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字:祠章录·四祀考·一
笔撰:观溟生
完成时间:烛日历二百零二岁·六鸣十一日
本文据《渊海古卷》与民间残卷,初步梳理荧祠时代“司幽、司烛、司虺、司荧”四大群体(下文称“四祀”)的职能与本质。研究认为,此四者可能并非四个彼此孤立的祭祀阶层,而是一个结构明晰、覆盖社会基础运行的“全民祭祀”体系的核心。文章辨析了各群体的权能分野与社会角色,同时指出,当前研究仍深受文献残缺之困,文中许多观点仍属推论,尚需新出证据予以验证。
机要符:司幽;司烛;司虺;司荧;全民祭祀;荧祠时代
本文旨在对荧祠时代的四类祭祀型社会群体进行更系统地考据。首须阐明,所涉材料虽看似不少,然文献多为残章断简,所载内容不仅支离破碎,且往往相互矛盾、记述模糊。尽管如此,现有证据仍表明,此四类祭祀的覆盖范围与社会影响力,远超此前认知。基于这些零散信息,我们或许可以提出全新解读:荧祠时代的司人社会,其主导者或许并非专业的祭祀阶层,而更近于一个广泛参与的全民祭祀体系。正如笔者在《司人源流考》中所指,“司人”即“祭祀之人”,此一命名本身,便暗示了那个人人皆可参与祭祀的时代风貌。
迄今所见文献中,“司幽”一词出现频率最低,形象也最为幽邃。
(一)罕见性与特殊性
该词多见于王廷签发的最高等级文书,均钤有“司幽”大印。《渊海古卷》中的零星内容显示,司幽可能仅有一人,或为一个极少的团体,堪称四者中最为隐秘之存在。
(二)身份与指代
文献表明,唯有永安殿成员方可被称为“司幽”。永安殿乃王廷核心权力机构,其首领称“大司幽”,该殿有时也会被称为“司幽殿”。尤须点明,“司幽”绝非虚职。古卷与民间残卷均显示,司幽具有明确指向:
“幽”指“幽煌上尊”,故而“司幽”直意为“祭祀幽煌上尊者”。
(三)关于“幽煌上尊”的推测与神话线索
幽煌上尊究竟为何?此名虽耳熟能详,却从未有人亲见。但须注意,荧祠时代的祭祀绝非单纯的精神信仰,而是具备严整仪轨与崇拜对象的技术行为。
基于现有碎片信息,笔者尝试提出一尚未验证之推论:“幽煌上尊”或为另一常见却长期被忽视之存在的别称。经多方考据后,线索均指向渊木·溟华。作为溟华王廷最高权力机构,永安殿所祭祀的对象,最有可能即为司人祖庭“渊木·溟华”,“渊海”之名也正源于此。但目前此才像仍缺乏确凿文献证据,需持审慎态度。
由此,笔者重新审视了一段长期被忽略的古神话——关于渊木的起源:
“苍骸自亘古创痛中坠落,
怀抱着最后的心跳。
岁荒追寻它,
司人守护它。
五百岁流浪,
灵辉沉入髓骨。
新芽在无土之地苏醒,
等待着应许之海。
……
光在深渊之心跳动。”
其中“灵辉沉入髓骨”一句尤值得推敲。“灵辉”是什么?“新芽”又所指为何?是否是从苍骸内部萌生之物?
(四)初步结论与反思
限于当前研究,笔者对此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然而,这段神话揭示了一种可能:渊木内部或许存在一个从未显露的宏大意识;若此猜想成立,司幽或为唯一能与之沟通者。同时,灵辉或已与新芽相融,又或是灵辉促使苍骸孕育出新芽。再结合“祖庭”这一称谓来看,灵辉与司人之间,或许还存在更深层的联系。
目前关于司幽的研究仍极为有限。所见文献残缺过甚,笔者上述所言多属推论。目前稍成体系的仅有对永安殿执掌者称谓的考证。“司幽”一词确凿存在,其首领多次以“大司幽”之名见于记载。然其沟通对象“幽煌上尊”之本质,仍是荧祠时代最核心的谜题之一。
附:渊诛
关于“渊诛”,笔者至今仍未洞悉其本质。仅知此词与司幽密切相关,或许是一种极刑的名称,并略知其部分效果。《永安殿实录》某一卷记载,承烈三十一岁,大司幽因渎职于终祀阁中被定罪,后处以此刑——渊诛。
现存所有文献均未记载“渊诛”的具体内容。我们仅知,这位大司幽受刑之后,其名讳便从记载中彻底消失,成为历史上唯一未留姓名的大司幽。“渊诛”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如字面所示,意为“渊木施加的诛罚”,或是“渊海执行的诛灭”?若该推测属实,便引出一个根本性问题:溟华王廷的最高权柄,是否并非来自世俗王权,而是源自渊木?然而目前证据尚不充分,只能暂记于此,留待后续探考。
综上所述,司幽作为沟通祖木的信仰中枢,其存在本身,便为整个祭祀体系赋予了神圣的源头。
“司烛”之名,因“烛日”之故广为人知。然而此称呼起源于烛日升起之前,其“烛”一字更可能指“烛木”,而非如今的烛日。早期残卷所载“藤川府”、“炎祀府”、“巨余府”等名,据《渊海古卷》及其他残篇考辨,全称实为“藤川烛府”、“炎祀烛府”、“巨余烛府”。此类命名方式,牵涉溟华王朝特殊之疆域制度,笔者仅能于此简述其要,具体考据容另文详述。
荧祠时代乃“灰潮”笼罩世界之时期。尽管民间与古卷细节有异,然整体上均将其描述为终岁不散、覆盖尘世的灰色大雾,存续时间不可考,直至烛日升起,灰潮方消退。
灰潮弥漫之处,生命难以存续。其本质尚无定论,然诸多史料均指向这一现实。那么,荧祠时代的“司人”如何在此环境中生存壮大?
答案仍须回溯至司人祖庭——“渊木·溟华”所在之渊海。渊木扎根后,在此区域内,灰潮或被驱散或被净化?文献未明确记载,只道渊海此后成为司人繁衍之地。或许正因如此,司幽地位极其尊贵。大量证据表明,渊木·溟华堪称司人的救世主,独为司人开辟出生存之境。
然而随着司人人口增长,渊海渐显拥挤,必须向外开拓。外拓则须直面灰潮。溟华王朝的应对之策,正是“烛木”。据文献所述,烛木为渊木子嗣成长扎根后的称谓(这种说法有可能是出于政治考量,然其逻辑可自洽,但笔者不敢妄断为真)。司人将烛木植于渊海延伸出的水脉之侧,借水脉与渊木相连。
因此,溟华王朝疆域并非片状,而是线状延伸。唯有水脉节点的烛府及水脉本身,属于王朝实际统治范围。此范围之外,即使靠近渊海,若无烛府矗立,仍为灰潮覆盖之地,统治无从谈起。
司烛作为一处烛府的最高主事者,文献多称其为“司烛”,偶有“大司烛”之称(或许是用于地位特殊的烛府)。顾名思义,其职责为主祭烛木。据载,烛木不仅能撑起无灰潮的洁净地域,还可调节一方气候,此点与渊木的记载同源。另从多处文献可知,“司烛”一词并非单指主事者本人。整个烛府的从属人员,皆被纳入“司烛”这一统称。此举关联溟华王朝一项与烛木、渊木紧密配合的体系——印篆体系。
一为“印”。以烛木为例,其核心是“烛府大印”。该印经永安殿与终祀阁共同鉴证后,由烛木本身形成。持此大印者行祭祀之礼,便可调用烛木、调节府内气候。据零星记载,此类细致操作由司烛亲自主持,推测应该是具有一整套规范仪轨。可简释为:烛木提供力量,司烛凭印获使用权。此即所谓“印”。
二为“篆”。篆由印所发,持印者可予人授篆。获篆者亦可在篆文权限内调动烛木。整个司烛府即依此构成:大印下发小印,诸印皆可发出篆文,而篆不可复发。持大印者尚有授命之权,受篆者则类于今日之“属员”。
烛木形态究竟如何,今人已不可见。谨援引《藤川府府志》所载一例(其描述或带文学色彩,然基本形态具有一定可信度):
“巨藤自乌江江心挺立,通天彻地。其枝蔓虬结蔓延,沿三重阶岸攀生,高下之差达数十寻。根系盘踞江岸,深入岩层,与石相融,筑为屋舍殿宇;其末梢探入灰潮,荧辉闪烁,如星不灭,抵御混沌侵蚀,使烛府得存于潮中。
枝干横跨天堑,化为东西双道:东翼承舟溯流而上,西臂托舸顺水而行。每有舟行阶岸险处,则有藤蔓如巨掌出江,托船飞渡,凌空越阶数百尺,送入彼端水流。如此藤梯日夜运转,连通渊海与乌江,实为烛府命脉所系。
两岸阶台、江阁连绵,人烟稠密,百万生民居停贸易其间,遂成一座繁华鼎盛、横跨江天之大港烛府。”
“赤溟莲生于大泽中央,擎天立地。其叶巨硕如盏,层叠擎举,若碧玉城台横跨水泽;茎干虬结,深植泽底幽壤,与水下岩层共生,延展无穷莲叶,叶上各承城区,倚茎干通道与驼蜂相连。叶垂灰潮,脉泛流辉,呼吸明灭,以御外混沌之气。
茎内天然涵洞,莹润如经络,廊道流转不息,贯通上下,输运人物,联结大泽诸区,乃赤溟府生存所系。
万千莲叶朝拱主台,茎内外人烟稠密,楼阁辐辏,众生栖居、交易、航行其间,遂成泽国雄镇。叶间水道密布,随风开合,举府皆港,无地不可泊航,赤溟莲府由是得名。”
关于司烛之探讨,暂止于此。实言相告,全文推演之中颇多内容,甚至令笔者犹豫是否应该公开。若出自他人之手,恐将斥为臆想。通篇所及“可能”、“或许”之辞,权作一家之言,恳请方家明辨。
在探讨了守护疆土的司烛之后,我们将转向另一支在灰潮中征战的祭祀群体——司虺。
“司虺”一词,在今日已成为许多道坊最高军事长官的称谓。在《渊海古卷》文献中,有关司虺的记载较为清晰。虽其具体运作方式尚未完全明确,然通过梳理该祭祀群体的若干特点,仍可得出若干逻辑上较有力的推论。
司虺是直至荧祠时代才出现的特有祭祀群体。据“师虺司”一份疑似教材的残卷所载(该机构为雾疆院属下专责培养司虺的教习机构——关于雾疆院及渊京王廷的权力架构,需另文专论):
“司虺缘起于司人前往渊海的流浪时期,是一项为在灰潮中生存、增强个体力量而设立的祭祀,对个人天赋有极高要求。”
司虺源于流浪时期此一记载,在一定程度上亦佐证了前文“司幽”部分所涉神话之可信性。
综合现有文献与多家族谱记载,可大致勾勒出该群体的基本特征:司虺是专司于灰潮中作战的祭祀群体。
师虺司文献进一步阐释:溟华王朝于渊海建立后,因疆域形态特殊(呈线状分布),本土作战面临极大危险与损失。一旦某一要地遭袭,整条水系皆可能失效;同时敌人也未必一定会从前线烛府发起攻击,甚至可能绕过烛府,直接截断水脉。
在此情势下,溟华王朝对这一诞生于流浪时期的技术进行了多次改良。据载,该技术早期极具危险性,甚至达到了“所有长期使用者皆无法寿终”的程度,似乎每一次使用皆伴随巨大风险。直至荧狩初岁,司虺技术才趋于相对完善。
司虺的标志是一件称为“祭虺面”的器物。将其佩戴于脸上,便可吸收司人原本无法吸收的“祭香”。这种面具需经渊水浸润,然其具体制作工艺迄今仍未知晓。
文献记载,司虺驾驭一种被称为“封泽虫舟”的巨型移动堡垒,并有明确员额:一舟载千人。他们远离烛府与水脉,深入灰潮,与敌人交战,从而将战火阻绝于本土之外。
多部“虫舟志”显示出一项惊人数据:一艘虫舟单次补给后,执行任务的最短时间竟可长达一岁。意即整整一岁之中,他们持续在灰潮内部行动,且不进行任何给养补充。
关于司虺,我们仍掌握大量未整理资料,容后续专文讨论。而且须在此指出:司虺所依仗之“祭虺面”、“祭香”等关键器物及其力量本源,本文所述仍极为浅薄,同样须另文专论。
若只依靠现有材料来看,司虺的社会地位极高。这一点,与早期溟华王朝军功特权得主皆为司虺的考证结果完全吻合。他们是王朝存续的根基,中坚军事力量,正是他们保障了整个王朝的稳定与发展。
若说司幽、司烛、司虺各司其职,那么司荧则是将祭祀之能渗透至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万象之轮。
司荧可谓我们目前最为熟悉的祭祀群体。其影响范围极广,几乎遍及社会各个层面,至今还不断有新的遗存文献出现。这一切无不揭示该群体昔日的昌盛。在此,笔者欲再次明确阐述以下观点:荧祠时代的溟华王朝,实为一个以祭祀为核心、驱动整个社会运转的庞大体系。
司荧所祭为何?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因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长期遭到忽视。但若真正认同溟华王朝的内在理路,便不难发现大量文献均指向同一结论:其所祀者,正是荧祠,古卷中也称“荧木”。
此结论之意义,远超为“司荧”正名。它如同一个关键之处,印证了荧祠时代文明底层的核心结构:即“木”之意象,乃一切权能与祭祀的终极源头。纵观目前已发掘之史料,几乎一切祭祀行为,无不与“木”紧密关联:
王朝沟通之祖庭为“渊木”,疆土所依之节点为“烛木”,司荧驱动万象所祀者为“荧木”。乃至司虺所依凭之“祭虺面”,其力量最终亦可溯源至渊木根须之延伸——渊水。
由此可见,“木”绝非普通的自然物象,很可能是整个溟华王朝祭祀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石,是贯通万有的神圣本源。其终极涵义虽至今未明,然其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
此一核心地位,于“荧祠”自身之历史中亦可窥见一斑。据《渊海古卷》所载,荧祠诞生于永安岁间。然其具体时间仍乏佐证,此一未解之谜本身,恰似“木”之终极涵义,仍笼罩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亟待后续详考。
虽其起源晦暗不明,然荧祠之于司人文明,无疑已臻近神话之地位,更以其名标志了整个时代。凡论及荧祠,必言其三项特征:其一为高大的移动巨木之形,其二为难以想象之权能,其三则为主其事之大祠正。然此三项,传说纷纭,真伪杂糅,且“荧祠”、“大祠正”、“荧君”诸称谓之关系亦错综复杂,非本文所能厘清。因此,本篇考据不参与上述神话争议,而是专注于一个由此现象衍生、且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群体——“司荧”。
所谓“司荧”者,即祭祀荧祠之人,亦或是祭祀荧君之人。据现存诸多家族谱牒所载,先祖曾为“司荧”者,其数量极为庞大,几乎给人以“人皆可祀”之感。此一现象使我们面对一个核心问题:倘若“人人皆可祭祀”并非虚言,那么荧祠为司人社会所带来的,究竟为何物?
以下即是那虽历经历史断裂,其名号仍传承至今的九脉荧祠,它们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开谜题的线索:
往生祠——拾骨诵书之人,执掌先智与遗训
戏命祠——牵丝引命之徒,勾筹万象之轨度
蜃刑祠——噬梦织魇之司,驭心怖而铸虚狱
诛狩祠——饲蠹通幽之众,掌百虫辟径于迷灰
鸣灵祠——叩木唤寂之师,赋形骸以伪命
纶音祠——聆空窃语之耳,绎无声之讯于涟漪
血嵬祠——酿魄汲髓之官,化腐壤为醴与器
丰穰祠——娠土孕种之母,司五谷之呼吸
岩心祠——抚脉凿暗之匠,听山语而塑城廓
在与多位专研各脉荧祠的同道深入研讨后,笔者得出一个尚待验证的猜想:若暂且剥离其神秘外衣,以当下视角重新审视九脉荧祠之权能,或可得到如下解读(然此解读必损其神圣性之本真,读者须慎察之):
往生祠——教育与知识
戏命祠——统筹与规划
蜃刑祠——幻象与惩戒
诛狩祠——虫驭与交通
鸣灵祠——活化与制造
纶音祠——通信与情报
血嵬祠——酿造与转化
丰穰祠——农业与丰产
岩心祠——建造与地质
若由此视角观之,荧祠所提供的权能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基础运行的各个层面。这等情况下,每一位司荧皆可从中择定方向,司荧体系便达到了“人皆可祀”之境。不过笔者目前尚未明确这一体系为何祭祀条件如此之低、规模如此庞大。
而这一现象有力印证了本研究之核心论点:荧祠时代的司人社会,实则是一个以祭祀行为推动全社会运转的庞大体系。人人皆可经由祭祀荧祠,获得相应“权能”,成为社会运作之一部分。此非由神官统治之社会,而是一个全民皆可参与祭祀的文明奇观。
当然,此一“现代解读”仅为一家之言,旨在提供一种理解古制的思路。其中每一脉荧祠的深层含义,无疑仍需日后之专文进行更为精深的考据。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司幽、司烛、司虺、司荧四者,绝非孤立之祭祀群体。其共同结合为一个层次分明、覆盖全域的文明运作基理:司幽沟通祖木,是为信仰与权力之中枢;司烛守护疆土,是为生存空间之基石;司虺对外征伐,是为文明存续之坚盾;司荧驱动生产,是为社会运转之万象轮。此四大支柱,紧密耦合,或可被视为共同支撑起了荧祠时代“人人皆祀”之独特社会形态。
但本研究仅是对此一宏大体系之初窥,所做工作不过叩开冰山一角。诸多关键细节,如印篆体系之具体运作、师虺司之培养之谜、九脉荧祠权能之全貌,仍深锁于迷雾之中,亟待后续之专文深掘。
《渊海古卷·制香台鼎新二十一岁岁度汇总》
《藤川府志》(残卷)
《赤溟府志》(残卷)
《师虺司教习草案》(残卷)
《司人源流考》(稿字·祠章录·司人考·一)
版权声明
© 稗海轩
欢迎标注出处转载,禁止商业使用。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