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过了争议性比较大的《逃出绝命镇》,现在我们切换到另一部奥斯卡垂青者《三个广告牌》。这部电影不论是从演员的演技上还是要讨论的问题上,都是深刻而沉重的。仅仅是人口寥寥的小镇便因为热点事件陷入了持续不断的舆论风暴。这部电影的故事没有冲奥片特地强调的那种气息,就是平凡生活中的化不开的沉痛。
关于这部电影的演员演技和台词评价我不用多说,我更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摄影:因为这部电影发生剧情冲突的地点范围肯定不适合进行大开大收。所以镜头跟随的角度必然是这些角色的行动上。一部电影当中的镜头不光要从第三方的角度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它还具有自己的引导性,并且通过镜头的角度和集中的重点表达整个场景中所蕴含的氛围和情绪。而《三个广告牌》中的摄影,在故事之外,做到了让角色在影像当中,为自己的情绪占据了一份充实的天地。
《三块广告牌》当中所有人都在面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的愤怒以及愤怒带来的不可控制的的结果:米尔德大姐丧女不得平冤,用三块广告牌向警方宣战。老警长风箱里的老鼠内外受气,在病痛和纷争之中生命戛然而止。小警察内心毫无依靠,面对种种纠纷只能铁拳压制。似乎愤怒让所有人都放弃了正常的思考。
那么影视当中愤怒的情绪是什么?一般而言,影视场景中展示的愤怒情绪,是在角色的权益受到攻击时的一种极端反馈。并且是一种通过表情,对白甚至是暴力行动展现出来的反馈。例如《教父》当中的街头狂殴(尽管拍的有点做作了些)。
为了愤怒情绪更好的发泄,影像当中的愤怒情绪基本都会转向适度的暴力行为。但是更加高级的愤怒情绪里面,暴力行为的成立需要找到一个正当理由。《集结号》当中因为指导员牺牲而悲愤的士兵失控打算杀死战俘,做出来的第一个要求却是让战俘捡起武器。这种故意绕了个弯的过程抛去故事本身的要求,实际就是一个为愤怒暴力化找理由的过程,当这种愤怒无法被暴力所发泄的时候,这种愤怒就会转化成沉郁的悲伤。
切回正题,《三块广告牌》当中的小警察是一个家庭成长缺位的角色,他老妈对他的态度当中没有明显的关怀,并且他的暴力行事是在自身家庭父权缺位之后自身自卑的的一种应激反应(既然家里没有爹,自己就要有个爹样,对于父亲的行为模式的东施效颦就是滥用暴力)。这部电影当中的老警长恰好在电影的故事中对他缺失的父亲角色进行了补位。所以当老警长自杀的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就再次缺失了,小警察的权益受到了一个无法忍让的伤害,这就是他愤怒的一个起点。
接着是为愤怒寻找一个可以支撑的理由:他认为对面的广告商是推动老警长自杀的罪魁祸首(毕竟米尔德大姐的案子归案子,自己不能也不应该出手)。老警长的死和广告商在他眼里的无动于衷让他对这段愤怒的解决方式走到了暴力解决的不归路。
如果各位读者对这部电影当中的镜头细节有关注的话,你就会发现虽然电影当中给人站立部分的镜头一般都是给全身或者半身的。但是给小警察的镜头的范围很奇怪,他在这段镜头中的身位是从头到大腿根。
显然考虑到电影当中彼得丁拉基的存在给小警察这个镜头绝对不是因为山姆洛克威尔矮。那我们就要考虑到镜头想要表达的角色本身的特质了。这个视角很像婴儿广告当中的视角,一般而言为了让婴儿在镜头中占据主要地位会给他全身位显得婴儿足够大。同样的把身位拉低俯视拍摄确实也能把东西拍大。
但是镜头不给全身而且在很明显能俯视拍摄的地方没有这么拍摄。那就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镜头特意制造出来了一个看似显得他很高大实际上很矮小的地位,考虑到他在精神上失去了一个父亲,接下来不管他以成年人的身份做出什么事情,都只能证明他是一个愤怒的巨婴。
接下来你会发现这组镜头的拍摄更像是手持镜头的跟随拍摄,而且拍摄者的速度逐渐跟不上拍摄主体的速度。这就像是镜头作为一个第三方要规劝——甚至是阻止——小警察停止自己的暴力行径,但是失败了。这种失败让观众更打算了解他会干什么,也体现出来他的愤怒是难以遏制的。
砸门之后,摄像机的重点以一种爬山者的视角转移到了他的腰间。对楼梯人物移动的拍摄一般还是让位上半身,如果让位偏下,不是拿摄像机的累了(笑)就是这个移动过程本身就是压抑的。这个时候腰间的重要物品出现——他掏枪了,视线的重点转移到了枪。这个暴力的进程是否会恶化?并不会。枪械从准备开枪变成了锤把式的握持状态,愤怒似乎已经有了降温。(或许是理智占据了上风?)但是发展的方向并不好。
之后对广告商的暴揍完全交给了上半身,并且拍摄的中心聚焦的是主角而不是挨打的广告商。与一般动作电影中要展现出挨打者的效果不同,这里的暴力完全是用来发泄情绪的,暴力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展示的内容。而之后摄像机一个探出头又缩回去的视角才展现出挨打的结果,旁观感当中又多了一种“唉呀,这可完蛋了”的氛围。
顺便说一下这里对女前台的简单反应,实际上这就是对于暴力发泄愤怒后果的一个强调。但是这个强调不需要太久,所以来的快去得快,不会占据太多的空间(何况这位确实欠抽)。
下楼之后身位回正,撒气之后一身轻松。但是镜头的下移迅速展现了暴力产生的不可挽回的后果,并且主角选择了继续施暴。这种撒气充满了一种挨了委屈报复回来的小孩子气,但是主角为自己的愤怒必须承担代价。
我说过《三个广告牌》是属于轴人的悲剧,轴人是不能服输的。所以轴人的悲伤会转成愤怒,但是这种愤怒的本质就是无能为力和无济于事,所以愤怒到最后就会再转为更深的悲伤。
“我知道打女生不对,我知道揪着一个女生的马尾拖着她不对,我也知道在学校楼道里面大嘴巴子抽她不对。
评论区
共 3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