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8日,我的文章《Games as Heterotopias: Realist Games in China》(游戏作为异托邦:中国的现实主义游戏)在《British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英华学刊 2022“Games and Gaming in China and the Sinophone World”特刊)发表。文章是免费、在线、无需翻墙的,可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https://bjocs.site/index.php/bjocs/article/view/194
其实本来是不准备在机核写一篇文章记录这个事情的,不过看了多多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52563的文章,我觉得我也应该营业一下,联动一下,可惜我不是生活区up主,只能胡乱写写了。
原来这就是发表!
去年3月,我看到这个特刊的call for paper,当时我提交的abstract只是关于《中国式家长》的,后来写正文的那段时间我希望尽可能涵盖多一些游戏,因此变成了《坏小孩》、《中国式家长》、《人生重开模拟器》三款遊戲做案例。我的文章能被选上,成为这一期特刊的一部分,我感到很荣幸。本质上,这只是一篇介绍性大于研究性的短文,和同一辑中其他研究型大论文比起来是很单薄的。
说来惭愧,我之前一直有一个小小的担心,我怀疑这个期刊是不是比较灌水,因为居然连我的小破文章都收录了。但昨天期刊发布后,我比较简略地浏览了其他论文,我必须为我曾经的想法道歉,他们都很棒,我是忝列门墙了(这个成语在这里是误用,小朋友不要学)。
这一年对我来说算是祛魅的一年,在宅了好几年后,我第一次去学术会议作报告,我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以前觉得很难的事情,做起来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以前觉得应该有惊天动地的发现才可以出去见人,后来才明白那都是自己吓自己。
特别是一路上认识了很多非常友善的同学、老师,非但不介意我的浅薄,还都乐于建议和分享,我承认我有点后悔没有早一点去外面抛头露面,不过现在应该也不太晚。
懂的都懂!
在我的文章中,我选取了三个国产独立游戏作为例子:《坏小孩》、《中国式家长》、《人生重开模拟器》,我想讲的东西很简单,都写在标题上了:中国的一些现实主义游戏可以作为一种异托邦。
异托邦的概念当然是福柯意义上的,但我主要得感谢王德威对中国小说作为异托邦的研究对我的启发。我觉得既然小说可以是异托邦,那么游戏肯定更能成为异托邦,甚至更“标准”,因为游戏中自然是有时间、空间、行动的,玩家的化身确确实实能“进入”其间。当然了,这里就涉及太多东西了,比如这个空间的真实性/虚拟性,玩家的自主性,人机交互的控制论,玩家/化身的存在形式,元宇宙……它们很有意义,但我就没有篇幅、能力和兴趣去讨论这些了,受到自己专业所限,我习惯于将游戏视作一种文化产物而不是技术产物(虽然二者并不矛盾),将游玩视作一种文化实践而不是技术操作,我更关注它们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效果。
对我来说,这些受到现实启发的游戏(感谢Maurin发明了这个更平易近人的词,相关可参见我之前翻译的文章),能够提供一种(准确地说是多种)替代性的现实,它们能够展示、协商甚至挑战我们所谓的“现实”。而这些游戏的流行与成功恰恰来源于它们回应了社会中潜藏的情感结构,我们很多时候当然不得不接受那些“必须要背、要考、要懂”的东西,但其实我们最爱的还是那些充满模糊性和张力的“懂的都懂”。但毫无疑问,它们之所会变成“懂的都懂”而不能直接说出来,这背后的context那也是懂的都懂了。
继续努力!
前面也说了,我最初没想写三个游戏,但我自己做了一下资料搜集才发现,对于中国的独立游戏的研究实在太少了(无论中文还是英文),你甚至找不到几篇写《中国式家长》的论文,这可算是这几年最出圈的独立游戏了。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尽可能将范围铺广一些,多介绍一些优秀的游戏,都2022年了,我也不希望别人提起中国独立游戏还是只能想到2018年的《中国式家长》。
感谢一直以来帮助我的家人、朋友、老师,还有我的猫;感谢《英华学刊》编辑组的辛苦工作。特别感谢优秀的游戏制作者们,感谢你们做出这些优秀的游戏,感谢你们对我的信任与交流。
这只是我的第一篇发表的论文,我还会继续研究,我的博士论文会继续写,会涉及更多议题,涵盖更多游戏。
游戏是可能性的艺术,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食品经营许可证 JY11105052461621
©2024 GAMECORES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