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海轩稿字·祀章录·四祀考·二
笔撰:观溟生
完成时间:烛日历二百零三岁·三鸣十二日
本文旨在考据司虺这一祭祀群体。若说“烛日”是我们理解“荧祠时代”的第一条线索,那么司虺所展现出的特质,则或许可以构成另一条关键线索。文章将从司虺的本质、等级体系、培养系统、军功与忠诚机制及其在灵官道制度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有关兽化起源与祭祀本质的若干猜想。
机要符:司虺;兽化;祭虺面;祭香;师虺司;灵官道;荧祠时代
荧祠时代的祭祀体系中,司虺作为四大祭祀群体之一,其特有的兽化现象与高度体系化的军事组织,构成了理解该时代权力结构与信仰实践的重要线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司虺所展现的兽化机制——通过祭虺面与祭香实现肉身的“塑虺”——与烛日纪元后司人普遍出现的被动兽化之间,存在着令人瞩目的相似性。
本文以古卷中的师虺司文献为基础,尝试系统梳理司虺的内部结构、力量进阶及其在溟华王朝灵官道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兽化的本质为何?其起源是否与司虺的祭祀传统有关?烛日之升起,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延续或转化了某种古老的祭祀逻辑?
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关乎对荧祠时代祭祀体系的理解,更触及烛日之后司人身份与身体变异的根本来源。本文试图由此切入,为“兽化起源”这一未解之谜,提供一条可能的解释路径。
首先,须说明本研究面临的困难与局限。司虺因长期在灰潮中作战,其培养体系极为封闭,作战场景也鲜为人知。他们的职责是将战场阻隔于烛府之外,正因如此,民间几无相关记载。目前可依据的,仅有渊海古卷中的少量残篇。
司虺之本质、力量表现、培养来源与职责为何?其中最核心者,莫过于兽化现象。
现有文献与遗迹均表明,烛日时代之前已有司人存在,且彼时并未出现兽化现象。兽化的肇端,始于烛日纪元后第一代司人成岁并踏上“崖上之路”;随着个体对所择道途——即“崖上之路”——的深入,其兽化程度亦不断加深。然而,亲历过前烛日时代之司人,竟将此现象斥为“怪物”。从当时遗留的记述来看,在他们认知中,司人本不应兽化。而今两百岁过去,前烛日时代的司人已尽数逝去,此事亦随之湮没无闻。今人大多习以为常,不再深究其源。
但这一点极为重要:兽化从何而来?两百岁来未得解答。如今在渊海古卷中突然发现“兽化”记载。据师虺司教材所示,司虺正是以兽化为特点:佩戴祭虺面,点燃祭香,化身为具有强横肉体的兽化者。而溟华王朝的司人对于这种非人非兽的形态,有着一个精准的称谓:“虺”。
如今的司人既无祭虺面,亦无祭香,为何踏上崖上之路后也会出现兽化,并获得超越物种的体魄?尽管如今多以寿命延长为表现,但其根源是否与司虺之制有关?
关键问题在于:烛日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为何其他仪轨皆已失效,唯独此事仍保留某种效力——哪怕仅仅是兽化层面上那一点点微弱的相似?
经多方查考与深思,笔者方觉,我们对于似乎最为熟悉的“烛日”,其实了解得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感到陌生。在此之前,笔者从未意识到,“烛日”这一意象本身所代表的,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而这一切谜团,又再次将笔者的视线引回渊海古卷与荧祠时代。若要解惑,便不得不审视那个终结了时代的重大事件——烛日升起,当时发生了什么?烛日是如何升起的?升起前具体的事件有哪些?我们现在都不清楚。唯有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明白,烛日到底是什么。
笔者在此提出这一初步猜想。相关考证必将漫长,因目前所见关联甚微,而相异处繁多。
想要厘清司虺的本质,我们需深入其内部,审视其严密的等级体系与特点。
现存一份师虺司文献中,曾自豪地指出:溟华王朝祭祀体系的等级划分,最初正是由司虺建立的。此非地位之阶,而是技艺之级。
文献明确记载,“奉香—祈文—太祝”原为司虺内部等级。后来为了便利整体祭祀体系,逐渐推广为四大祭祀体系共用的标准。因此,探究司虺三阶的来源,有助于理解整个等级划分的原理。其余三大祭祀体系虽沿袭此制,但可能已丢失许多原始内容。
但须注意,该文献作为教材,自有其宣传目的。培养忠诚战士,势必强调自身体系的独特、强大与正统性,而难免会淡化其技术来源、副作用以及与其他体系的关联。因此,仅供参考,不可尽信。
同时,笔者有一大胆推测:司人的祭祀体系并非至荧祠时代才有。司虺虽是荧祠时代才出现,但其他祭祀体系未必如此;这一等级划分,亦可能来源更为古老。
奉香为司虺初阶,其代表性器物为祭虺面与香息炉。此阶段已显兽化特征,文献中将整套仪式变化称为「塑虺」。虽未详述其具体情形,但可知其核心为祭虺面,而香息炉次之,主要用于燃烧祭香。文献暗示香息炉除燃烧祭香外另有用途,然并未明言。
祭虺面之制作仅提及“浸润渊水”,但笔者推测其工艺可能远非如此简单。尽管目前尚无其他史料佐证,但笔者怀疑此应该最关键的一步,而非全部步骤。但无论如何,渊水之重要性在后续考据中须得到更多关注。
祭虺面乃司虺体系最核心之物,无此面,司人便无法吸收祭香。此器物尤须留意,兽化之线索或许就蕴于其中。其余祭祀体系中,司人祭祀他者,所改变者亦是他者,自身仅为连通之媒介;唯有司虺特殊:其所祭祀者,乃戴上祭虺面之自身(此点尚难定论——究竟是祭祀面具,还是戴面具之己?),最终引发自身兽化。
渊水:
渊水为荧祠时代对受渊木影响水脉之统称,具有特殊性质,并支撑了“渊瑞农制”之核心基础。此问题之考据需留待后续篇章单独讨论。
祈文为司虺之第二阶段。需强调一点:今我司人只需专注自身道途,便可不断提升兽化、获得强大体魄;然司虺自祈文始,需凭灵官道品阶晋升——早期唯有参与对岁荒的击杀才能获得,尤以加入封泽虫舟为主。在王朝灵官道体系(逐潮力士、宣威正吏、护法灵官)中,非逐潮力士不得晋升祈文。
这或许表明,该力量的进修并非完全依靠自身,很可能受到某种外部控制机制的制约。若未获得许可,个体便无法跨越这一阶层。文献中多次强调这一点,可见其与灵官道品阶严格绑定。这种做法或许出于对忠诚的考量——在外界压力巨大的环境下,王朝尤其重视此事。
在此阶段,教程明言核心为“控制”——对兽化之控制。奉香阶段结束后,兽化所能提供之力已达顶点,祈文的要点在于与狂暴肉身深度融合,终致合一。教程称,祈文之表现为兽化后身上覆盖的祈文纹路,覆盖之处即代表已融合,且该部位可“化祭烟”,即转化为气态。祈文大成时,司虺战士将拥有强横肉体、精妙控制力,并能根据需要局部化烟。末句“祈身天成,神通自生”之确切含义,目前笔者尚未能完全解读。
“礼器以太祝为引,祀树为基,融汇珍材铸就雏形;再经祈文镌刻同化,终与身合,化为本命之虺。”此段记载令人困惑。之后尚有一阶段称为“荧祠”,然未有任何介绍。
目前看来,王朝早期太祝几乎皆为灵官,直至后期一些宣威正吏中才逐渐出现太祝。笔者猜测可能是技术完善与王朝可调动资源增多的结果。
文献中提到司虺可在灰潮中作战,是与祭香的性质有关。祭香可驱散灰潮,故司虺使用祭香后亦能驱散灰潮。至祈文阶段更可局部化烟,此乃司虺能进行灰潮作战的原因。
目前所得教材文献或许仅为大众所用,对太祝之讲述语焉不详。笔者怀疑另存在专业文件,更清晰地说明太祝的成就方式。因此类文件对灵官道品阶要求极高(早期需达灵官级别),目前唯有期待未来有所发现。
文献进一步证实:司虺的培养极具章法,由雾疆院下辖的师虺司负责。此为专业军事培养体系,司虺力量之开发、配套战术及诸多未预想之内容,皆在该机构中完成。诸多烛府皆设此机构,其为王朝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但更偏向独立的军事人员培训。
文献载有基于兽化特征的体系化学派,如海河、衔蝉、曲冠等(具体特征未详),其专业化与体系化程度极高。
司虺的力量晋升并非无代价,其与灵官道品阶和忠诚的绑定,像我们揭示了王朝深层的控制逻辑。
因灵官道品阶之要求,所有达祈文阶之司虺战士,无一例外皆来自雾疆院麾下的封泽虫舟。此进一步强化如下猜想:此力量进修并非全凭自身,很可能存在某种控制机制。此或出于对忠诚的考量——军队本身要求忠诚,而外压巨大之环境下,王朝尤重此点。但是此点论据仍然仅为笔者一人的猜想,尚未有文献可以证实。
此处需对溟华王朝的灵官道制度予以补充。文献明载的《灵官道》制度,是王朝最核心、最具权威的等级体系。早期,逐潮力士与宣威正吏各分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后护法灵官亦逐渐纳入九品制,形成总计二十七品之体系。
其中最低的九品逐潮力士亦明确享有特权。该制度与印篆制度共同构成了王朝最核心的两大体系。虫舟校尉的选任首重灵官道品阶,所有升迁均优先考虑品阶。从查阅二号、三号、五号及九号虫舟志可知,历代虫舟校尉虽有祈文、太祝之别,然灵官道品阶最低为宣威正吏,高者甚至为护法灵官。任职记录中首先介绍的即是灵官道品阶。
后来虽将后勤保障贡献纳入灵官道品阶体系,使司烛与司荧体系人员也可获得晋升机会,但从目前已有的记载中看,司虺始终是灵官道中最大的群体。
灵官道在王朝中的权威程度,甚至超越印篆体系。因其为终身制,若无重大过失就不会被褫夺;而印篆体系在离任后需交还大印或受篆。另外,灵官道品阶似乎不允许继承,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品阶。这一点只是笔者的猜想,因为在文献中未见继承的例子,但也未见明确的规定条例。
文献表明,灵官道品阶最初只在司虺中使用,是专为该团体服务的制度。或许正是因为灵官道品阶带来的特权过于显著,因此后来,王朝亦将后勤保障等贡献纳入灵官道品阶体系,与祭祀等级一样,逐渐扩散至整个王朝。使司烛与司荧体系人员也可获得晋升机会,但从目前已有的记载中看,司虺始终是灵官道中最大的群体。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个尚未成熟的猜想:灵官道、司虺、师虺司及学派所构成的系统,似乎过于严整和体系化。正因如此,笔者难以完全相信文献所给出的、如此清晰的发展历程。此处猜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文献或经美化加工,以致叙述偏离实情。然此点目前仍难考证。
其二,这一体系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然而此说有一处难以解释:司虺整个祭祀体系的目的性极其明确,完全是为了应对溟华王朝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从现有资料来看,我们看不到它存在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其三,根据司虺的相关记载,司虺体系的完善是在荧狩岁间完成的——而我们目前所见的灵官道系统,也恰恰是在同一时期以一个十分成熟的形态出现的。这显得极不合理——整个体系的推进速度过快。
正因如此,笔者产生了第三种推测:在司虺早期,尤其是在荧狩岁间,曾有几位在王廷中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人物。他们凭借强大的执行力与非同寻常的能力,亲自规划了这一关乎溟华王朝军事组织的根本大策并强力推行之。而当时,的确有一批人符合这一条件——他们就是大祠正们。
在关于四种祭祀的考据中,我曾提出所有意象最终指向渊木。谁是这一文明真正的统治者?若司虺的兽化源于渊木之力,通过祭虺面与祭香引导,那么烛日纪元后全体司人被动兽化的根源又是什么?是我们无意中走上了另一种“自我祭祀”的道途,还是烛日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祭祀”形式?若是,这一切又是如何完成的?
本文通过对司虺体系的系统梳理,揭示了其在荧祠时代祭祀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司虺不仅是一支高度军事化的祭祀群体,更以其独特的兽化机制——通过祭虺面与祭香的“塑虺”——为我们理解烛日纪元后普遍出现的兽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
司虺的三阶体系(奉香—祈文—太祝)与灵官道制度的紧密绑定,反映出溟华王朝对军事力量的系统化控制与塑造。而其培养机构师虺司的存在,则进一步说明这一体系并非自然演化,更可能是在特定历史压力下被高度设计与推行的结果。
尤为关键的是,司虺的兽化现象与后世司人在“崖上之路”中所经历的被动兽化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相似性。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烛日升起的本质:它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延续或转化了司虺的祭祀逻辑?是否烛日本身,就是一种更为宏大、更为隐秘的“祭祀仪式”,而全体司人,皆已成为这一仪式的参与者?
尽管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但本文初步提出:兽化的起源,极可能与渊木之力及祭祀体系的根本逻辑密切相关。司虺的祭虺面、祭香与渊水,或许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物质载体。而烛日之后的兽化,则可能是这一古老力量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变形。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挖掘渊海古卷中关于渊木、祭虺面制作工艺、太祝阶段的更多记载,尤其应关注“荧祠”阶段的实质与烛日升起事件的具体过程。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解开兽化起源之谜,并进一步逼近荧祠时代信仰与权力的核心真相。
所引师虺司文献见轩内存档「师虺司教材·卷七」;
虫舟志相关内容参见「虫舟志·二、三、五、九号」。
《师虺司教材·奉香祈文太祝三阶通述》
《灵官道制度考源》
《溟华王朝灵官道制度研究》
《虫舟志》卷二、三、五、九
《渊海古卷》相关残卷(待进一步编号著录)
《溟华四祀职能考》
版权声明
© 稗海轩
欢迎标注出处转载,禁止商业使用。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