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台推荐的《为书籍的一生》终于在我上周零碎时间中被我看完了。当时听到老白念到“一身精光的来,也一身精光的去”的时候,便有些感触。在快读完整本,接近了解了绥青的一生之后,在最后的倒数几页看到这段,不由得百感交集。
“那么,您呢?”
“怎么,我吗......”
他那张布满了皱纹的苍老的脸上映出了光辉,他拉住我的手,把它紧紧的握在他的手里,含着笑跟我说话,突然改用“你”称呼我,而这却是以前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你认识我很久了,认识我一辈子了......你知道,我来莫斯科的时候,像人家所说的那样,是一身精光的......现在,我什么都不需要了。一切都是空的啊!我已经看见我一生工作的成绩,这对我已经足够了。一身精光的来,也一身精光的去。应当是这样的。”
不知是受到怎样的影响,我此刻仿佛被强迫一般,再次把这本书翻到这一页,再次把这段话重新写一遍。心头再次涌上那百感交集,却又与刚读完时的感受不太相同。
我曾看到过一种说法,不一定正确。有科学家通过证明证实人都是利己动物,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自己的基因。那么,如何解释利他主义的行为呢,那位科学家的解释是利他主义,哪怕是那种牺牲自己生命的利他主义,实际上可以作为一种精神的传承,这是一种“隐性的基因”。
我愿意相信——像绥青这种出生人民,最终为了人民的精神,亲身受他影响的人,通过读这本书的人,也会被传递到那么一点点“隐性的基因”,作为种子,种在心里。
希望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