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意外,下午买风林火山想晚上去看,坐到影厅里才发现出票给出成了浪浪人生,去找客服理论,人家也没解释,二话不说把钱退我了,就这样和弟弟看了场家庭主题的免费电影。
这电影好多桥段看着说不上来的眼熟,一看监制有韩寒,那我能理解了,有些桥段熟悉感我甚至能说就是韩寒写的,最喜欢他的call back桥段,结尾还写着部分桥段取材自蔡崇达的《皮囊》,那我更能理解了,韩寒还在再印的那本书后面写过和蔡崇达的交流和书评。
当初我看完余华的《活着》再被网购广告推荐买了《皮囊》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套装书,《活着》和《皮囊》可以说两本是连着看的,阅历不丰富的我依然感觉到故事里的主人公有多苦。在看完《皮囊》这本书后除了对一些细节描写不太爱看(比如描述他家盖房子用了多少砖,垒了多高一类的)其他故事情节依旧能回忆一二,记忆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他收拾父亲床榻遗物时发现床单下压着一张他高中时期的大头贴,因为上大学几年没有回家的缘故,那张大头贴还是他高中时期的照片,照片上蔡崇达的脸部已经掉色了,他知道这是父亲每当在床上想他时就拿出照片摸一摸照片上的脸来缓解思念之情。
同样都是病痛的父亲作为主题,但就是电影里这个家不知道哪来的动力,一段激情音乐过后就趟过了一条难关,又是一个难题又是一段活力四射的剧情,一个剧本里除了刘西蒙那小子饰演的是个坏b,还有要账那一段,其它所有人都是善良派,但黄渤饰演的这个父亲角色很契合当初看蔡崇达描写他父亲时的模样了,母亲为这个家不停操劳着,父亲坐着轮椅从不服输的倔强到最后的认命,以及小说里他外婆(好像是外婆这个角色)点题的那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关于《皮囊》这本书还是推荐各位已自己的阅历去阅读书中的情节,我在豆瓣上看见许多人对此书提出道德上的批判,但总体偏向好评那一边,这里分享一段在六年前我发过的朋友圈文章,取自皮囊的原文:
圣诞节的前一天,蔡崇达被迫做出一家之主的选择,年轻的他无法接受而今所发生的一切,于是他选择去医院的楼顶散散心。在楼顶他看见了另一个和他差不多的男生,最后还是那个人先张嘴:意外地,却有另外一个和我差不多同龄的人。我认出来了,他是在我前面进贵宾室的人,看来,他也被要求成为一家之主。
按照默认的规矩,此刻应该彼此沉默的,但他却开了口:“明天是圣诞节,你知道吗?'
“是吧。”我这才意识到。
“我父亲一直想回家过春节,他说他很想看,过年老家的烟花,你说圣诞节能放烟花吗?”
“不能吧”。
他没再说话,两个人各自继续看着,夜幕下,路灯边,熙熙攘攘的人群。
最后,蔡崇达的父亲要被送进手术室时:母亲内心憋闷得难受,走过去想把窗打开。这个时候,突然从楼下冲上一缕游走的光线,擦着混浊的夜色,往上一直攀爬攀爬,爬到接近这楼层的高度,一下子散开,变成五颜六色的光 是烟花。
病房里所有人都开心了,是烟花!
烟花的光一闪一闪的,我转过头,看见父亲也笑开了。真好,是烟花。
我知道这是谁放的,那刻我也知道,他是那么爱他的父亲。我从窗子探头出去,看见三个保安正把他团团围住。
术后,蔡崇达的父亲手术成功了,但:亲戚朋友都在祝贺我,我却没有心思接受他们的好意。
“你知道和我父亲同一天手术的那个人怎么样了吗?”
“对的,他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孩。”
“昨天一早他父亲和你父亲差不多时间推出去,就再没见到他了。”终于有人回答我。
我一个人默默搭着电梯,走到楼下。燃放烟花的痕迹还在那,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
我知道过不了几天, 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
一切轻薄得, 好像从来没发生过。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