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搭地铁到北角地铁站落车由B4出口步入七姐妹道,向西行走一小段到书院街尽头,在这里的左手边有一条不起眼的楼梯小径,一直向上可爬升至宝马山腰的赛西湖商场。
“七姐妹道”这个名字颇为得意,于是乎查了一下果然有故事——
上山途中需要些少“脚力”,我常觉得行山有趣之处便是有起有落,挨得住上山之劳苦才能享受下山的快感。其实在慢动作中观赏山中之景也是种乐趣,此山径与内地的相比有所不同:混凝土的梯阶做得比较平整光滑,而内地则是石砌居多。茂密的植被过滤了炽热的正午日光,留下斑驳树影在地,行累之时不妨在山间的公共座椅上透口气,食口香看看上落的行山人士。
“宝马山”正如其名般矜贵,自60年代开始政府在这座北角南部的山坡上开发豪宅和名校。从香花径上到天后庙道,再走到北角配水站旁的步径向上。随着行进的高度攀升逐渐远离闹市的喧哗,随之取代的是属于校园的韵律——广播,体育课的追逐,音乐课的琴键,幼稚园的小朋友的欢笑声,这些都属于久远得疏离的年轻。
赛西湖商场没有一般大型商场那种气派恢宏的建筑与商圈气势,反而以一种亲切、朴素的姿态融入社区之中。几座低矮的小楼围合出一个开放式的公共空间,中心是一方小巧而雅致的水池广场。午间时分,露天座位上人声交织、氛围轻松。
这里没有喧嚣的连锁百货,也没有华丽的橱窗展示,取而代之的是几家小餐厅、便利店以及社区居民熟悉的小铺。简便、快捷又价格亲民的饭菜,使它成为许多学生、上班族与街坊邻里午餐的首选去处。无论是一碗“叉烧饭”,还是一份碟头快餐,都承载着浓厚的日常气息。
赛西湖商场最迷人的地方,正是在于它的“无姿态”与生活感。在现代城市高楼林立、商场趋于同质化的今天,赛西湖商场这样的“社区口袋空间”显得格外珍贵。
商场旁边的赛西湖公园也值得一逛,公园中有些十九世纪的遗迹和有趣的凉亭。
早在上世纪初,这里曾是太古洋行为储水而建的私人蓄水池,后被填平并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公园,虽然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但仍保留着当年蓄水池的一些痕迹。
离开赛西湖公园后,沿着苏浙公学旁的楼梯道缓缓下行,渐渐回到天后庙道,再转入百福道下山。一路上,山、海与楼交织相印。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一条自然与城市交融的室外画廊,而这也是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下山的过程中,随着脚步逐渐下移,一种莫名的轻快感悄然涌现。
走到百福道尽头便会看到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北角堂,这座建筑是香港建筑史上粗野主义(Brutalism)风格的代表之一。由香港建筑大师司徒惠(Wai-Sun Siu)设计,并于1966年建成。教堂的正立面采用了八根巨型六角形支柱,形状酷似开瓶器,框架外露,结构非常夸张。
到了北角后可以去探寻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可以话都几有意思。先到明园西街看看,明园西街位于北角闹市之中,却保留着旧区特有的生活气息。街道不长但较陡,背靠斜坡;两旁多为中低层旧唐楼,部分可追溯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墙、窗台和阳台仍留有昔日风貌。与繁忙的英皇道相比,这里显得静谧朴实,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能嗅到旧香港的味道。
唐楼是香港传统的混合用途建筑,通常由三至五层组成,底层为商铺,楼上则为住宅。其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外观简朴而实用,常见的特征包括拱形窗户、铁艺栏杆等。唐楼的楼体通常狭长,每层设有阳台或窗户,楼梯间较为狭窄。它们曾是香港早期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至今在一些旧区仍可见到。
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到和富中心看看北角中产社区的生活。而曾经低调简朴的“旧海滨”——北角公共码头正在施工改造中,旧日不再。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