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翻整个楼,发现大家看法大概还挺一致,也有拿电影来类比的,不过似乎还没有人拿“独立音乐”来类比🤨还是说我看漏了?
“独立/Indie”这个词,我更早的认识在音乐圈,一开始见到“独立游戏”这个说法我第一反应还以为又是一次音乐圈的词破圈了(上一次大概是“硬核”,再上一次应该是“朋克”)“独立音乐”这个词大概已经经历过“什么才是独立音乐”这种讨论,然后大行其道地成为某种“音乐风格”了。
【独立是独立发行】独立音乐的兴盛恰恰就是因为互联网,使得音乐不再被唱片公司垄断了,在最初“独立”应该指的是独立制作、独立发行。(如果这么理解的话,“丁香花”大概也能算独立音乐……)
【独立是一种风格】有一些厂牌特意去挖独立音乐人签约,并且开始以“独立音乐”来宣传,“独立/Indie”渐渐被当作“风格”,作为一种以“特立独行”标榜的风格,着实很难定义,有时候又很难说明白和“朋克”最初的定义有什么区别,但由于“朋克”(70-80s)甚至是“另类”(80-90s)都已经被规训成一种流派,这个时代的“特立独行”就被当作是“独立”了。
【不被提及的独立音乐】Billie Eilish的老专辑(坐床上那个)(据她哥Finneas说)就是在家里录音、在家里制作的,以及考虑到音乐风格和人声器乐制作的创新,管它叫“独立音乐”我觉得没毛病,但现实是没啥人管那个叫“独立音乐”。
【混进独立的流行音乐】Olivia Rodrigo的歌,大概就代表了已经要成为刻板印象的“独立音乐”(独立流行/Indie Pop),称其为“标准的独立音乐”好像不为过(这么说好像在骂人)而她背后的制作、宣发等一条龙的专业程度,很难说还是“独立”的程度,这一系列操作大概已经让很多“小众听众”举起红旗了。
讨论过“独立音乐”,再回到“独立游戏”。
【BOOOM作品是没有异议的独立游戏】独立制作、独立发行,通过互联网分享……在签约机核发行之前(笑),BOOOM作品都是没有争议的“独立游戏”,如果说“独立音乐”的意义是“无需被市场(盈利)规训的音乐风格”,那么很显然“独立游戏”的意义就是“无需被市场(盈利)规训的游戏创意”,但这不妨碍好的创意被挖掘出来并且商业发行,创新如果没有得到增殖,那不就被埋没死去了么?
【死亡搁浅是“不被提及的独立游戏”】当然不是不被提及,反而大家在找特例的时候很容易就想到死亡搁浅,恰恰是因为它的玩法、风格之标新立异、甚至可能在商业上危险的,这个时候,庞大的团队、精良的制作反而好像让它放在“独立游戏”里显得格格不入?就好像独立音乐的歌单里,好像很难再有拿过格莱美的碧梨。
【潜水员戴夫,老牌团队和“独立籍”】一时间好像有不少人对“独立游戏”和“老牌团队”的同时出现不太适应,我觉得可能更多是出于“奖项的鼓励作用”,就好像大家在投票年度游戏给博德之门3时更多的理由是“对于拉瑞安和CRPG类型的激励”,我觉得戴夫的争议这里面透露出一致的感情,就是大家对于“新”、“小”团队的偏爱和期望,更甚于对“大公司”和“完成度”的认可(因为那是应该的)。但是转念一想,传统上,奖项评价的核心不仍然应该是作品本身的品质吗?格莱美的评审并不会考虑在地下的最前卫的创新,而是颁给了当下最表面的流行音乐,但当下的流行,恰恰可能是从二三十年前最前卫的地下走出来、并且“粉墨登场”的一小部分。
【心平气和地迎接“独立游戏”的商业化】即使机核也在签约BOOOM的作品做商业发行了,今年TGA最佳【首秀】独立游戏的提名也包括了我很喜欢的DREDGE,但它的风格似乎是“标准”的“独立游戏味”,玩法很难说是惊为天人的首秀创新,发行商也是老牌team17……隐隐之中感觉在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此时此刻,“独立游戏”要成为一种商业“标榜”,在这个词被发行商广泛使用之后,我们(市场上)慢慢就会把“独立游戏”和“某种风格”联系,于是“独立游戏”成为一个“抽屉”,和其他的游戏类型排列在一起(也许有人觉得现在已经是了,可能是因为你走得更近)。说到底,我们对“独立/Indie”这个词寄托的是DIY、创新、不为当下的市场所规训,这个精神的代名词曾经是“朋克”、“车库”,将来“独立”也会被认为“已死”,但创新会以另一个词存在,如果这样说,应该就能心平气和一点吧。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