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一个小镇上,孩童在郊外空地离奇失踪,不久后,独居老妇人玛姬看到神秘男子在那块空地上挖坑,旁边还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
《好狗狗/Good Boy》是“北方怪谈”丛书第五本——该丛书是由生活在英格兰北方的作家们创作的北方背景和主题,内容各自独立的中篇小说。虽然和那部狗狗视角恐怖电影同名,小说封面上也有狗狗,但完全是两个不相干的故事。
这本书口碑很不错,不只斯蒂芬•金巨巨,斯蒂芬·格雷厄姆·琼斯和挺多名作家都写推荐语大夸特夸,又是像M.R.詹姆斯和阿瑟•梅琴合体,又是《它》和《渔夫》相遇……该丛书的前四本都没这待遇。
读完发现,这本书乍看上去讲的是英格兰民间传说中的妖怪博格特,其实是宇宙恐怖故事,而作者真正想写的,是孤独、悲伤与守护,六十年代小镇怀旧,以及对狗狗的爱,十分温情了。
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某小镇郊外,有个孩子离奇失踪。不久后,独居的老妇人玛姬隔窗看到,一名男子正在孩子失踪的空地上冒雨挖坑,旁边还放着个鼓鼓囊囊的旅行袋。
玛姬怀疑拐走孩子的凶手返回作案地点挖坑埋尸,大胆上前接触,方知误会一场,挖坑的老年男子是本地人吉姆,他正在埋葬陪伴自己多年的狗狗。
喝着玛姬端来的茶水,老人吉姆向她讲起潜伏在小镇中的邪恶怪物,以及自己如何在狗狗的帮助下,用一生守护小镇孩童安全的故事。
吉姆的故事始于1961年,刚满11岁的他在这块空地上遇到一个瘦脸怪人,怪人穿着厚实的灯芯绒夹克,满口洁白的大牙,脸被大大的笑容分成上下两截,好似柴郡猫。
怪人敞开夹克外套,露出的不是躯体,而是一片闪烁的虚无。
它牢牢抓住吉姆,一边说着“孩子别挣扎了我们太饿了”,一边把吉姆往“虚无”里塞。奋力挣扎时,吉姆的一只手被“吞”,他感觉仿佛伸入一个“隧道”,对面缠上来数条“水母触手”和深入骨髓的寒冷。
危急时刻,一只头上有银白斑点的杂毛小狗汪汪叫着冲了过来,死死咬住怪人裤腿。怪人那毛骨悚然的笑容瞬间消失,顿时陷入惊恐状态,它胡乱几脚踢开狗狗,仓惶逃离。
吉姆侥幸获救,但他那只手仿佛被吸去了生命力,变得十分苍老。受伤的狗狗被吉姆带回家,很快赢得吉姆父母的喜爱。
随着时间推移,吉姆逐渐了解到许多隐秘。那个怪人被镇上的老人称作“博格特”,是吃小孩的妖怪。而头上有银白斑点的狗狗则是类似地域守护灵的存在,其使命是保护小镇孩童不被博格特伤害。
从那以后,吉姆克服了对空地的恐惧,几乎每天都带着狗狗去巡视,多年来风雨无阻,他几次遭遇“博格特”,救下了许多孩子。但与此同时,他也被变相圈禁在小镇里,失去了初恋爱人和一生的可能。
不久前,与吉姆相伴六十载的狗狗突然衰老并离世,而博格特趁机吃了一个小孩。吉姆抱着狗狗守护灵还会转世回来的期待,打算将伙伴埋在空地上。
玛姬听完吉姆的故事,又看了他收集的剪报等资料,理智告诉她,孑然一身的吉姆捱不住多年来的孤独,终于疯了;但情感让她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不久后,玛姬收到吉姆的信,他在信中托付她留意空地,自己外出旅游了——这是吉姆一生中首次远行。而此时的玛姬已经收养了一条流浪狗,并养成了每天去空地遛狗的习惯,这只德牧幼崽头上有块白色的斑点。
——博格特(Boggart)是英国兰开夏郡民间传说中的精怪,在不同的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特点。远的不提,就说近的。斯蒂芬·金的《它》里,主角团推测小丑潘尼歪斯是以恐惧为力量的博格特;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博格特会变幻成人心中最恐惧的事物。这两部名作都着重于“博格特吸食恐惧”这一面。
在这部《好狗狗》里,作者尼尔·迈克罗伯特强调了博格特偷孩子的特性,他将民俗恐怖故事中的妖怪设定成宇宙恐怖怪物在地球上的投影,通过人形媒介捕食儿童,地球本土的地域守护灵则化身狗狗,抵御外来怪物守护儿童。
以及,我非常怀疑这里的博格特同邪神犹格-索托斯有亲缘关系——它跟《敦威治的恐怖》里的犹格-索托斯后裔一样,全都弱狗……
而刨除民俗恐怖和宇宙恐怖元素,故事中的成长、孤独、守护和悲伤就凸显出来了。
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吉姆的自述,他娓娓道出自己的一生,语句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
这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经历,令吉姆从孩童成长为无名英雄,他一辈子都留在封闭、守旧的小镇上,只与狗狗作伴,为了守护孩子们而自我圈禁,放弃了未来的所有可能。
“……我为自己哭泣,为这漫长而不如所愿的人生哭泣。”
而吉姆和狗狗的真挚情谊是那样触动人心。尤其是想到普通小狗的寿命只有十几二十年,而故事中的守护灵狗狗活了一甲子,我没养过宠物,不知道这对主人来说是祝福还是诅咒,但只要稍稍往深里一想,就不敢继续想了……
老妇人玛姬同样被孤独浸染。携手四十载的丈夫故去,独居的这几年里,她无论做什么都在脑海中与爱人对话。故事最后,吉姆卸下的重任被玛姬担起,身边有了守护灵的德牧化身陪伴,她的余生有了更多的希望与温情。
以及,或许是《小丑回魂》和《怪奇物语》的影响,近些年的恐怖文学和影视作品较为流行八九十年代怀旧风,而这部小说一竿子捅到六十年代,时常提起当时的英国流行文化风尚,对我来说很难有代入感……但对写下热情洋溢推荐语的那些作家们(斯蒂芬·金,斯蒂芬·格雷厄姆·琼斯,乔什·玛勒曼……)来说,很能勾起怀旧情绪吧。
↑“北方怪谈”系列丛书前四本的封面,阅读感想我也都有些,就是不知道怎么插入链接(-_-||)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