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都地铁乌丸线的四条乌丸站出发,沿四条大街向东前进,穿过鸭川上的四条大桥就到达了四条河原。这附近是日本现代歌舞伎艺术的发源之地。战国末期自出云地区(现在的岛根县)出身的舞女阿国,1603年在京都北野天满宫首演“倾奇舞”。她女扮男装以模拟茶屋调情等叛逆形式引发轰动,被民间视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在江户前期,这里是诸多歌舞伎戏院的聚集之地。实力最为强大的两座剧院被称为“南北剧院”或是“南北座”。后来北座因为城市建设被拆毁,只剩下南座存续至今。
沿着四条路继续前行,就来到了著名的祇园地区。这里遍布气氛古旧的茶屋,每到夜色降临便有盛装打扮的艺伎穿梭其中。早年好莱坞拍摄的一部《艺伎回忆录》点燃了一种新的“东方主义”想象,“花见小路”附近成了游人如织的观光地。
如今的艺伎被认为是展现京都传统服饰或演艺美学的一种文化表演。然而,它的诞生和发展与“性压迫”密不可分。彻底改善艺伎工作性质的措施是1956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卖春防止法》。今天的观光宣传里,花柳巷中的阴暗往事已被美化成了缺乏历史依据且隐藏性交易事实的“招待文化”。
花见小路的北端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建仁寺的山门。寺院创设于镰仓时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当时的年号。在足利义满时期引进了南宋的官寺制度——“五山”。建仁寺被列为京都五山第三位,在日本国内享有极高的地位。
建仁寺与日本的两位禅宗大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开基祖师荣西和尚创立日本临济宗,是将佛教禅宗传入日本的第一人;道元祖师确立了日本的曹洞宗禅法,关于他的事迹可参考我在宁波的游记。据传,荣西从中国带回了一批茶树种子,开创了日本喝茶的风气。寺庙中收藏着日本国宝之一《风神雷神图屏风》。遗憾我两次均因行程安排无缘得见。
从花见小路原路折返回四条大街,右手边道路尽头是八坂神社。这里是被称作“东山”的地界,因神社寺庙众多而人气极高,春秋两季赏花时节更是人满为患。
八坂神社与七月举行的盛大活动“祇园祭”颇有渊源:神社是明治初年“神佛分离”政策实施后改名,以前称“祇园神社”。它从平安时代就供奉疫病之神“牛头天王”。历史上京都屡遭瘟疫荼毒,当地居民在与之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诞生了所谓的“御灵信仰”——即祭祀恶灵以平息其愤怒——“祇园祭”就此繁盛起来。
八坂神社东门外是圆山公园,是京都著名的赏樱圣地。以此处为中心,向北前行可到南禅寺;南边则坐落着高台寺和清水寺。我于2017年探访了高台寺与清水寺;去年则参观了南禅寺,并二度到访清水寺。
南禅寺是一座规模相当宏大的寺庙。它由一位天皇的离宫改建而来。天皇为其定下了“不分宗派,有能者居之”的主持选拔标准。后来足利义满制定“五山”制度时将其定位五山之上的存在,更加凸显其在日本禅林的超然地位。创建时的寺庙在室町时代三度失火,保存至今的建筑是江戸时代初期所建造。
南禅寺外的巨大山门相当吸引目光:它高达22米,为“日本三山门”之一,又有“天下龙门”的别名。战国末期武将藤堂高虎为大阪夏之阵中战死的武士祈祷冥福而捐献此门。自江户时代以来,南禅寺山门便因其雄伟的外形和周围优美的风光而为世人所称赞。歌舞伎名剧《楼门五三桐》中大盗石川五右卫门在楼门上看着满开的樱花,盛赞道:“绝景啊!绝景啊!值万两!值万两!”。从此南禅寺便有了“南禅绝景值万两”的美称。
除山门外,于明治十八年完工、纵贯寺内的琵琶湖输水渠因其西式造型与寺内传统建筑形成了鲜明反差,自明治时代以来便是著名景点。桥体在秋日红叶的点缀下,别有一番韵味;南禅寺内方丈庭院也值得探访。它是由若干建筑和回廊构成的小建筑群。由大小枯山水庭院点缀,堪称日本传统建筑美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圆山公园南侧的高台寺建于公元1605年,由丰臣秀吉的遗孀——“北政所”宁宁夫人为纪念亡夫而建造。寺庙不大却精美雅致。主体建筑围绕池塘而建,内设一座象征浩瀚海洋的枯山水庭园。佛堂里收藏着丰臣秀吉与宁宁的画像。
丰臣秀吉接替壮志未酬的织田信长,几乎达成了日本统一。然而死后仅10年就人亡政息。秀吉的发妻宁宁在他亡故后见证了丰臣政权的灭亡。史料中并未有其只言片语,不知经历这般沧海桑田的她心中作何感想。
从高台寺东边的小路“宁宁之道”向南前景,经过传统民居密布的“二年坂”和“三年坂”两条步行街便到达清水寺前,道路两旁商家的叫卖和各国游人的谈话声混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杂乱却饱含生命力的氛围。
如今,参观清水寺是各类京都旅行指南里固定的章节。寺中现存的大部分建筑建于公元1633年,其中由139根立柱支撑的露台是清水寺最著名的景点。因其宛如硕大的舞台,又称“清水舞台”。舞台离地面13米,采用榫卯结构搭建。露台与其支撑的正殿被日本政府共同定为“国宝”。
在日本有一句谚语「清水の舞台から飛び下りる」。中文翻译为“从清水舞台跳下去”,意味“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做某件事,如同从清水寺本堂舞台上纵身而下”。这句谚语据说来源于真实事件。后来江户时代的民众竞相模仿,结果多有死伤。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下令禁止跳下清水舞台,才逐渐杜绝了这类行为。
清水舞台左侧的“奥之院”是清水寺的另一处大殿。奥之院前面的平台是拍摄清水舞台与远处京都风景的绝佳地点。秋日的红叶似火,燃烧我心。我在这里停不住按下快门的手指。
传说清水寺的建立与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坂上田村麻吕有关。一般流传的故事讲述他为孩子顺利出生而捐出土地,建成最初的清水寺。不过,现今清水寺出口附近的一方石碑暗示了另一个更加阴暗的版本。
平安时代的日本东北地区由虾夷人控制。大和朝廷屡屡派兵征讨而不得,最终派出坂上田村麻吕任“征夷大将军”。朝廷军在他的指挥下击败虾夷族, 虾夷人头目“阿弖流为”与“母礼”率500余人向朝廷投降。坂上田村麻吕向大和朝廷提出让“二人返回故地继续统治,以取得虾夷人支持”的建议。但朝廷贵族认为虾夷人“野性兽心、反复不定”,最终将其处死。
1994年11月,在迁都平安京1200年纪念时,政府在坂上田村麻吕所建立的清水寺中竖立了“阿弖流为·母礼显彰碑”,以纪念这两位杰出的虾夷族首领。考虑到日本历朝历代对虾夷族或是今天的“阿依努人”身份认定的暧昧态度,这是否暗示当年坂上田村麻吕是出于对冤死的二人的愧疚而建立寺庙超度其亡灵呢?只可惜历史并不会说话。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