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储安平的《欧行杂记》
评论·书籍·《欧行杂记》
2024.6.22
版本:
出版:海豚出版社
版次:2013年9月第1版
印次:2013年9月第1次印刷
IDBN:978-7-5110-1491-7
开本: 32开(787毫米x1092毫米)
作者:储安平
编者:韩戍
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欧行杂记》作为一本游记,收录了储安平所著的《欧行杂记》、《英居漫记》和《爱丁堡暮思》三套作品。在书中,可借储安平的视角一窥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争爆发前夜欧陆的社会环境。
全书起于登船,终于不列颠。关于“晕船”,书中描述较为生动。书中可看到很多地区的旧译,也可看到当时的汇率与物价,个别篇甚至列出一张表格(例如,56面的洗衣价目表),令人眼花缭乱。别说作者,我们也看着也难免跟着“晕船” 。
储安平途中的所见所闻,可帮助了解当时那些地区的“风情” 。以作者在进入比利时为例,他不得不付给关员10法郎办了张通行证,作者怀疑这通行证是假的,但这证却可用。又例如,记录某人买色情图片结果被骗的事。可惜这些内容只能说是一鳞半爪,考虑到作者一直在赶路,这些只言片语能留下来已是难能可贵。
一些国家当时的法令也在书中可以看到,例如在“比境杂事”中:
“按德国法律,凡出德国境者,顶多以带十个马克为限, 超出十马克者为违法,受极重之处罚。又入境时应将所带各种银钱数目在护照上注明,如出境时所带之银钱,并未在护照上注明者,即被没收充公。”
当时是1936年,这也可以从侧面一窥当时的德国状况亦不容乐观。
这本书对德国的记录对我留下深刻印象,例如:
“车上许多德国人,他们都自己带了面包和水果,德国人的贫穷是真实的,普通他们决舍不得化一两个马克吃一顿饭,所以大家啃啃冷面包也能支持。”
可见即使是纳粹党上台后的1936年,德国居民依然不富裕,也是能省就省,不像今日互联网上一些人吹嘘的那样富足强大。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和一位德国人的对话,在“一个德国人”那篇。这位德国人给一位中国女士让座,随后与作者对话——两人用的是英语。在对话里也可以看到部分德国人的心态,这个德国人说:
“德国必须有一个有力的独裁者,假如德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像今日的希脱勒,现在的德国不知将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这样看,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希特勒,一部分德国人也会选择威权政府,并拥护一位独裁者上台。
作者十分激动,他是这样记录的:
“……今日中国的人民,都知道如何团结,为了要应付他们的环境。他说他们德国人忘不了一切在大战前他们本有的殖民地,他们现在的国土被人分裂为二。为什么他从东部来到西部,要经过一段外国的土地呢?(指但泽自由港。)他说他们忘不了,我说我们也忘不了,我们中国人再也忘不了我们的东三省。我说这句话时,我冲动得几乎要掉下泪来。”
二人握手后,他留下这位德国人的信息,二人似乎从此再未重逢。
有一点需要提一下,作者在序记里那一堆“我”,看着实在眼睛疼,这种写法大家最好别学。
这是本硬壳精装书,没有书签带,用纸还不错。内容一共136面,没有图画,很快就能看完。
这本游记值得一看,但并非必看之书。它可以帮助了解当时西欧的社会环境。这本游记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去记录看到的一切。而当时,出国并成功记录所见所闻的人不像今日之多。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