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个人感悟,不喜勿喷。)
起初是在细看约拿书的时候看到约拿被大鱼吞掉时想起小时候好像看过类似的欧洲童话,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于是询问ai。
虽然没找到想要的东西,但发现了更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重温下约拿书,约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鸽子。圣经中有大量的象征,不会无缘无故用一个特定的动物或者特定的动物名去命名一个人。而在圣经旧约中鸽子出现的地方很靠前,创世纪的诺亚方舟,诺亚判断洪水是否退去放出的便是乌鸦和鸽子,最终靠鸽子带回橄榄枝确定洪水退去。
8:8 他又放出一只鸽子去,要看看水从地上退了没有。
8:9 但遍地上都是水,鸽子找不着落脚之地,就回到方舟挪亚那里,挪亚伸手把鸽子接进方舟来。
8:10 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
8:11 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挪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先刨去上帝给约拿的任务,仅从约拿被鱼吞掉的经历来看。
首先他因为违背上帝的旨意受到了惩罚,正如鸽子一样从船上被抛到海中。
【拿一12】「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拿一15】「他们遂将约拿抬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拿一17】「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而约拿被鱼吃掉以及他说的话是整篇约拿书最经典的桥段以及最有意思的地方。他说了很多苏美尔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象征。
“三日三夜”是一个特别的成语,代表人彻底死透了。“三日三夜”也是苏美尔神话里灵魂去阴间的时间。
【拿二2】「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祢就应允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祢就俯听我的声音。」
【拿二3】「祢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大水环绕我,祢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
【拿二6】「我下到山根,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耶和华——我的神啊,祢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
约拿本人明明身处鱼腹之中却说自己被大水淹没,以及后续的“山根”,指的是海的最深。前后结合来看,约拿就如同一个死人一样,被发配到了地府的最深处,随后被上帝救出,经历了生与死之间的转换。
约拿是为了逃避上帝而通过海路逃跑。根据他口述的“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除非说他一开始就知道海洋上帝管不到,不然不可能从海路逃跑。约拿书的前两章和后两章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章充斥着大量的古代民俗文化,而后续的两章不仅结尾突兀,指代也极少,前两章和后两章间就像少了什么东西一样。
这些像极了采用部分神话然后改编成另一个故事,(不是因为AI说关于巴力的事,巴力在后面也会详细的说。)在圣经中死而复生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是仅提了一嘴,说了一两句,也并非先知或者使徒本人死亡。
圣经中明确说明死而复生的圣人仅有一位,耶稣。所处的是新约,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死而复生运用。
旧约不一样,旧约里面虽说有怪力乱神,但刨去怪力乱神的部分,事件大多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索多玛城的毁灭,史前大洪水等等。)地名也是真实存在的,现在的犹太人也是拿来当地契。
最重要的,旧约所处的时代更为久远,经历过历代人的艺术加工,(例如以撒的献祭,以撒可能真的被献祭掉了。)
如果将约拿书和神话划等号的话,我们能看到一个神话中最为明显的象征,“鱼”。
关于鱼,这两年有条有名的鱼一直很火,“鲲”,庄子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是所处的时代远古神话已经大量丢失,屈原的天问便是意识到了这些。但庄子是宋国人,属于商人的后裔,对于这些神话虽说有丢失,但未丢失的部分肯定是熟记于心的。《逍遥游》也是用他们那个年代熟悉的神话故事改编。
在其中提到了北冥、南冥、六月息、鲲、鹏。
北冥、南冥,是说南北海,山海经中描述的版图,山海经作者认知中的版图正是被四海包围,六月息有说是六个月的休息,也有说是六月的大风,休息和上下文逻辑矛盾。问题在于,大风为大凤,也就是大鹏。甲骨文风、凤无别,凤字就是风字。这就很奇怪了,看这一段,大鹏依靠大鹏飞起,我凭着我自己?
但如果看庄子所要表达的内涵,顺应着天地间的本性,凭借自己的本性自由翱翔。而鲲和鹏的转换肯定也是符合主题的,鲲和鹏之间符合顺应本性,也就是说,鲲自然而然的成为鹏。
为何鲲成为鹏会自然,鱼会成为鸟吗?这要看北冥和南冥了,北冥是北海,显然庄子把北冥作为了北边一个极大的海,南冥也是如此。
可是北海和南海绝非像现在太平洋印度洋那种,极大的海洋,在《众神的山川》中刘宗迪考究的四海其实在古代商朝的疆域附近。
这样看有一个地名很符合北冥,
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归墟的描述和北冥的描述极为相似,而按归墟五神山的描述,上面有着不死的仙人。要区别的是,古代的不死和现代的不死并非一种,更类似后世仙话中尸解仙,也就是像蚕一样,化茧新生。袁珂老师的《中国古代神话史》有提到。奔坌、月肉形俱相似,有以致异。坌,步闷切,有聚义、积义,按高诱的解释,药有聚肉之功,为疗死而畜此药,则死者散亡之肉,可以复生,嫦娥所窃不死药的功用,还是起死回生。或者当时竟有这样一种不同的说法。
归墟本身也在后世的传承中似乎也没改变他的含义,一直是被当做海水注入的地方,也更像是冥府一般的地方。
其友又谓之曰:“善贾者收人所不争,时来利必倍,此白圭之所以富也。”弗听,又十年而大困,复思其言而拜曰:“予今而后不敢不悔矣。”他日以舶人手于海,要其友与偕,则泛滥而东,临于巨渊。其友曰:“是归墟也,往且不可复。”
又弗听,则入于壑之中,九年得化鲲之涛,嘘之以还。
元明之际的刘基,也就是刘伯温的描述,鲲和归墟同处一处,也就是说北海所指大概率就是归墟。刘基本人也是像庄子一样,擅长将自己熟知的文化改编为自己哲学。故事中的蹶叔归来后如同活死人,极有可能是参考了颛顼的神话。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颛顼在古代正是北方的神名,而他自己通过化鱼的变化死而复生,也有可能是死后化成鱼,然后经历了其他复生。(这一部分及蚕作为复生的象征在《管子,天下的诞生》中有描述,这里不详细说了。)
灵恝也像鸟一般能于天地间翱翔,探究一下的话,商朝作为崇鸟的国家,鸟作为商朝神明的象征,自然也会有生的意味。而相对立的鱼,成为了死亡与复苏的象征,所以处于类似冥府的归墟。
于是《逍遥游》前几句的原本的远古神话便清晰了,鲲,或是颛顼,又或是其他仙人通过鱼化鸟的变化,由冥府所在的北冥归墟回到了人世间。
神话是为当时的人们熟知的,鱼化鸟复生的神话可能在当时就是自然的,所以庄子会拿他作为引用及庄子本人的感悟。
同样运用这一象征的也有我们熟知的文章,《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和熊掌并非等价的,鱼在春秋战国早已是常见的肉类,很容易获得。鱼肉和熊肉的相比,生与义的相比。这之间是不公平的,但代入鱼象征着死而复生的长生,熊代表繁衍的话,这两者便能放在一个天秤上,也更加符合文章的主题,失本性。人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是要为了后代繁衍考虑的,不可能为了自己一生的利益放弃后世的繁衍生息,和生与义的含义一模一样,用神话的指代象征来描述自己的观点。
《拾遗记》中有“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鲧也有着化为黄熊和黄龙的神话,这并不冲突,“黄熊,龙类也。”山海经中的神大多是龙态或乘龙状。熊和大地紧紧联系着,可能是因为熊冬眠时睡在山中或者地下,先人们看到这一场景认为是大地生出了熊。而神话中息壤作为大地繁衍的形象,大地养育了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神话中,母神也是大地神。鲧窃取了这一权能,或者说他本身就是繁衍的神,所以从腹中生出了禹。禹继承了父亲繁衍神的权能,能变成熊开山,同时自己的妻子也是象征着繁衍权能的女娲或者女娲手下的狐狸。
“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
山东的高密,远古神话中的高媒,便是作为女娲的神山,是众神繁衍生殖的场所。
《拾遗记》所处东晋所知的已经离原本的神话差的很远,但也不会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鲧这位繁衍神(黄熊)有可能是经历了化成鱼的死亡后复生(龙的模样)。
鱼作为死而复生的形象在汉代的诸多墓葬品中出现。
read-normal-img
同样经历过生死转换的著名神是埃及神话的奥西里斯,他的身体的一部分在复活事被鱼吃掉。
希腊神话的格劳科斯追求水仙女斯库拉,自己成为了海神,斯库拉则是代表死亡的海怪。
现在返回来看约拿书,约拿被鱼吞掉说自己到达冥府,和死了一样,以及后续获得新生,便可能是古代鱼的生与死的转换。
但巴力呢?仅仅是混沌与秩序吗?ai不会自己思考,他用的是其他网络上的回答整理。
我们要了解所说的巴力,巴力既可以作为一个统称,代指君主头衔,也可以单指一位神,迦南,巴阿尔的至高崇拜神巴力(Baal),君主巴力(Been Zebul),后世的别西卜(Beelzebub)。他是风暴神,繁殖神,力量神以及海神。
而ai中说的与拉班努的争斗,他战胜了巨大的海怪,后续被死神找上了门。由于石板的缺失我们只能知道他战胜了死神。
而上帝,即雅威。在文化的传播中和巴力交互交融。衍生了全新的神话,不仅有类似的战胜利维坦,还有所罗门王的宫殿描述与巴力的宫殿相似等等。
而在约拿书前两章上帝的权能像极了巴力。
【拿一4】「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拿一5】「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约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或许在最早的神话中,约拿书前两章便是巴力的经历,化成了鱼或者在鱼腹中被人救出。在神话的多神教演变为一神教,和外来神演变同化中成为了现在的约拿书。我们现在还能从细节中窥探曾经多神教的模样。
1: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
2:8 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
那么为什么是鱼,ai说神战胜海怪是秩序战胜混沌,这点没有说错。网上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我个人的观点是,代入古代的人们,海洋是变化的,是无序的。就算到了现在我们对海洋的发掘程度也就百分之五左右,时常有人因为海难而死,正如克苏鲁神话所说
“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又最强烈的恐惧是未知。”
“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
现代的许多人都有着潜在的深海恐惧症,古代的人就更别提了,海对于他们就是未知的,是死亡的象征。
虽说海象征死亡,但组成他的水又能滋润大地,他能制造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盐,(我们的古代神话中有着煮海为盐的传说。)他又是生的一部分,死和生并不相斥,而是交汇的、相容的,于是产生了太极,黑白中交汇着黑白。
鱼能在代表死亡的海中遨游,便是战胜了死亡,又或是死亡的使者,生死转换的使者。
最早的人们没有死亡的概念。当他们意识到了死亡的时候便对死亡产生了恐惧,畏惧死亡,所以建立了金字塔,建立了神庙,建立起巨大的墓葬。自我欺骗般的想要自己死而复生。
所以庄子才会在妻子死后敲锣打鼓,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本就该发生的,是顺应天然的。恰似鲲转换成了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应本性。用最温柔的谎言安慰着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早在尼安德特人未消失前他们便会用花朵来陪伴死去的同族。
但后续的人们意识到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生命升华的开始。生为死提供,死为生服务,于是诞生了诸多名作名画,《神曲》、《女人的三个阶段》……
也确实是这样,生命不会终结,而是随着另一种形态的转换活下去,生物链中的循环,我们终将成为被食用、被分解的一方,恰好对应了神话中的描述,这或许是另一种新生。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