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绝笔?又称“封笔”而此间仅言之于该系列,故而,“绝而未绝”
而世间诸事可不就是模棱两可,斟酌损益嘛。一如所谓之“希望”
什么是希望?希望是什么,或者说“所欲者何?”而又何来此说呢,盖,希望,不过是期许,而这份期许,又给人以勇气可能实现之可能,亦或者希望本就是想要之物是故,谓之本源,所求何物。比如众所周知,日语研习起于古汉语,而现代日语中欲しい就常常直译为希望做什么或者表示想要什么。所以希望,不过人之欲求。
既然是欲求,又何谈,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呢?不皆为众人之所有嘛。诚然,如是而已,而人之所求千奇百怪,或受困于阅历,或受困于背景,学识。尚且,所谓之希望,非所有人所能得尔。倘若仅以所欲而论断不过狭尔。若依次论,那旧王朝天灾的灾民,所求的不过是活下去,易子而食便是充满希望了?那天寒地冻的乞儿,无处觅食,只求温饱就是充满希望了?而又为何常言,读书就有希望呢?活着就有希望呢?实则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如上两个例子难不成苟且活着,尽力活着便有希望?求谁保佑?满天不食烟火的神佛?还是早已成坟茔枯骨的先祖?是故,希望本就是无所谓有的,不过是一寄托罢了。
那么,希望有何为无所谓无的呢?如果换一个更能让人理解一点的说法的话,我认为是有了无所谓。为何是这样说呢?我想约没在于是大家的普世观念之中,都会认为青年人或者说刚毕业的年轻群体是很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是有冲劲的,我想这应该是普遍共识吧?
然而就是应该这样一群有希望的群体,却似乎愿意前往一个保安的岗位,甚至自身的学历往往都是大专以及本科,甚至是理科的一个专业。这与大众的认知是相违背的。
原因无他,仅仅是其待遇能够有个4000余元,能够在北京那个地界包吃包住,即便是住的是上下床的16人大寝,甚至于那些被褥都是包浆生虫的,甚至喷了一两次药也没什么用,哪怕是和衣而眠,你都能被咬的满身是包的。而床铺来源往往是从当地的学院淘汰的,甚至是洗漱等生活方面都仍有诸多不便,但他们仍然愿意在这样一个岗位上面,每天见到的生人是不多的,每天所陪伴的也往往是那些宣传海报亦或者是展览柜里的展品。甚至由于其岗位和工作地点的特殊性,他们能够看到部分楼是有专门供职工的娱乐场所的,甚至是其他岗位的工人能够达到一个朝九晚六,周末双休。可他们仍然愿意留在这里哪怕看见了不公平的待遇,哪怕是每周7天,6天都要在工作地点生活。从客观上他们是有希望的吗?无疑是有的刚出来毕业半大小伙子,可他们是没希望的吗?
或许吧,因为哪怕是稍微稳定一点的岗位或者是说更为体面一些的岗位该地区的起步要求便是硕士,那么一般一些的岗位呢?要么就是客服或者是销售这种,工作强度大,甚至运气不好,工资也没他这么多,而更加普通一点的呢,比如说保洁那工资是远不如这里的,那么另外的诸多岗位呢?
同样各种各样的门槛以及用工需求的压力,甚至数字媒体之上找工作的找不到工作,你到社交媒体上面一关,多的是篇章吐槽找不到工作,然而倘若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仅仅代表的可能只是个体的问题,即便这个个体是大多数个体,然而更为扎心的是你在招募的APP上面当你填写完自己的信息和简历之后,似乎有很多工作,似乎有很多HR愿意去招人,可是他们往往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但在这其中,薪资待遇的虚报,甚至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了。
他标明的工作与你意向相符的,但是当你去试岗甚至入职之后往往都是诸如电话客服,地推等与自身就职不相符的,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因为这些岗位普遍的薪资待遇是比较低的,如果计算工作性价比的话,他们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强度是不相匹配的。而这其中有很多公司都只是挂着一个注册资本多少多少,他们的疑似企业确实蛮多的,更有甚者一个电话号码是几个公司的公开号码,至于是否是皮包公司呢,
我想也许吧,而就是这样一群公司却堂而皇之的在各大招募平台屡见不鲜。哪怕是大学生就业平台也会有这样名不副实的企业,又或者是打着某某某有限公司的称号。在他的企业名称里面丝毫不见劳务派遣或者人力资源相关字样。然而事实上,这些公司却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劳务派遣的活动。至于部分公司的资质如何得来,如何拿许可,这里暂且不再深究。可是这就明显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想招人的企业招不到人,而就职者往往会陷入这些皮包公司之类的布下的陷阱。
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HR的认可,至于他们才会主动的进行一个联络,这一种幻梦之下却是“糖衣炮弹”。而针对应届生,则更为残酷一些,某些公司,实习期间不仅工资低,甚至你想拿工资得全勤。
他们构就了另外一种囚笼。所以个人的求职困境与企业的招不到人的困境,共同构成了整个社会更大的囚笼。于是他们甘愿被囚禁了更为狭小的囚笼里面,哪怕这个囚笼里面,你仍然需要面对的是蹉跎岁月的担忧,但在这份囚笼里面明确可以享受暂时的安稳吧?
这就是北京,年轻人在这里的希望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就业的希望,生活的希望,就如同开篇的那句话一样“希望本就是无所谓有的,亦是无所谓无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