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灵杀手2》剧情理解的一些想法
【严重剧透警告】
以下皆为个人见解,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Alan Wake 2上周打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极其强大的开发力配上极为独特的设计,Herald of Darkness绕梁三日。但困扰我更多的还是,为什么?Wake线为何设计这些桥段?为什么Mr Scratch获得开关后创造的现实是这样的?最后结局为什么是Saga枪杀Alan?诸如此类。虽然有在B站上找解析视频,但还是有些疑惑。这让我有些困扰。
直到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Sam Lake的照片。(回头想没见过Sam Lake的我才是少数)
作为游戏编剧,将自己的形象放入游戏,饰演一些有推进作用的角色,不乏自身被自己笔下的主角杀害的桥段。这肯定是有意为之的。
这也补全了Alan Wake之前写的小说具体是什么内容——是Sam Lake担任编剧的马克思佩恩1&2。
回过头看会感觉作者明明白白写了,但我直到现在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写犯罪题材的作家(也就是Sam Lake)他心中光明和黑暗互相纠缠的作品。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理解,重点在于,在《心灵杀手2》中,这两者互相对抗的逻辑是基于写作或者创作这个主题的。
所以像是《心灵杀手2》中的黑暗,它的动机不仅带有传统的残暴恐惧破坏混沌等元素,它也带有折磨或者完全控制作品中角色,想要夸张的表现效果,想要出名,想要用虚构取代真实这些创作主题相关的欲望。
而光明除了道德/爱/保护/守序这类,也包含作品要真实可信、前后要具有逻辑、作者角色(如果作者将自己写入作品)不能全知等创作逻辑的遵守。
这就可以解释Mr Scratch最后生成的麋鹿节的景象:所有人都是作者的信徒,所有人都热烈地讨论新书写得好,连广告里失去弟弟的哥哥都在介绍他的书。这是一个小说作者最想要但是很不真实的景象。
循环可以指作家不停按照一个模式写故事,螺旋可以指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修改乃至升华了这个模式。
这也可以帮助理解一些桥段的设计。比如作者是否关心自己笔下仅仅是被用作工具的,车厢里活活烧死的受害者们(亦或享受这种折磨)?为了艺术表达,能不能剧场里把观众和演员都杀了?
沿着这个思路出发,似乎能把很多东西连起来。
我不敢说这样的思路能解释所有的内容。我非常喜欢《心灵杀手2》,但我也希望我能说:《心灵杀手2》不仅渲染牛逼|音乐牛逼|各种牛逼,它也讲了一个能看懂很牛逼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空有形式没有内涵的互动装置。我也有在想,像是文学和文艺电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作品。毕竟这在3A游戏中好像不太多见。若有机友能指点迷津,在下感激不敬。(双峰和真探看来得补)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