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世纪到启蒙时代的海战进化史
中世纪时期用于海战的船只包括桨帆船和帆船,前者例如图1这条威尼斯的桨帆船(Galley)适合地中海等内海或者湖,携带有大量的桨手,能够在多变的风力下进行灵活转向和战斗。而图2这样的一条柯克船(Cog)则更适合宽阔的海域,它不需要桨手,但是非常依赖风力在战斗时行动。然而,这两种船的战术是很接近的,都是依靠弓箭等远程武器互相射击,然后靠近登船。为了方便这种战术,船体一般都设置有更高的结构从而居高临下地射击,像这条柯克船艏艉都有被称为“城堡”的结构,能够为高处的射手提供掩护,而图1这条桨帆船也有类似的结构。
然而差距也在这时候出现了,柯克船没有大量的船桨,所以它的船体可以更高,而桨帆船为了让桨手的船桨可以触及水面,就不能造那么高。因此如果按照这种战术,桨帆船应该是很难对柯克船实现登船的,而后者却可以毫无压力地反过来。但是到14世纪火炮出现后,就开始有人将它搬到船上来,由于双方都只能在船头携带少数火炮,那么转向更灵活的桨帆船就可以对准柯克船开火,而后者就很难反过来对准桨帆船,桨帆船也不需要靠近柯克船实现登船了。
到了15世纪后期,造船工业发展迅速,现在可以制造更大的帆船了,例如图3这条卡拉克(Carrack)帆船“海洋之花”号,它相比柯克船有了巨大的进步,船体可以承受大量火炮发射时施加的后坐力,能够在侧面布置大量的火炮(不过依然可以看到柯克船“城堡”的类似设计)。而桨帆船也出现了像图4的加莱赛船(Galleass)这样的继承者,它在桨手头顶上设置了一层火炮甲板,虽然不如卡拉克那么多,但是已经比普通桨帆船好了很多。然而帆船可以造得更大,图5的“大米迦勒号”和图6的“感谢上帝,亨利”号都是1000吨,50多米长的四桅帆船,能够同时发射几十门火炮,远远不是任何一条加莱赛可以匹敌的——当然这些巨型大帆船也是吞金巨兽,而且因为重心太高了也很容易倾覆,例如“玛丽·罗斯号”和“瓦萨号”都因为重心不稳而倾覆,1124吨的“大弗朗索瓦号”甚至因为吃水太深连港口都出不去。
然而在海战中加莱赛其实还有一招可以反制大帆船,因为当时的海战依然是以混战为主,双方的战船组成1、>或者)形的队列相互靠近,然后开始各自为战互相射击,而在这种时候加莱赛又可以先发挥前端火力,然后再发挥转弯更灵活的优势,在混战中锁定大帆船,而大帆船只能被动地用侧面火力攻击,因为其前端火力较少,对射也占不到上风。
在这个过程中,大帆船由于不再需要高平台进行远射,艏艉开始显著变低,为了承载更多火炮,开始在不止一层甲板上设置火炮,就像图7这条船一样。不过它们依然像之前一样相互靠近,然后互相混战,这意味着开战后很长时间内只能使用前方的少数火炮,开战后也很难有机会使用全部火力。因此在17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线列战术,双方的战船互相排列成“一”形的队列,侧向靠近后以“二”的阵势开战,所有船只都用靠近敌人那一侧的火炮齐射攻击离自己最近的敌人,只要没有命令都必须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脱队。这样,所有船只都不会命中己方,而且任何一条敌船在被击中一次后,还会被其他的船只轮流击中很多次,海战又变成了堆叠侧面火力的比赛,这意味着加莱赛这种侧面火力有限的桨帆船又出局了,而军舰和民船也开始再度分家,武装商船在这种战斗中因为火力不如专门制造的“战列舰”,渐渐失去了优势,18世纪的一等舰可以携带100门火炮,而50炮的帆船已经不适合这种战斗了。
不过,当时的海战击沉数量并不多,这些坚固的大帆船很难被击沉,它们更倾向于在严重进水、桅杆损坏,大量人员伤亡以至于失去战斗能力后投降。一直要到火炮继续进化后,才会出现一些真正的击沉案例,然而那时也开始出现铁甲舰了(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