冲击力与jump scare滥用。
这并不是说《寂静岭2》的视觉、听觉营造就不出色。相反,不同于那些画面出现高频色调转变、图案闪烁以及时常蹦出一惊一乍音效的恐怖游戏,《寂静岭2》或者说该系列的大部分作品,以一种更为巧妙出色的方式为玩家营造出一种弥久的,几乎遍布流程全部的压抑氛围——笼罩着宗教色彩的超自然复杂世界观;当初受限于机能抑或是参考自史蒂芬·金小说的场景迷雾;颇具人形但面容、肢体、动作均怪诞扭曲至极的怪物;斑驳腐烂的墙壁与铁栅栏被锈迹、血迹附着的阴湿黏糊质感,给玩家带来溢出屏幕的生理不适;搭配上并不惊乍但长久环绕的诡异环境音,这些都成为了系列经典流传的金字招牌。
Bloober Team兴许是对《寂静岭2》原作过于崇敬,很多忠于原作的创作技法均以相当高的程度得到现代化的还原;但当固定视角转变为更加现代化的自由越肩视角,当原汁原味的资源严重溢出也被传承下来,当我深知寂静岭内的一切遭遇只是主人公的自我心理惩罚,这番体验也因此变得奇妙。即便是叶公好龙,我对寂静岭的世界观设定和氛围营造实在是太过熟悉,何况本作引入闪避的战斗系统恰恰与《寂静岭:归乡》几乎如出一辙。
如今这些塑造极度优秀的场景、怪物、音效,都无法在视听上给予我任何压力,加之这是一部重制作品,反倒给我一种故人重逢的亲切感。此时寂静岭系列引以为傲的的“心理恐怖”概念,于我而言似乎已经完全湮灭——我对《寂静岭2》这部自己并未亲手通关过的作品恐怖压抑的部分彻底祛魅了。
最奇妙的地方在于,本作的重制规格在我眼里已经近似于《生化危机4重制版》:在保留且遵从原作框架的情况下,制作组针对它的流程做出了大幅度的修改、扩充,一流的箱庭关卡与嵌套解谜让我大呼过瘾。当资源限制与心理压迫这两个我最讨厌的点可以抛之脑后时,我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整个游戏的游玩流程变得无比顺畅丝滑——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如此享受过一款生存恐怖游戏了,更何况它还是我童年时可望不可及的白月光《寂静岭2》。
《寂静岭2》本身几乎没有给玩家对寂静岭世界观的理解设置门槛,重制版保留的那些精髓:探讨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性、爱情、扭曲心理的优质剧本和山冈晃大师神来之笔的配乐,让我在23年后的今天,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睹它的芳容,即便这么多年过去,它风韵犹存的模样仍旧令我欣喜。Bloober Team在作品中藏匿的一些彩蛋,既是制作组热爱寂静岭的最好证明,也能勾起我久远的孩童回忆,即便它如今再也吓不到我,那份回忆中的空灵、迷茫、诡异、温存依然互相夹杂着,使我情绪翻涌。在运镜和配音上,我私以为它都比不上最初的原作,这也许是仅存的一点遗憾吧。
值得思考的是,在如今这个第三人称自由越肩视角、氛围营造已经难以再给非新人玩家带来足量压迫,尤其是火力限制一旦被解除,则“恐怖“二字荡然无存的时代,恐怖游戏是否该选择拥抱第一人称,或者稍许加入一些俗套的视听转换给玩家带来一定量的神经冲击。2017年受《P.T》影响诞生的的《面容》,我个人非常喜欢,我认为它是相当值得如今的恐怖游戏开发者学习的作品。
我也期待着科乐美“寂静岭复活计划”的后续项目,究竟会给玩家带来怎样的惊喜,毕竟这个系列的杰作,远不止《寂静岭2》一作。
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恐怖游戏重制,它全新的面貌令新老玩家为之欣喜。它的重出江湖再次证明了“寂静岭”三个字的含金量,这么多年过去,它仍然是恐怖游戏无法逾越的高峰。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
《寂静岭2重制版》,9.3/10。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