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三角洲的,游戏的人节目,老实说,服务型游戏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就是不如作品型游戏。
而且所谓的服务,服务的从来不是玩家,服务的是资本。玩家参与/玩家消费≠玩家喜欢,最赚钱的服务型游戏往往口碑一般甚至很差,玩家被控制在既爱又恨的边缘抵达最容易被爆金币的临界点。服务型游戏都在有意无意地追求粉圈化,需要抢占生态位,抢占玩家每日固定的一块时间,必然是要排外的。
人从“被服务”中获得的快乐其实是很低级、转瞬即逝的,说“奶头乐”不无道理,因为服务的本质就是“哄小孩”,把玩家哄到轮椅上就舒坦了,整个过程是“去能动性”的。
而游玩作品型游戏是“强能动性”的。游戏买定离手,不会因我的个人意志发生改变,我需要主动建立心理预期才会消费。我通过游玩的形式主动地与开发者进行对话,尝试去理解对方想表达什么,对方为什么这么表达。我在读一本已经完成的书,碰撞某种思想。最后即使我不一定认同其表达,依然留下了一段独特的体验,也乐意为其付出的努力买单。
我作为玩家在作品游戏里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尊重”。对方把我当做一个成熟的、理智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可以沟通的人,信任我的理解能力并向我倾泻自己热烈的表达。而不是把我当做一个会哭闹着挥金如土,讨要名为“欲望”的奶嘴的婴孩。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