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号的沉没》观后感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出色的纪录片了,从内容上也是一部极出色的战争与和平的教育片,一开始会惊讶为什么中国导演要聚焦到外国人,其实会发现,影片聚焦的是普通的每个个体、家庭,本身的高度也跨越了国界。
纪录片的拍摄动机、叙事线,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以及纪录片本身呈现的巨大信息量:多方的资料搜集(第一人访谈、回忆,军方文件,历史史料),对事件的二次动画创作,都让本片十分出彩。
一、动人的讲述和物件:
沉船的当事人已经离去,唯有后代们通过讲述去回忆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其中,物件也非常重要,其本身也在发挥叙事作用。
1、眼镜镜片:里面保留的妻子照片。送去的物品会被日军私自拦下,而这是父亲忍受日军鞭打挽留下来唯一的纪念物,但相片纸难以保存,于是设计撞掉日本军的太阳眼镜,用两块眼镜镜片打磨,保存的物件。
2、信件的通讯记录本:从去往香港后持续写信,但是在登录里斯本丸号后中断。
3、一位在香港驻地并爱上了了中国女友的英国军;当女友得知了其去世的消息而悲痛万分。
4、一位女儿(老年)面对镜头潸然泪下,“没有父亲的童年,也许在别人那里不算什么,但在我这里,确实非常重要的。”
5、听了哥哥把家人托福给了弟弟的故事,导演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也不禁动容。
家庭、友人,是他们在拥挤的、恶臭的、缺氧的船舱内得以活下去的唯一寄托。
二、叙事线:
这是本片基本的逻辑结构,面对海量的资料,导演需要理出一个有效的叙事逻辑
起因——在东极岛的导演听闻曾经的故事,通过海洋探测找到被遗忘的沉船
发展——通过文献还原亲历事件的三方(英国驻香港军、击沉里斯本丸的美军潜艇、日军船长后人,中国东极岛后人)
高潮——还原70年前的沉船当天发生的事件(船舱被击中漏水、被木板封闭、撞开木板后被射杀,冲出甲板反抗日本军,飘到海上被射杀,被渔民救助,再次被日军从东极岛带走)。
尾声——最后,组织几十名后代,去往父亲、祖父去世的东极岛进行英军的告别仪式,告别里斯本丸号。
三、具体的叙事发展:
上述虽然是作为纪录片的讲故事结构,但真正的发生却是基于现实的,强烈情感和动机的,导演肩负着某种使命感的行动过程记录。
开篇,导演的动机很明确,从东极岛的渔民(渔民的父辈)那里听来的70年前的沉船故事,去找到事发的地点和大致背景:不起眼的,二战期间被击落的沉船的其中一艘——里斯本丸号。
然后随着导演的旁白,就像是vlog一样,讲述自己如何利用海洋探测技术,自己30多年的海底打捞经验,去扫描海底信息,终于发现和找到船只,然后比对这艘船的身份信息资料,确定了这是里斯本丸号。
然而,找到了又如何呢?这是没有人知道的船,这段历史被遗忘,甚至连英国自己人都不知道。于是导演去寻找第一个研究并写《里斯本丸沉没》的作者;在日本,根据里斯本丸船员工信息打听到其后代;在英国然后访问英国相关的专家,用bbc报纸宣传,搜到了无数的回信,找到了当年剩余被俘英军的后代家庭,甚至亲历者本人。
这段期间,观众和导演的视角一样,去慢慢搜集信息,从各方渠道慢慢拼凑出发生的具体的事件。也能够感到导演的参与,他是在创造历史,尤其是通过bbc发布信息,因为导演说:“像我们这样的老人再不做,就没有机会了”。
随着资料的完善,同时结合二战的发展历史,我们基本得到一些基本客观的叙事:
日本军押送战俘并没有遵从《日内瓦条约》的规定为押送船作任何标记,导致美军的潜艇单纯认为是日军而发起攻击(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军的排日情绪高涨)。
以及在里斯本丸被击中到沉船的近一天时间,日军并没有考虑过一丝战俘的生命安全(尽管五公里左右就是中国的岛屿),让战俘在封闭的舱内,不停的把水排出舱内;这期间也只转移了日军大半的守卫,而把战俘用木板封闭在舱内。
我很惊讶导演挖掘到了更多细致的、具体的经过,更重要是,找打了具体的人。
通信员在舱内,通过敲击船舱的方式,进行了莫斯电码的交流,了解到当下的情况。
被俘的英军逐渐在狭小的楼梯上,靠队友的的双肩支撑,突破订上的木板。
其中,想要与日军谈判的的翻译官被击中死去,剩余的人被逼回舱内。
英军的一位具有高人气的领导者说:“要死,也要像英国人一样死去”,这发言,鼓舞了士气,开始了一波一波的反抗,士兵击败了船上余留的日军,终于成功逃离。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随着船舱进水,终于要沉没,他们无法逃脱。舱内响起了英国士兵的歌声(歌词是英国地区的街道、广场,祖国一切令人怀念的美好),因为他们即将去见上帝。这种面对死亡的态度,令人欣赏而难过。
而逃离出来的几百人,在水中挣扎着游泳,继续被小船上的日军继续扫射至死亡。在日记中,记载了不同的士兵被目击最后一面的样子,在水中抱着板子求生的,痉挛而溺水的,被日军击打的,在岸边礁石死亡的。
这时候,东极岛中国渔民的出现,让日军不敢继续屠杀,转而开始救助水中的士兵。
隔日,登陆渔村俘获三百多人转移至日本战俘营,但余下三人没有被捉到。里斯本丸号转移的一千八百多人的战俘,仅有三百多人获救,剩余的永远沉没大海。而即使获救,这些幸存者(及对家人的影响)也被永远留下了战争的烙印,应激PTSD,胃病,梦中言语。
最后,导演邀请这些剩余的家庭,战争的孤儿们他们被邀请到东极岛,与自己的亲人告别。这段告别,来的太迟,但却是必要
四、关于导演的角色
纪录片其实没有绝对的客观,正因为是基于人性的、主观的发问和行动,让本片有了厚度。
或许普通的纪录片,在还原完这段历史后就可以结束,以保留所谓的客观。但导演却邀请了这群战争孤儿,去看曾经帮助过父辈的中国渔民们,看里斯本丸号的沉没地址,和父辈正式告别。
在这里,我觉得导演的随着深入调研,他和东极岛,和海洋,和这艘船产生了联系,参与到了这一历史叙事中成为一部分。电影的访谈中、结束的名单中,导演清楚的记录了每个人、家庭的名字,船舱内英军的名字,他和被访谈者的关系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采访,而是友人,
因此,在本片中,这群后人是这个故事的序,是被战争、这艘沉船所改变家庭,他们站出来分享家庭和父辈的生活,那么也自然有这样的权利去和亲人告别。我想导演正是怀着这样的目的,而不只是为纪录片的“完整”服务。导演是参与者,是故事的推动者,毫无疑问,《里斯本丸号》即是发现历史,也继续书写和创造历史。当影片末尾,战争的孤儿在他们父辈最后沉没的船体上方海面,进行跨越时间的沟通,令人无比的动容。
很多时候,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冲动其实是决定性因素的,比如导演的初始动机肯定不是为了在电影院上映一部不叫坐不赚钱的纪录片电影,而是真切地觉得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在英国,动用了一切资源去借助BBC媒体发布这件事,找到后代。因为这件事导演他们这些老人再不做,便没有更多的时间了.
这样的纪录片其实主观性非常强烈,并不是历史教科书一般,告诉你谁对谁错,谁是什么立场,也不是要去批判日本人,宣传歌颂中国人。
比如日本船长,在战争结束后背负了很大的罪恶感(屠杀了无辜的人)。但作为货船被军队征用,那么也只能够听取命令,你无法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他。因为那个时候“得先保住自己,才能有可能去为更多人负责”(船长女儿的观点)。
导演,只是站在了基于一个人的视角去讲述,因为“假如他们都活下来了,还会有上百个像你们这样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收到加拿大的来信,仍然在世的沉船亲历者。)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