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来到了北京,然而这个北京与想象中的北京相距甚远吧?没有什么灿烂的光辉,没有什么超越远矣的地方,是的他只是一个城市,哪怕最高院最高法检察院和公安部都在这,但改变不了什么。是的如是而已
不同于重庆自诩或者被称为“新一线”城市,北京就是一线城市。不同于重庆的文化符号是“热情”北京在我看来他的意像“老”
北京之老,不光是底蕴,而是现实。仅就老年人的出行率而看,至少朝阳区113和402路大部分乘客都是老人,乃至于你甚至能够在商圈三里屯附近找到很典型的职工系建筑。他们反应了时代的底色,留下了时代的疮疤。空气中含韵了东北的寒霜,大下岗的心酸,而在北京西站外你仍然能看见在10月寒风下“风餐露宿”至少是席地而眠的,他们蜷缩于建筑的交错的梯台下,而且还颇有人味的拉了一条警戒线,在他的斜对角瑞尔威连锁大饭店赫然其上而在地下场馆中尚未进站,你仍然能看见有些人或者他们的睡袋,靠着墙仿佛蜷缩在城市的阴影里。也许,或者事实是为了节省住宿费?甚至你进入地铁站还有查身份证,嗯至少我在其他城市未曾见过,倒也能理解。毕竟“煌煌京城”
北京之老,更体现在对于周围的虹吸效应同两广地区多为川渝,西南务工者一样,北京,河南河北的务工者居多,仅就某馆而言半大小伙子占了百分之80,其中又有约莫3成为其,而本地人却没几个。然而单位以外,路边志愿者乃至公交车上的乘务管理员却多为老年人,同时超市等地方亦是如此。而又就档案馆的生活而言,你吃喝拉撒都搁场馆中,然然而,他却不愿意多腾两间房。而养了这么多人,却连对接都搞不清楚。而青年人之间交流,是鲜少的也许是初来乍到?也许是身份代际?也许是学历歧视?但无疑节奏的悠闲的,至于更为广泛暂且未去天通苑问问,可想而知是“快”,行人多是行色匆匆,应景的是北京的麦当劳早餐特供默认的是咖啡,而它早餐的分量,只能说很早餐。许是方便吃吧?而与公交车相伴的多是堵车和自行车的铃声,又或者是私家车今天限号的焦躁的踱步声,新老交相的建筑映画出时代的变迁,与南下的寒风相随的是血液的暮气
北京之老,在于政治意义之下的“不思进取”。将诸多院士的定居北京,企业在北京申报,产生了许多“独角兽”,至少在公交车上是随处即见的,似乎成了可以标榜的事务,虽然确实可以,单偌一城市确实算得上耀眼。至少依托于历史的积累的学科研究背景与“苏杭”“深圳”这些诸多成就当是理所当然否?或许是苛责了些,但依托于全国顶尖的学科院校的北京我觉得他尚且可以更为优秀些。
而在进京的旅途中我遇到了两位律师,从他们的攀谈中窥见,他们或曾意气风发,面斥科长,但今日,却又有在攀谈中受挫,律师,多是两头受气的,也许他们的此次进京正是为了正义“二字吧?”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