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去看了《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我正好就是那个年代的人(暴露年龄了),这导致尽管电影非常好看,但影片中的小细节时不时就戳中我,让人不敢放肆开心。
这是朱同漫长的一天,也是极其平常的一天。时间太偏心,年纪越小的人体感会越长。我在看到一半时会觉得疑惑,这真的是一天发生的事么?这顿饭真的是当天的午饭么?但稍微回想一下,在小学生身上,这些事的确会在一天内发生。
影片中的每个孩子都很符合“童年”,成绩极其优秀的、特立独行的、小大人一样的、性格古怪的、身材胖胖但很善良的……我小时候外表是刘诗瑶和徐建立的混合体,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会看老师眼色;内心是朱同和贺娜,脑子里天马行空,但心比天高,周围的同学谁也瞧不上。当我把影片中的孩子们和我当年的样子一一对应上时,我其实是很难受的,因为我终于要承认自己曾经是那么操蛋,正如我小学班主任对我的评价“唯恐天下不乱”。
电影中对于朱同想象的具象表现非常精妙。比如膀胱紧张想去厕所时,每走一步身上都会感觉多拖了一袋豆浆,走到厕所前时身上挂满了沉重的豆浆袋子——这种越走越憋的感受成年的我偶尔也会有,但绝不会想象自己身上挂满豆浆。再比如,被老师批评的前一刻,老师被人叫出教室,朱同会幻想有外星人来拯救他,并在老师即将回来的时候脑补了外星人战败的场面——我在想逃避某件事情时也会乱想什么“如果自己得了癌症就好了”之类的事情……这样比较下来,我的想象不仅不如想象力本就高超的孩子,还完全比不过电影的编剧兼导演,这让同为成年人的我既沮丧又羞愧。
影片的视角非常儿童。其实影片中有很多能挖掘的以碎片呈现的故事背景。比如贺娜的家庭可能是个重组家庭,她喜欢乱翻别人的东西,还会在教室偷偷养小动物。当贺娜和朱同在地下街机厅擦肩而过时,我和朋友纷纷猜测她出现在那里的原因。但影片完全没有作出解释,因为朱同并不在意这些。他看到了,但他没有问,也没有想太多,因为对他而言,这些都不重要——都被叫家长了,还被威胁卸掉一条腿参加不了广播操比赛了,自己就要完蛋了,哪顾得上去想其他人。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朱同会被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分走注意力,比如公交车司机提醒中提到的小偷,窗外的水塔,废弃教室的钢琴等等,因为这些内容在他的世界里,才是巨大的惹人注目的,值得花时间去观察和思索的。
然而我已经回不到孩子的视角了。我会关心朱同的家长到底因为什么把他送来这么远的学校,思索贺娜的家庭对她的成长会不会有影响,担心张秋的父亲如此暴力而他成绩也的确很差,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他会去做什么,我也会想如果我是这些学生的老师,我能拿他们怎么办,如果面对朱同这种把整个世界装在心里,不肯向外吐露一字的学生,我能拿他怎么办……
朱同不会想这些。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对于他们而言,被叫家长和认真挑选一个花球一样,都是天大的事情。包子被挤掉了就挤掉了,还有豆浆可以喝;卷子不敢交,会有贴心的小偷偷走;尽管外星人不敌老师,但它还是尝试拯救了自己。叫家长就是不好,终于被老师重视(尽管那是个误会)可以参加校级活动就是好,因为城管没吃上午饭就是不好,可能因为自己认真写的检查而不被叫家长(当然这也可能会变成一个误会)就是好。每一件事都如此饱满,心情在好好坏坏间反复,时间也顺着这些好坏的缝隙潺潺淌过,不留声响。
我不知道对于朱同来说,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不是好的,他成功参加了体操比赛,但只能作为高年级同学的陪衬;他回到了距家更近的学校,但离开了这所升学率更高的重点小学;他结识了新朋友,但他很快又和这些朋友们分别。也许在他的心里,这些都不过是非常平常的小事,这不过是非常平常的一天,日后的每一天都是如此,等他长大就会全然忘记,因为它们根本不足以被记住,尽管那是他可能也如其他成年人一般,无比怀念的快乐童年。
我们能说朱同是个“坏孩子”么?好像完全不能。硬要分类的话也只是把他分到“普通”的一类中。精彩的想象是他最大的优点,他也热爱美术,擅长编织,非学习的活动比如做操他都很认真,对于他想要做的事他敢于争取,能发现生活中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心态极其平稳,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帮助别人(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倒忙)。这么看来,很多成年人都不如他。相对应的,过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注意力容易分散、说谎等等都是他不太好的特质。但没关系,他还是个孩子,他还有的是时间,他还有很多很多机会去成为一名他想成为的人。
很可惜,电影的标题是《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这是让我最难受的地方,也是一把把我拉回到现实的地方。我曾经拥有超能力么?如果有的话,我什么时候把它弄丢了呢?这些问题太令人难过了,我拒绝思考。现在我无比希望自己拥有一项超能力,只保留快乐,忘记焦虑和烦恼。
我也希望,朱同们可以长大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如果有一天一定会失去超能力,那就像在掌心写“好”字越慢越好一样,慢慢地度过拥有超能力的每一天。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