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我前往 日本 非常痛快地玩了八天,度过了一次轻松愉快、收获满满的旅程。如今提笔写下这篇游记时假期已然结束,重返日常的我在回头翻看照片、查找资料时依旧不免因过快的时空转换而深感恍惚,总觉得有种还没回国的错觉,可见这次旅行的确是 后劲儿很足 。
看过我此前游记的读者们或许还记得,作为日专生,我曾有过两年的东京留学经历。可惜的是,留学时我还不是一个 “动物园爱好者” ,连著名的 上野动物园 也只非常走马观花地浅看过一次。因此时隔五年再度赴日,我决定回到最熟悉的 首都圈 ,好好逛逛那些曾被我错过的 动物园 ,看看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和我国在动物园理念和物种阵容上的异同之处。
这次旅程中,我们分别前往了 东京 和 横滨 ,游览了 横滨动物园ZOORASIA、多摩动物公园 和 上野动物园 这三座颇负盛名的园区。闲话少叙,就让我们先来到宝可梦系列中枯叶市的原型、神奈川县县厅所在地 横滨市 ,看看这座碧波荡漾的海港城市中孕育的、以荟萃日本物种精华而闻名的 ZOORASIA 究竟表现如何吧。
横滨动物园ZOORASIA(よこはま動物園 ズーラシア) 位于横浜市旭区上白根町1175-1,离市中心比较远,全园建设面积约 53公顷 ,差不多是北动的三分之二,在日本算是个大园。园内展示有动物 约100种、570余只 (2024年3月数据),只看数量它可能是我们去过的园区中 展示物种数最少的 ,但如果将园区面积和物种数量结合起来看,那这类的每个物种分到的展区面积就可以说相当裕余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园保育的近百个物种不乏 霍加狓 、 亚洲狮、薮犬、冠眼斑雉 等在国内动物园乃至亚洲范围内都相当少见的 “大咖”物种 ,展示阵容当真称得上是“浓缩精华”,足够让大多数动物园爱好者和物种控大饱眼福。
作为横滨的 第三座市立动物园 ,横滨动物园ZOORASIA(后略称ZOORASIA)于1999年4月正式开园,算是日本较早引入 “生息環境展示” 这一理念的动物园之一。园名中类似副标题的 “ZOORASIA(ズーラシア)” 是英语 “ZOO” 和 “EURASIA” 的合成词,这一爱称是由横滨市民在1996年公开投票选出的,算是大家对动物园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和祝愿。
目前,ZOORASIA和它的两位老大哥 野毛山動物園 (1951年开园)、 金沢動物園 (1982年开园)共同构成了“横浜の3動物園の取組み”,均由同一公益组织 “公益財団法人横浜市緑の協会” 进行运营管理。这个“三园区组合”在区域定位、场馆大小和物种展示上可谓是各有特色、相得益彰。可惜这次我在横滨的时间很短,最终只能选择最新、最大、物种最棒的ZOORASIA,连步行都能抵达的野毛山動物園都没能成行。只能说等下次有机会再去横滨,再来把其他两园进行补完吧。
简单说完园区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起来 看看地图 ,了解一下ZOORASIA别具一格的主题展区规划。
如图可见,ZOORASIA的 参观动线 十分 明确、清晰 ,就是一条从南北向延伸的的 狭长环状主干道 ,园内的各类指引非常到位,只要按照指示牌前进,你应该能轻易找到每一个动物栖地,不太可能错过什么展示内容。图上用 红色虚线 标出的路径是园区设计的 快速通道 ,供游客在不同主题展区间快速穿梭,实际体验下来可谓是非常高效,对我重看大咖物种助力良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ZOORASIA的 北门在非节假日期间是不开的 ,游客可以乘园内观光车回到正门离园。
说回展区规划上来,ZOORASIA以 “生灵的共生·与自然调和” 为主要理念,按照 地理位置和气候带 的不同划分了8个主题展区(另有一个儿童体验区)。从亚洲的热带树林到高纬地区的寒林山谷,游客们不出园区便能体验周游世界各地、观察各种珍稀动植物的乐趣。这种规划逻辑也非常有利于让游客建立起动物与 “原生地” 概念的强烈联系,进而引导游客对不同环境下的生物演化产生好奇心,在离园后继续进行求知探索。
最后,再聊聊园区在 网络宣传 等软件配套方面的表现吧。ZOORASIA的 官网平台搭建得非常优秀 ,除了开闭园时间、交通方式、导览图等最基本的信息外,园区官网还提供了 历史沿革、近期活动安排 和 饲养员日记 等及时更新的高价值信息供游客参考。其中最有特色的是 “动物介绍” 板块,工作人员在这里展示了所有物种的 “大头证件照” ,真的是超级可爱,令人印象深刻。
国际化适配 方面,ZOORASIA没有像万态野生动物世界那样有专门针对外国用户的线上小程序或网上预定渠道。除了园区会发放中英韩三文导览图,大部分的物种牌上也有简短的汉语介绍外, 园区内、官网上和活动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只有日语 。
说句题外话,虽然我个人是日语专业出身,但我真觉得在如今的AI时代, 文字信息的壁垒可以说不复存在了 。今次游园中展牌、官网信息等文字内容,我都直接使用了ai翻译,真的是比我这个学了四年日语、考过各种证书的学生翻得 更快、更好 (深深觉得外语专业已经结束力)。在如今的世界,可以说 只要你真的感兴趣,想了解,办法总比困难多。
废话到此为止,因为这次的展示物种堪称“精华荟萃”,所以我们再次使用了 “流水账式” 的行文逻辑,尽可能把我看到的物种和展区都和大家分享一下。因此这次的篇幅会有些长,还请大家多担待吧。
从正门入园,ZOORASIA的第一个展牌介绍的倒不是什么动物,而是国内不少科普文章介绍过的 “动物园四大职能” :即“迁地保护(守り続ける)”“科学研究(理解し学ぶ)”“公众教育(知り伝える)”和“休闲娱乐(出会い感じる)”。
我印象里在国内也有几家动物园有放类似的展牌,但是敢直接开篇破题地放在大门口的貌似还真没有。ZOORASIA这种做法在科普之余,多少也彰显了对 自身履行这“四大职能”能力的自信 ,毕竟这么高调的展牌都放门口了,走进去发现里面是铁笼水泥监狱的话,未免也太地狱笑话了。
伴随着高大树木的荫蔽,我们正式踏入了ZOORASIA打头阵的看板展区—— 亚洲热带森林(アジアの熱帯林) 。园区在这里用茂密的植被还原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森林生态,展示了雨林这一生物多样性宝库中生活的珍稀动物。沿路前行,我们很快就能发现绿意掩映中醒目的高大身影,这就是ZOORASIA的“迎宾物种”—— 印度象 。
作为亚洲象的四个(一说三个)亚种之一,印度象多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及季风林中,就算是雌性也能长出比较短的象牙。目前ZOORASIA饲养有印度象两头,分别是象牙比较发达壮观的雄性 Rajkumar(ラスクマル) 和有点贪吃任性的雌性 Shury(シュリー) 。
这次开园和闭园我们两次经过栖地,都只见到了 Shury 。当天是工作日,游客并不多,闭园前我们再次回到象舍时,四下 除了我们已空无一人 ,Shury也正缓缓走向后场,只留下一个遥远的背影。
但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离开前的那一瞬间,她突然回过头发现了我们。 就好像生怕我们因为没看到她感到失望一样,她又一路小跑回展示场 ,特意在我们面前晃了一圈、又玩了一会儿才再次扭头离开。虽然多少有些情感投射在,但当这么一个 智慧、温柔、可爱 的大家伙带着善意奔来时,我真的是难免当场被深深打动,久久徘徊,不忍离去。
说回场馆,ZOORASIA的印度象栖地有 大小两个外场 , 面积都不大 ,水池、土堆等丰荣设施都未见配备,整体观感真的 难言优秀 。不过,这也不代表ZOORASIA在两只象身上完全没花心思,园区在观察面放置了 非常多的科普展牌 ,介绍了大量有关印度象的知识——诸如野外象群的构成、小象的哺乳、象群的迁徙和高压电击、毒药等带来的潜在威胁等。
园方还通过展板 数据翔实、图表清晰 地介绍了园区 自动喂食器 和 内场锯末垫材 的引入对亚洲象侧卧时间、刻板行为等指标的影响,也宣传了针对小学生开展的“象大使”公益活动。园区官网最新的饲养员日志中,饲养员还从游客提出的 “印度象的太阳穴颜色为什么有变化?” 这一问题讲起,科普了每年7月-次年2月的雄象进入狂暴期, 颞腺分泌 会使得皮肤颜色趋向橙色的知识。
离开印度象栖地,道路的坡度也开始不断上升。前方不远处的鸟类笼舍里分别展示了 灰孔雀雉 和 长冠八哥 。这两种鸟类我们此前都在新加坡看到过,ZOORASIA的这两个展区水平中上,但比照新加坡还是逊色不少,就不过多介绍啦。
接下来沿线中转角处一个不那么起眼的鸟类笼舍中,生活着我们这次遇到的第一个大咖物种—— 冠眼斑雉 。它是鸡形目雉科眼斑雉属的动物,分布于越南、老挝及马来西亚中部海拔较高的山地和森林中,因为野外数量非常稀少而被IUCN列为 极危(CR)物种 ,目前ZOORASIA所展示的 指名亚种 甚至曾超过50年没有野外目击记录,直到9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
冠眼斑雉 雄鸟 会在 2-7月 的繁殖期长出显眼的 直立羽冠 ,尾部则会生出 鸟类中最长的尾羽(可达170厘米 ),这时候的它们非常威武好看,会以鸣叫、舞动和炫耀尾羽的方式吸引雌鸟进行交配。可惜到了十月,繁殖期结束后,雄鸟重新换上了较短的尾羽,漂亮的头冠也消失不见了,观赏效果自然略欠三分。
值得一提的是,横滨动物园在冠眼斑雉这一濒危物种的 保护和繁育 上成果不凡,几乎连年有幼崽诞生,今年的7月5日、7月28日更是接连诞生了两只雏鸟,可见目前种群情况还比较健康。今次见到的是和谐的一家三口,其雏鸟似乎就是7月5日出生的个体,因为冠眼斑雉在出生后 4个月 左右才会出现明显的性别特征,园方还特别设立了图文并茂的 雏鸟成长记录 ,鼓励游客猜测雏鸟的性别,一同见证动物的成长。
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中只有原产地 越南 和 日本 的少数动物园有饲养冠眼斑雉,大家如果来ZOORASIA的话千万记得不要错过它们哦。
看完这几种鸟类,接下来的展区属于 婆罗洲猩猩 和 戴帽长臂猿 ,二者这次并没混养在一起,但这个物种搭配不免又让我再度回想起了新加坡动物园的混养展区。猩猩外场的观感其实比较普通,一直没看到 婆罗洲猩猩 出来活动。 戴帽长臂猿 倒是比较活跃,它们的展区虽然攀爬设施不少,但满目的铁丝笼网和木头爬架实在是人工感过于强烈,比起新加坡甚至国内的红山、上动优秀的长臂猿栖地都有差距。
接下来,经过一片较为开阔的地带,我们能看到两个多视角的大型展区。 右手边 展示的是马来西亚的国宝—— 马来貘 ,ZOORASIA目前饲养有雌雄两头马来貘个体,今次我们看到的是雄性 Altair(アルタイル) 。它在ZOORASIA享受的待遇不输吉隆坡,清澈的水池、茂密的植被、阴凉的荫蔽和松软的土地都有配备,也为游客们提供了室内玻璃窗和室外开放式视角观赏动物,如果面积稍微能再大一点就更完美了。
左手边 的栖地更加面积辽阔,整体结构也十分复杂:郁郁葱葱的 树木 、琳琅满目的 地表植被 、阶梯状分布的 地形 、复杂的 躲避 和 山洞 ,加上底部流水汇聚的 浅池 ,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然图景。园方为这个展区设计了三个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游客可以自由地目光搜寻密林中的斑斓身影,整体观感比起立足热带的新加坡动物园也不遑多让。
如此巨大的栖地只用来展示一个物种——现生虎亚种中体形最小的 苏门答腊虎 ,它们因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而得名,是 现存唯一的仅分布在岛屿上的虎 。目前其野外种群仅存不足400只,人工养殖个体仅有不足300只,因而被IUCN列为 极危(CR) ,在我国目前并没有动物园饲养展示这一虎亚种。
目前ZOORASIA共生活着一雄二雌,合计 三只苏门答腊虎个体 ,分别以轮换的形式展示,不出场的个体会在不对外的室外场地活动。今次和我们相遇的是一只名为 デル (Delu)的雌性苏门答腊虎,她2006年出生于英国的 切斯顿冒险世界 ,之后转移到荷兰的 伯格斯动物园 生活,2011年才来到ZOORASIA。
官网上的饲养员日志中,详细地介绍了分辨园内苏门虎个体的方法, デル 最显著的特征是她鼻子上长有明显的黑色斑块。苏虎的野外寿命一般在15岁左右,作为园区饲养时间最长的苏门虎个体,デル今年已经18岁, 算是进入了暮年 ,她现存的两个幼崽ミンピ和ダマイ分别生活在上野和八木山两座动物园。
虽然年老,但 デル 是三只个体中最喜欢去展示场的,相比其他两只不是很爱出场的个体, デル 甚至在不“当班”的早上也会跃跃欲试地想去展示场活动,被饲养员拒绝后还会非常生气。可惜这次我游园时 デル 并不算活跃,年事已高的她总是趴在树荫深处静静地凝望着游客,偶尔才身来活动活动。这不是我们此次旅行中最后一次看见苏门虎,之后在上野动物园游记中我们再详细地介绍吧。
在苏门答腊虎和马来貘的室内展区,园方同样设置了不少科普展板,解答了游客可能会产生的 “什么是亚种?”“为什么有些动物只能单独展示?”“什么是生态环境展示?”“为什么有些展区看不见动物?” 等热门问题,也详细介绍了印度尼西亚森林的减少、当地人的生活、苏门虎的保护行动以及“作为游客我们能为动物做什么”等信息。
告别了威猛的苏门虎,下一个栖地的主人也是一种我非常想看的猫科动物—— 云豹 。园方在这里以巨大的铁笼罩起一片土壤松软、植被茂密的 林间空地 ,用自然树木和爬架搭建起较为复杂的攀爬结构,并为它们准备了藏身处和遮荫躲雨的小屋。
提到云豹,国内的动物爱好者想必不陌生,它主要分布于我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区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因体表覆盖有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而得名,是一种 高度树栖 的动物, 通常在晨昏和夜晚活动 。
目前,云豹在我国的处境已 极度危急 ,野外仅有西藏、云南毗邻国境的四个县有零星观察记录,是我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圈养种群方面,自从今年1月 重庆动物园 的云豹个体“干干”去世之后,目前大陆地区所有动物园都不再保有这一物种,想要见到它们就只能去台北或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动物园了,真是挺令人唏嘘的。
ZOORASIA目前有三头云豹个体,分别是2015年从新加坡动物园引入的雄性 Spider(スパイダー) 和雌性 Boo(ブー) 以及2022年从美国Tanganyika Wildlife Park来园的雌性 Stacy(ステイシー)。 我对着官网的个体识别图片看了半天,结合头部和身上的花纹状态,猜测这次看到的个体大概率是 Boo 。
抵达云豹展区时是上午10点半,Boo虽然还醒着,但明显已经没有什么活动欲望了,一直趴在最远处的平台休息。 距离、阴影、动物的保护色 加之 铁丝笼网的视觉阻隔 让我无论是拍摄还是观察她都比较 困难 。但好在最后经过身边朋友十八般兵器尽出的后期处理,救出了几张勉强能看的照片,比上次在 夜间野生动物园 只看到一团模糊的黑影还是强太多了,说实话这两次云豹的观察经历都不太圆满,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其他动物园多看多拍吧。 随着路在前方转个弯儿,又是几个以原木或水泥爬架为主体的 灵长目展区 ,它们的纵向空间都还可以,环绕的铁网也能给动物提供额外的攀爬空间,但依旧算不得优秀。
和表现平平的展区比起来,ZOORASIA在这里饲养的展示物种就非常有特色了。这里生活着 红腿白臀叶猴、黑叶猴 和 狮尾猕猴 三种动物,不仅个体标识比较清晰,红腿白臀叶猴、黑叶猴都 有幼崽展示, 终于让我把上次在新加坡没怎么看到的白臀叶猴拍了个爽。
顺带一提,在在这个灵长展区我看到了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用自己便当里的葡萄 投喂狮尾猕猴 ,这也是此次日本动物园之旅中我唯一看到的投喂行为。
在 亚洲热带森林 主题展区的尽头迎接我们的是一片巨大的林间开阔地。本展区的最后一位大咖物种—— 亚洲狮 (EN)就住在这里,今年春节我们曾在 夜间野生动物园 远远见过它们...的后脑勺,这次能在白天看见它们真的是很幸运。 与知名度更高的非洲近亲们相比,亚洲狮 体型略小,鬃毛较短 , 尾巴末端的簇毛也更长, 其 下腹部的皮肤常常会有明显的褶皱状松弛 ,这都是区分两者差别的的重要方式。
历史上,亚洲狮的分布范围从 中东一直延伸到印度 ,大英博物馆的著名文物——“猎狮图”浮雕,描绘的就是古代亚述帝国君主亚述巴尼拔猎杀亚洲狮的盛大场面。由于殖民者的狩猎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目前亚洲狮仅存一个分布在印度吉尔森林保护区的种群,现存数量约有670头,但因基因多样性不足极易受疾病影响而导致灭绝。
ZOORASIA目前保有的印度狮分别是 雄性Badri(バドウリ) 和 雌性Bala(バーラ) ,它们都来自 新加坡动物园 ,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妹。稍有不同的是,Badri在2017年就来到了横滨,而Bala则是去年3月横滨繁育中心以一对 鹭鹤 (还记得吗,我们曾在 新加坡飞禽公园 看过它们)作为交换,与另一只年轻的 雄性亚洲狮ヴェラ 一同引入的。可惜的是,刚刚展示1年多的ヴェラ于2025年8月突发 肾衰竭 ,经反复治疗无效后,园方出于动物福利考虑,不得已于8月26日对其实施了 安乐死措施 。 我们这次非常幸运,赶上了这对兄妹在一天内交替展示,两只全都看到了。Bala的状态看着还好,但雄狮Badri可能是 来园太久 、过于熟悉活动场的原因,在我们观察的十几分钟里一直在展区边缘疯狂转圈,以至于在地上走出了一个 非常清晰的痕迹 ,刻板行为已经比较严重了。
走过一段长长的 隧道 ,我们来到了ZOORASIA的第二个主题展区—— 亚寒带森林(亜寒帯の森) 。园区在这里用连绵的针叶林模拟了 高原山地 与 北极夏季 的自然环境,展示的也多是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的原生物种。
这里的 第一个物种 是我们的中国老乡——来自陕西的 秦岭羚牛 ,它们在国内虽然比较容易见到,但在海外可并不常见。目前全日本只有ZOORASIA、和歌山县冒险世界和多摩动物公园展示有秦岭羚牛。ZOORASIA目前保有五头羚牛,三雄两雌,同样是轮换展示。不巧的是今次我们 一头都没有看到 ,只能欣赏这个观感还不错的寒林山地展区。
下一个展区是在日本同样非常有人气的 中华小熊猫 。这里分为室内外两个展示场,内场是一个玻璃打造的保温房,布置有一些新鲜竹枝,也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躲避, 面积很小 。虽然动物福利堪忧,但能看到右手边有个 始终敞开的门 ,当室内的小熊猫视觉压力大、想要活动时可以随时前往一个有不少坑洞的外场, 游客是看不到 的。
小熊猫外场的设计就美观多了,有四五棵树供动物自由攀爬,园方也会引导游客在树上寻找小熊猫,整体观感可谓 优秀 。顺带一提,我在日本不少展区都看到了这种 透明材料制作的动物小屋 ,游客可以很方便地观赏动物的睡姿,我个人也没有发现什么动物表现出不适的行为。目前园内共有一雄三雌四只小熊猫,其中一只雌性因为高龄停止展出,剩余的刚好是一家三口。我们这次看到的是 雄性MAMETARO (内场)和他的女儿 HINAGIKU (外场)。
亚寒带森林前半段的鸟类展区主要分 雉鸡展区 和 步入式鸟园 两部分。和不少国内动物园类似,ZOORASIA的雉鸡栖地同样是一连排方方正正的铁丝笼网,虽然不同品种雉鸡的展区间 保留了一定间隔 ,但除了细节上好一些外,整体水平其实和国内常见的的雉鸡苑相差不大。
雉鸡展区生活着国内常见的 白腹锦鸡、白鹇 ,以及分布于高海拔地区的 棕尾虹雉 和 红腹角雉 ,均为 雌雄一对 ,游客们也能借此非常直观地观察雉鸡的 性别二态性 。
这个展区最罕见的物种是 越南鹇(Lophura hatinhensis) ,它是越南的 特有物种 ,分布于越南中部潮湿的次生常绿森林及其覆盖的低地地区,和“亚寒带森林”的展区主题可以说是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出现在这里大概是因为场馆调度问题。
越南鹇 和 爱氏鹇(Lophura edwardsi) 体态极为相似,因其尾羽的颜色为 白色 而非爱氏鹇的 蓝色 ,最初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物种。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越南鹇的 白色尾羽特征并不稳定 :不仅枚数不定、生长时间与颜色的分布也不固定或不对称,或长出白色的三级飞羽,且一些被认为属爱氏鹇的个体也在日后长出了白色尾羽。因此研究人员结合历史纪录,认为越南鹇很可能是因 爱氏鹇近亲繁殖所导致的个体变异 ,目前认为 越南鹇就是爱氏鹇(或是其亚种) , 不再视为独立物种。
有一说一,ZOORASIA雉鸡展区的笼网密度对拍照真是超级不友好,所幸的是爱氏鹇这一雉科中最濒危的物种我们之后还会在上野动物园见到,那就到时候再聊吧。
ZOORASIA的 步入式鸟园 的环境不错,树木茂密、流水潺潺。沿栈道前行,游客能一路和生活在其中的鸟儿们近距离接触。不过比起 新加坡飞禽公园 的超绝自然体验,这里多少还是有种人造庭院的不自然感。
据介绍,步入式鸟园里主要展有 维多利亚凤冠鸠、红腹角雉、鸳鸯、越南鹇、白腹锦鸡、斑嘴鸭、赤麻鸭 等物种,这次我只看到了前三种,后面几种动物可能没出外场或藏得比较深。这里拥有绝对数量优势的是 维多利亚凤冠鸠 ,共计展有12只,一路走下来几乎随处可见。园区栈道上也布置了有关它们的展牌,介绍了这一物种会出现明显的 个体地位差异 ,族群内地位最高的个体经常威吓驱逐弱者。
顺带一提,维多利亚凤冠鸠是一种原生于 新几内亚 北部及周边岛屿的 热带鸟类 ,和同一展区的邻居——生活在高海拔山地的 红腹角雉 画风完全不同,它出现在“亚寒带森林”展区怎么想都怪怪的,也许又是某种调度问题吧。
鸟园对面是一处 地势落差较大 的栖地,树木、植被错落其间,爬架、休息平台和水池等丰容设施也都有配备,远远看去和亚寒带、温带的 夏季林间山坡 景象别无二致。在林间巡视领地的斑斓猛兽是 雄性远东豹Try(トライ) ,它出生于神戸市立王子動物園,日本目前有九家动物园展示这一豹亚种。
远东豹 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和我国东北的森林中,它是 分布最靠北、体长最长 的豹亚种。受森林破坏与非法捕猎影响,其野生个体数量据称一度降至 仅数十头左右 ,因此被IUCN列为 极危(CR) 物种。目前,在各国保护政策的支持下,远东豹的野外数量已有所回升。
和广受关注的虎不同,中国内地动物园的豹种群 并未建立明确的亚种谱系 ,除了太湖龙之梦乐园有一只来源明确的非洲豹个体外,国内的绝大多数豹个体都没有明确的亚种区分,如果想 细致到亚种 地观察这些美丽的掠食动物,恐怕还是要到境外才行。
下一个栖地塑造的是 河流浅滩 的自然景象,有多个游客观察面,水域面积也明显比陆地要大。这里生活的是 欧亚水獭 ,它们的栖息地横跨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分布最广泛的水獭,之前在互联网上引起颇高关注的的 浙江舟山金塘岛水獭种群 就是欧亚水獭。
不同于野外分布情况,国内动物园的欧亚水獭种群比较凋敝,只有碧峰峡野生动物世界有饲养展出,绝大多数动物园都以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的 亚洲小爪水獭 作为替代,红山和上动的本土展区就是如此。如果这两座动物园优秀的水獭展区能够展示欧亚水獭这一真正的长江流域本土物种,那该有多好啊。
水獭一般在晨昏时活动更频繁,但这次我们运气不错,刚好赶上了 喂食和饲养员讲解 ,因此所有个体都非常活跃。在展区的水下展示面,我们能非常细致地观察这些比亚洲小爪水獭更加纤细修长的淡水精灵,就连潜水时的它们眼睛上闭合的瞬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很可惜当天的天气比较阴沉,欧亚水獭的活动速度又实在太快,我没办法用照片记录它们在水域和浅滩间穿梭、悠游、跳跃,寻找饲养员抛洒的小鱼的灵动情景。
ZOORASIA是日本第一家成功实现人工哺育欧亚水獭的动物园,这里生活着7只欧亚水獭个体,饲养员分别介绍了当日出展个体的性格、体态(但我完全没记住),同时还介绍了一些喂食时的细节:水獭妈妈会先发出“呜呜”声,让原本藏起来的幼崽们接收到 “开饭信号” 现身吃鱼。饲养员还提到了欧亚水獭在日本已经灭绝,推荐感兴趣的游客去中国和韩国观察它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这种动物。
“亚寒带森林”中部的三个 鸟类展区 面积都很大,大多数飞禽都能舒展筋骨,在铁网环绕的笼舍里飞那么几圈。
第一个栖地是一副寒带森林地貌,展示的是一对 虎头海雕: 雌鸟 ワシ子(Washiko) 和雄鸟 ワシオ(Washio) 。离游客比较近、稍微有点秃的这只是1995年出生于札幌円山动物园的ワシ子;高高的躲在树上的则是雄鸟ワシオ,它是1995年在北海道野外救护而来的个体,右眼盲了的同时翅膀也有旧伤,不太爱见人。比较出乎我意料的是,虎头海雕竟然是一种 雌性体型比雄性大 的动物,现场观察下来还是挺明显的。
虎头海雕的主要繁殖地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等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它们会前往北海道越冬,是 日本能见到的最大猛禽 ,有大量的鸟类摄影师非常热衷于在北海道拍摄它们。作为日本的 “国の天然記念物”, 虎头海雕也是为数不多我在横滨、多摩和上野三园都看到的物种,可见日本人对它独特的喜爱,更多的故事就留待后面再说吧。
第二个类似海岸石滩地貌的栖地展示的是 黄腿银鸥 和 黑尾鸥 两种鸟,这两种 海鸥 在秋冬季节的我国和日本许多沿海地区都能看到。我对海鸥没有太多了解,就简单记录一下吧。
最后一个鸟类展区展示的是 洪堡企鹅 ,这是一种生活在 温暖地区 的企鹅。它们的栖地修的非常漂亮,还原了海岸岩石滩的景象,水上水下、室内室外视角兼备,观感绝对超过了国内绝大部分狭小逼仄还涂了一大堆白漆的企鹅展区。
在鸟类展区之后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组合式展区,场馆两侧分别展示了 南非海狗 和 北极熊 ,感觉像是整个“亚寒带森林”的 核心展区 。这两种动物的栖地不仅面积广阔、对自然环境的还原也很到位,还提供了各种高度及水下等多个观测视角。可惜的是我参观时 运气太差 ,转着圈跑来跑去都只看到了两种动物的背影,连着被它们溜了好几趟。为了赶上霍加狓的喂食展示,我就没再花时间蹲点拍摄它们。
“亚寒带森林”剩余的几种动物分别是 北日本野兔、雪鸮 和 长尾林鸮 ,展区倒是意外地好,空间大,植被覆盖也非常多。不过也正因如此,两种鸮我是一只也没找到,日本野兔倒是聚在一起呼呼大睡,目前它们的皮毛还是棕色的,等到冬季就会换为白色。
ZOORASIA的 第三 和 第四个 主题展区分别是 “大洋洲草原(オセアニアの草原)” 和 “中亚高地(中央アジアの高地)” ,展示的物种加到一起仅有 7种 ,面积也很小,就合并到一起来说吧。
先来说“大洋洲草原”,园区在这里种植了不少高大的桉树,还原了干湿季交替形成的 大片岩石地带 等独特景观。园区内主要的商业区也建在这里,可以供游客休息、就餐、也有商店。可惜这次我着急看动物,全程并未拜访任何非展示设施,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文创产品贩卖。
“大洋洲草原”仅展示有 3个物种 ——展示物种少也有好处,ZOORASIA的 赤大袋鼠 和 鸸鹋 都享有超大的外部展示场,条件比此前看过的任何同物种展区都更 优秀 。不巧的是中午赤大袋鼠基本都在睡觉,鸸鹋也只有一只在四处闲逛,没有拍到什么太好的照片。
赤大袋鼠给很多人留下的都是 “耐热” 的形象,但澳大利亚毕竟气候干燥,内陆地区的炎热和横滨夏天 海洋性的湿热 完全不同,因此出人意料的是,赤大袋鼠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日本的夏天。园方因此在它们的内场安装了 大型工业风扇 输送凉风。就园方2018年公布的信息来看,ZOORASIA的赤大袋鼠种群曾一度达到30余只,今年5月园方还对一只腿部骨折的新生幼崽进行了 人工哺育 ,看起来种群情况也比较健康。
大洋洲草原的最后一位住客是 古氏树袋鼠 ,ZOORASIA是 全日本唯一 展示此物种的动物园,目前共保有两只个体,分别是又双叒叕来自新加坡动物园的 雄性モアラ(MOARA) 和来自澳大利亚珀斯动物园的 雌性タニ(TANI) 。ZOORASIA这个树袋鼠展区是开放式的,为了让游客在有高低差更好地观察树栖动物,某种程度上也算坑式展区,爬架确实比较复杂,植被也很丰富。
上次我见到古氏树袋鼠还是在新加坡动物园,在我印象里它们是像考拉、树懒那样慢吞吞的动物,我们中午抵达的时它确实还是一副 懒散模样 ,躲在爬架后昏昏欲睡,非常无精打采。而到了 黄昏 临闭园时,它居然十分精神地活动起来,只见 它两腿一蹬就飞出超远 ,在地面上行动也出人意料的 敏捷 。虽然它只活动了三五分钟就回内场了,但这几分钟的观察真是完全纠正我了我对它们的 错误印象 。
下面着说说 “中亚高地” 展区,这里展示有4个物种。还原的是 中国、俄罗斯和蒙古远离海洋的辽阔内陆地区 ...话是这么说,这里的第一个展示的物种就让人深感 驴唇不对马嘴 ——居然是来自 婆罗洲沿海森林 的 长鼻猴 ,真是完全和展区主题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说来话长。 1999年 ZOORASIA建成开放时,原本在这里展示的是国外动物园少有的 川金丝猴 ,其种群来源是 上海动物园 ,还成功繁殖了个体。2007年,两园联合研究繁育的合约结束,ZOORASIA只得将川金丝猴送回了上动。
为填补金丝猴留下的展区空缺, 经横滨市和印尼政府协力 ,2009年ZOORASIA从印度尼西亚的 泗水动物园 引入了两雄三雌五只长鼻猴亚成年个体,成为了 全日本唯一 饲养展示长鼻猴的动物园,通过派遣饲养员亲自前往印尼“取经”学习,ZOORASIA不仅掌握了长鼻猴的饲养技术,还在十数年间成功繁育了六只幼崽。园方在这里布置了很多科普展板,详细讲述了长鼻猴的野保情况和园内的饲育成果。
长鼻猴展区其实整体观感还可以,爬架的设计也比较丰富,但展区毕竟有年月了,和珠玉在前的新加坡动物园展示长鼻猴的“雨林小道”相比 几乎不在一个次元 了。不过展区面积小的好处是拍摄动物比较容易,这次我看到了非常漂亮的 大鼻子雄性个体 ,可惜外场的一层笼网和内场雾蒙蒙的玻璃都非常碍眼,没拍到什么满意的照片。
长鼻猴的对面是 藏酋猴 栖地,能看出园方为这种地栖猴类准备了和树栖的长鼻猴风格完全不同的场地。藏酋猴我们在国内已经看过不少次,就不再特别介绍啦。
继续前进,一片林间开阔地中生活的是同样 全日本独展的动物 —— 豺 ,这个物种某种程度上算我的怨念之一,我为它连续两次前往石家庄动物园,但都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ZOORASIA的豺种源来自 俄罗斯 和 捷克 的动物园,之前长期保持着一雄三雌的配置,2023年时隔18年繁育了五只幼崽后种群数量进一步扩大。
我没找到2025年当下ZOORASIA豺的具体数量,但科普牌介绍,除了阿尔法雄性 ケーシー 和阿尔法雌性 モーア 外,目前的豺群应该还有 コハマ、ポン、ジャン 三只个体。中午我到时豺们基本都在午睡,临闭园再回来,就能看到它们精神十足地到处巡逻了。
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中南百草园在豺繁殖上取得成果,今年开始国内引入 豺 的动物园也越来越多,在我没去过的广动、郑动等等园区,以及未来的红山和上动的新展区都有与这一物种再见的机会。
“中亚高地”的最后一个展示物种是 普氏野马 ,展区中规中矩、表现良好,关于这种动物其实有很漫长的故事可以讲,篇幅原因就不展开说啦。
ZOORASIA的第五和第六个主题展区是 “日本山区(日本の山里)” 和 “亚马孙密林(アマゾンの密林)” ,合计展示有14个物种,面积不小,布景也比较棒,有非常多风格独特的建筑和栖地。但我到时正赶上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多的游园 “垃圾时间” ,一多半的物种不是 看不到 就是在 睡大觉 ,还是把两个展区合并到一起来说吧。
“日本山区” 顾名思义就是ZOORASIA的 本土动物区 ,展示的是日本当地的标志性物种。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多次分离又结合,演化出不少 日本独有的物种和亚种 。这次日本之旅的三个动物园都有本土展区,后续还会见到的物种不少,篇幅原因我们就先挑几种来介绍吧。
开门见山,“ZOORASIA的本土区打头阵的是三个非常漂亮的 涉禽栖地 ,但栖地内无论是活动面积、水域、自然植被还是动物福利都算考虑的比较周到,拍照时非常令人讨厌的铁丝笼网也使得展区内的个体不需要被剪羽,继续保持飞行的能力。
作为一衣带水的 邻国 ,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涉禽和我国十分相似,这里展示有 东方白鹳、丹顶鹤 和 白枕鹤 ,都是我们此前在国内的动物园看过很多次的物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鹤在日本的地位很高,白枕鹤和前文介绍的虎头海雕一样是 “国の天然記念物” ,而东方白鹳和丹顶鹤则更上一层楼,位列日本为数不多的 “国の特別天然記念物” 。
接下来的一个豪华展区属于 对马山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euptilurus) ,它其实是我们在动物园比较容易见到的 豹猫 的一个亚种,据推测约 10 万年前从与大陆相连的陆地桥迁徙而来,形成了一个只分布于长崎县的 对马岛 的亚种。目前对马山猫的野生种群数量少于100只,被IUCN列为极危(CR)物种。
目前ZOORASIA生活有四只对马山猫个体,分别是 雄性こう(KOU) 和 雌性マミ(MAMI)、ゆり(YURI)、つむぎ(TSUMUGI) ,它们都来自 福冈市动物园 ,目前只有こう对外展出。我正午时分来到这里,こう自然也趴在平台上舒舒服服地睡大觉,看都没看我一眼。
10月8日是 “对马山猫日” ,除了当日的特别活动外,园区还在这里放置了非常多的宣传材料,从最基本的动物 知识科普 、 个体识别 和 野外情况 介绍,到人工种群的 野外复归训练 、当地佐护稻作协会的 共生农业理念 、全国对马山猫 人工群体 的详细情况和山猫保护的 具体措施, 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
在展区的最后,园方最后还用一张 漂亮的手绘对马岛地图 介绍了对马岛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风貌,并将全日本动物园里能见到的 对马山猫个体的照片 系在了出口,鼓励游客前往全日本各地了解这种动物。ZOORASIA在科普教育上的的细致和用心,至此真的可见一斑。
继续前行,在一座木屋展区两侧,栖息着睡的昏天黑地的两兄弟—— 日本狗獾 和 日本貉 。与我们在国内动物园见到的亚洲狗獾、貉不同,ZOORASIA展示的这两种动物都是日本特有的 物种 (而非亚种)。
虽然两者体型和长相都有些类似,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日本狗獾属于 鼬科、狗獾属 ,而日本貉则属于 犬科、貉属 ,园方也特意放了展牌作为区分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貉比较亲近人类, 甚至会在屋檐下筑巢 ,因此很多传说故事中它们都被塑造成了 滑稽的妖怪形象。 反观日本狗獾,它们多居住在深山中,警惕性很强,极少出现在人类面前,因此传说故事中也基本没有出场过。
从室内展区出来还能看到一个修的很漂亮的 日本赤狐展区 ,这位更是日本神话传说中的常客,可惜开放式栖地植被茂密非常,距离也比较远,狐狸应该是躲在石头下面睡觉了,根本找不到。
下一个展区是开放式的:落差极大、岩石嶙峋、绿意盎然,一道清泉从高处流泻而下,汇入底部斑驳的红绿之中,第一眼看过去真是蔚为壮观、气派非常。这个展区的主人是 日本黑熊 ,它们是我们常见的 亚洲黑熊的亚种 ,仅分布于下北半岛以南日本列岛,连北海道及其附属岛屿都并无栖息。我们到展区的时候日本黑熊正趴在高处睡觉,对比下来也足能体会到展区之大了。
虽然目前日本黑熊的IUCN评级是VU(近危),但目前它们在日本的舆论场可谓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从2020年开始, 熊(包括日本黑熊和北海道棕熊)和人的矛盾堪称非常频繁 。尤其是每年下半年熊为过冬储备能量外出寻找食物时,经常会进入城市, 袭击人类 。
不少专家认为最核心的原因是日本社会 少子老龄化加剧、人口向城市集中 等问题导致偏远山区及中山间地区的人口流失。事实上进入 2000 年代后,每年秋季就已经开始频繁出现熊类出没的情况了。
本土区的最后一个物种是 日本猕猴 ,因为上野动物园正在重新建设猴山,并不稀有的它们反倒就见到了这么一次。日本猕猴的这个岛式展区非常传统,除了细节稍好外其实也就是国内盛行的猴山。整个日本猕猴群落生活着24只个体,在展板上都有自己的个体标识和名字。
来说说 “亚马孙密林(アマゾンの密林)” 主题展区,这里的植被和造景也别具一格。园方在这里建有一座南美特点明显的 “亚马孙中心” ,外面看过去应该是有布置一些宣传展板,不过这次时间紧张,我并没有入内参观。
“亚马孙雨林” 共展示有5个物种,同样不多,今次南浣熊无缘得见。入口出的下沉式展区展出的是 大食蚁兽 ,园内共保有五只,其中两只是今年7月刚刚从美国的hemker park & zoo引入的。我们此前看过不少次大食蚁兽,ZOORASIA见到的这只个体是我个人觉得最漂亮、威武的一只。
转角处的下一个展区,仅看 密密麻麻的攀爬绳索 ,就知道是给灵长类预备的,在这里生活的是我此前没见过的物种—— 绒毛猴 ,它们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动物园同样没有展示。
绒毛猴 是灵长目蜘蛛猴科绒毛猴属的动物,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和秘鲁海拔1000至2500米的 云雾林 中,多数时间活动于树冠层觅食。21世纪以来,受森林砍伐和狩猎活动影响,其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因此被IUCN列为 濒危(EN) 物种。
在日本目前似乎有三家动物园展示绒毛猴,ZOORASIA保有五只个体,轮换进行展示。这次我们看到了雌雄一对,应该是雄性 Assam(アッサム) 和雌性 Darjeeling(ダージリン) ,它们的行动方式和近亲蜘蛛猴比较相似,但因为体毛较短、体型也比较结实、面部表情也更丰富的缘故,我个人觉得看起来比蜘蛛猴 更有趣味 。
沿山坡上行,下一个展区同样是开放式。这里面积不大,简单布置了一些植物的同时还有一个 大水池 和 小木屋 ,栖地内四散着不少独特的丰容玩具。栖地的主人是 南美洲特有的 犬科动物—— 薮犬 。这一物种主要栖息在森林、湿地草原中, 尤为偏好近水环境, 为了更高效地游泳,它们的脚趾间甚至长有类似 蹼 的结构,这让它们在水中也行动非常迅速。在野外,薮犬通常组成10只左右的群体生活,经常猎取比本身体型大许多的大型猎物。
日本是周边为数不多饲育有薮犬的国家 ,目前有7家动物园饲养共13只个体,加起来也就是野外一个种群的大小。我参观时ZOORASIA还只有两只个体,分别是 雄性パパマル 和 雌性カノン ,我到的时候它们都在呼呼大睡,等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才纷纷醒来,开始乐此不疲地 抢球、追逐、嬉戏, 在栖地内非常亲密欢乐地周旋打闹,观感真是特别棒。
有趣的是,在我查找资料时发现,10月14日ZOORASIA刚刚宣布宣布从埼玉県こども動物自然公園引入了一只新的雄性薮犬フクマル。因为现有的雄性パパマル太老了,所以这次引进的主要目的是繁殖种群。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新引入的フクマル和雌性カノン是 兄妹关系 ,原有的雄性パパマル其实也和雌性存在 血缘关系 。因为战争带来的航运等种种负面影响,从欧洲引入新薮犬个体变得十分困难, 日本的薮犬人工种群已经明显衰败 ,目前甚至陷入了 不得不进行近亲繁殖的窘境 。希望它们能早日打破困境,迎来一个好的结果吧。
“亚马孙雨林”的最后一位住户是 眼镜熊 ,我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是南美洲现存的唯一一种熊科动物,也是熊科短面熊属的唯一种,在熊科大家族内部体型算是中等。它们最大的特征是 眼睛周围的奶白色纹 ,这些斑纹将会在眼睛周围形成环,并顺着喉咙继续向下延伸,形成胸斑,眼镜熊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眼镜熊是杂食动物,喜欢吃凤梨、棕榈果、仙人掌和其他水果,有时也吃坚果、种子、腐肉和小动物,并没有冬眠的习性。
ZOORASIA的这个眼镜熊展区虽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归根结底也是个 熊坑 。非常不巧的是我到展区时大概是它清醒的最后几分钟,正当我我举着相机轻按快门等着拍一个正脸镜头时,它立马表演了一个 登时倒地、睡死过去 ,我又蹲了将近20分钟也不见它起床。临闭园时我特意再回来看,却发现它已经早早地收回内场休息了,如此大咖这次 连一张正脸照片都没有留下 ,属实可惜。
ZOORASIA目前共饲有4只眼镜熊,分别是来自墨西哥的雄性 ルイス・ロゲリオ 、种源德国,当园出生的雌性 美雨 、以及它们的孩子,2014年在园内繁育的后代 美雪 和 雪雄 ,其实按照脸部花纹,很容易识别出具体个体。除了ZOORASIA外,大阪的天王寺动物园和名古屋东山动植物园都有眼镜熊展示,希望以后有机会前去其他园区看看吧。
ZOORASIA的最后两个展区都和非洲有关,分别是 非洲热带雨林(アフリカの熱帯雨林) 和 非洲大草原(アフリカのサバンナ)。 这两个展区都算是 新区 (虽然建成也有十多年了),展示理念和场馆设计都比较先进,我们也合并到一起讲吧。
走过长长的木桥,便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森林,若不是有显眼的围栏遮挡,倒真像是行走在野外原始世界一般。栈道沿线林荫遮蔽的一个小小的开放式展区展示的是 非洲冕豪猪 ,和我们在国内经常看见的豪猪不同,它们栖息于赤道以北非洲大陆的稀树草原、森林、草原和高地,以植物的根、树皮、球根及掉落的果实为食,偶尔也会啃食骨头和其他动物的遗骸。
不过此时我没有多少心思观赏它们,因为无论是地图、科普牌还是路标指引都告诉我,在左手边不远处的森林栖地的踱步的,就是我此次来园最想看的物种—— 霍加狓 。
这种长相奇特、独具魅力的动物是 刚果民主共和国 的独有种,虽然它与羚羊、斑马、长颈鹿都有几分神似,但其实它们是偶蹄目长颈鹿科的动物,真正的近亲只有 长颈鹿 。巧克力色的 绒毛 、黑白条纹密集排列的 臀腿 、显眼的 大耳朵 和蓝色的 舌头 都是它们标志性的特征,此外,雄兽还会长有两只比较短的 茸角 ,雌兽则无角。
我到这里时恰好看到一只非常武威的雄性霍加狓在咫尺之遥的距离享用午饭,得以非常近距离地欣赏了这个它的正脸和侧脸,着实是非常迷人。
霍加狓是1901年由英国探险家发现的,它们只分布在密集的 热带雨林 中, 独居 、 性情孤僻胆小,对声音极度敏感 ,为了时刻保持警觉,它们甚至演化出了 短睡眠 的习性——霍加狓每次睡眠仅 5分钟 ,每天需睡眠 12次 。霍加狓主要以树木的 绿叶和嫩叶 为食,偶尔还会吃草、蕨类植物、果实和真菌等。因为刚果长期内战、政权不稳,对霍加狓的保护、研究活动都难以开展,现今人类对这个物种的了解很少,有关于它还有各种谜团等待我们揭开。
目前, ZOORASIA是亚洲极少数公开展示霍加狓的动物园之一 ,和印度、中东个人收藏性质浓厚的机构相比,这里也是中国动物园爱好者最方便的观赏途径。幸运的是,将来 新加坡动物园 将在 雨林探险园(非洲区) 展示这个物种,我们也有机会在最新的开放式雨林展区中寻找观察它们。
目前ZOORASIA的霍加狓栖地分内外两个活动场, 外场 呈长方形,游客观察面很大,生态还原的水准也 很不错 ; 内场 则要差不少,虽然有方便观察的大玻璃窗,科普牌也详细又有趣,但是毕竟场地面积小、丰荣设施也很贫乏,观感 很一般 。根据园区9-11月的活动时间表,每天14:30是霍加狓 的喂食展示和饲养员讲解时间 ,这也是我从进园开始就准备蹲点守候的必看活动。
喂食讲解本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样,霍加狓的担当饲养员 藤泽女士 会来到展示区介绍动物的相关知识、个体情况和饲育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位饲养员的专访,可以看出她很热爱动物,目前最大的愿望是园区能完善 温度管控 ,让霍加狓 在冬天也能到室外展区活动 。同时,她也很盼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走进步入式展区,体验 “在森林里寻找霍加狓” 的乐趣。(新加坡雨林探险园:?)
在上野动物园的霍加狓トト去世后,全日本所有的霍加狓个体目前都在 横滨 ,其中 金沢動物園 展有一头27岁的雄性 キィァンガ ,是现今全日本最高龄的个体。ZOORASIA保育有四只个体,分别是24岁高龄,来自美国白橡木保护区(White Oak Conservation)的 ホダーリ(Hodari) ;HODARI的女儿,园内诞生的 ララ(Lala) ;出生于美国,自上野动物园为繁殖而来的雄性 バカーリ(Bakari) ;以及2024年7月新生的幼崽,Lala和Bakari的孩子 フラハ(Furaha) 。
作为 时隔十年 再度取得的繁育成果, Furaha 甫一出生就受到了园内外的关心和关注,如今回看饲养员笔记都能感受到当时园内溢出屏幕的兴奋和喜悦。她的名字由公开投票选出,出自 斯瓦希里语的“幸福” ,园方的本意是希望 与它邂逅的游客能感受到幸福与喜悦 ,如今也变成了人们对小家伙的美好祝愿。
我这次在外场看到的雄性就是 ホダーリ(Hodari) ,已经当了外公的他虽年事已高,但依旧元气满满,而且 特别能吃 。可能是一直在人工环境生活的缘故,它一点也不怕人。傍晚时分天气逐渐转好,我隔着栏杆与这一来自密林深处的生灵对视,分明看到了它的皮毛映出棕红和绛紫色的辉光,棱角分明的面部宛如武士威严的面具,多少让我回想起在《龙族》里江南对龙的那些描写来。在这种体型庞大、独具特色的动物身上,真的很容易切实感受到 自然之美 ,这也许就是很多动物园爱好者是 物种控 的原因之一吧。
饲养员讲解活动中,在内场展示的是 Lala 和 Furaha 母女俩,而父亲 Bakari今天轮休 ,并没有出场。虽然霍加狓是独行动物,但目前只有一岁的Furaha显然还离不开母亲,隔着玻璃看着母女俩依偎在一起吃着树叶,亲密地互相舔舐,又让我了解到了这种动物充满温情的另一面。
据饲养员介绍,霍加狓母女正在吃的树叶是 枇杷叶 ,虽然霍加狓的原产地刚果没有这种树,但因为枇杷叶具有独特的香气,目前已经成了这个人工种群共同的 心头好 。为了保证动物们时刻能吃到新鲜的树叶,园方特意为准备了时刻保持在 15~18℃左右的冷库,除了琵琶叶,这里还会常备 青冈栎、大叶蜡树、日本石柯 等不同的新鲜树叶供霍加狓选择。
饲养员藤野女士从担当霍加狓的饲养工作开始就在园区官网写 博客 ,将游客平时看不到的 内场环境 和 照料过程 通过网络一一展示。她甚至发表过一篇文章,罗列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况下排出 粪便 差异的帖子,如果你非常喜欢这个物种,可以隔三差五地到ZOORASIA的官网看看她的更新。
在专栏采访中,藤野女士提到在2022年Lala其实曾产过一次 死胎 ,这对作为饲养员的她的打击很大。此后她详细参考海外资料,实时跟踪雌性的体重、腰围,并细致调整喂食量,这才顺利迎来Furaha的降生。
她在专访里说,如今的心愿是见证成为母亲的 Lala能再次繁殖 ;刚出生的幼崽 Furaha能健康长大 、未来也成为母亲;同时,她也想与海外动物园合作, 为霍加狓种群的保护贡献力量 。饲养员讲解之后她有留在原地,准备回答大家的问题,我是个究极社恐人,没有上前交流,如今真是非常后悔。
10月18日是世界霍加狓日 ,我也特意挑在了这一天发布这篇笔记。希望我的笔记能让你认识、了解到这个物种,也希望你有一天能去 横滨、新加坡 或 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亲自见识一下它们的魅力。
顺带一提,霍加狓后场的几个生态缸是全园唯一的爬行动物展区,这里展示有 辐射陆龟、铰背龟、蛛网龟 以及 球蟒 ,展区比较普通,就不详细介绍啦。
聊完我最心心念念的霍加狓,非洲热带雨林另一个非常值得看的展区是 黑猩猩森林 ,这个场馆落成于 2009年 ,但依旧 比国内的大部分黑猩猩展区先进很多 。目前ZOORASIA共有10只黑猩猩,生活在一个广袤的自然栖地之中,这里的自然布景是我目前见过所有黑猩猩展区里最好的,个体们大多也比较活跃,没有出现特别压抑、愤怒、沮丧的情绪。
除了外部视角,也有室内观察面对游客开放。我赶上了这里的饲养员喂食活动:一位饲养员在右侧的铁门给猩猩们喂食 各类树叶和蔬菜 的同时,另一位饲养员会在左手边带给大家介绍不同个体、科普一些黑猩猩的知识。不得不说毕竟还是新世纪的场馆,观赏体验真的比前几个好一截。
非洲热带雨林展示的最后一种动物是 红河猪 ,我们此前在新加坡见到过它们,为了预防 猪瘟(CSF) 目前外场并未开放,只能从内场看看它们。一只个体正在展区里发挥天性,在土里四下刨食,当时在新加坡远观感受没那么明显,这次凑近后感觉其实它的体型比我想象的要大不少。
接下来的 “非洲大草原” 应该是全园展示物种最多的主题展区,但非常不幸的是我看了太久的霍加狓,到这里时已经很晚了,看完哺乳动物展区就快闭园了,物种颇多的 “非洲鸟馆” 这次只能放弃了。
根据官网介绍,这里展示有黑头织雀、鹫珠鸡、北方洋红蜂虎、燕尾佛法僧、红绿金刚鹦鹉、蓝黄金刚鹦鹉、非洲灰鹦鹉、粉红凤头鹦鹉、红脸地犀鸟和红额鹦鹉,展区采光不太好,最好白天来看。鸟舍附近还展有 黑白疣猴 ,今次也只能略过了。
此外,鸟类飞行展示场每天有两次猛禽行为展示,这次我也错过了,短尾雕、栗翅鹰、灰雕鸮、印度雕鸮、小雕鸮、仓鸮几种动物都没能看到。
哺乳动物展示方面,“非洲大草原”主题展区最引人瞩目的应该是最中心 超大的混养展区 ,这里采用开放式设计,还原了 非洲稀树草原 的自然生态,一眼望去绿茵茵地看不到头。其余的动物栖地全部环绕着中间的大草原而建,因此当你沿着主干路行进时,能多次以不同角度眺望俯瞰草原展区,360度欣赏其中奔驰的动物, 体验真的很棒 。从这个展区规划上也多少能看出ZOORASIA的雄心壮志,哪怕落地建成已经9年过去,依旧观感优秀。
混养在这里的非洲动物有 长颈鹿、大羚羊、格兰特斑马 ,还有 猎豹 。没错,ZOORASIA是世界上为数不多 将猎豹与食草动物混养的 动物园。每逢双日,猎豹就会进入巨大的混养展区,而单日则会在自己单独的展区展示,可惜我游园时是10月3日,没看到四种动物混合展示的盛景。估计是被游客问了太多次,园方放了好几个展牌说明“ 猎豹并没有捕猎比自己大的动物的能力和习惯” ,让大家不用担心(据爱好者观察反而 经常被斑马欺负 )。
“非洲大草原”展示的另一个大型食草动物是 东部黑犀 ,目前国内同样没有展示(但据说长隆后台养了一大群)。它有个布景非常棒的外场,与外面的斑马大羚羊展区也有 视觉混养设计 ,但不知为何,我抵达时黑犀只在室内观察面展出,因为这里连通游客看不见的外场,所以能不能看到 完全依赖它自己的意愿 。园方把食物和水放在了室内,但我等了半天就见到它回室内喝了个水,一共连五分钟都没看上。
既然是“非洲大草原”,自然也应该展示大名鼎鼎的 非洲狮 。它们展区的豪华程度不比更珍惜的亚洲近亲差。除了猎豹和黑犀,狮子的展区也是能看到外面的大混养场的,因此某种程度上 目不转睛地盯着远处斑马群的雌狮 也算是在展示一种视觉混养。
继续前行,在沙漠风格的展区中探头探脑的这些小动物是 岩蹄兔 ,它们多分布于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中东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虽然名字里有兔,但它们其实是一种 蹄兔目蹄兔科蹄兔属 的物种,最近的近亲的反而是姐妹群 长鼻目 的动物,也就是和蹄兔体型差异十分巨大的 象 ,真让人不禁感慨生物演化的神奇。
因为 非洲野犬 没有出外场,此次我们看到的最后一个物种是 单峰驼 ,我们之前曾在 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 的游记中介绍过这种珍稀的骆驼。不得不吐槽一下ZOORASIA给单峰驼的这个场地,怎么看都有种 画地为牢 感,说是全园最差的展区也不为过。 啰嗦了这么久,终于是把ZOORASIA的旅程大致介绍完了,让我们进入总结阶段吧。
ZOORASIA是个复杂的动物园, 1999年 成立的它历经26年的时光,难免留下了不少岁月痕迹:很多栖地的展示效果虽然依旧能打,但也有更多展区变得有些 老旧、落后、令人失望 。如果非要下一个结论,那么单就目前 场馆硬件 的平均水平来看,我觉得ZOORASIA远远赶不上新加坡万态野生动物世界浑然天成的自然展示效果,甚至比起国内优秀动物园近年规划的全新展区也有不到之处。
但对爱好者来说,动物园参观的核心体验除了欣赏 贴近自然的展区 ,还包括与从未见过的 珍稀物种邂逅 带来的惊奇与感动。作为一家着重展示濒危和珍稀动物的园区,ZOORASIA的物种收藏 在全亚洲范围内都算独具看点 ,长年来对园内 人工种群的繁育和延续 更是成果斐然。
拿出 1999年刚开园时的地图 做个比照,除了不可考的鸟类外,可以清晰地见到哪怕26年过去, ZOORASIA依旧保有开园时绝大多数的展示物种 , 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大咖”种群更是绵延未绝 ,且这些都是在 近乎社会福利一般的低票价下 完成的。让人不得已回想起我的家乡动物园(虽然北动门票也很便宜)近30年来断崖式的种群衰落,终归只能是一声叹息。
ZOORASIA的这篇游记之所以篇幅很长,其最主要原因还是 插入了大量的个体信息和后台故事 。在国内大部分动物园,如果你想对后台情况或者动物个体有深入的了解,比如“动物有还有几只、繁育情况怎么样”等,那你就需要花大力气 问饲养员、翻资料、问其他爱好者、以及从海量垃圾信息中寻找鉴别,堪称屎里淘金 (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查不到任何信息)。
ZOORASIA的表现恰恰相反,园方直接把动物个体的 名字、来源 和 后台故事 等第一手信息在园区里、网页上最显眼的位置,游客能毫无负担、毫无困难地深入了解园内动物的各种细节。目前的篇幅已经是我在行文过程中数次删减了不那么精华的信息和故事了, 说实话就算再写两万字 也完全没问题。
如此 高密度、高价值、高频率的信息传递 ,我认为新加坡动物园目前似乎也是没做到的(很有可能是我不怎么看英文媒体),感觉这也是 日本动物园普遍做的比较好的环节 。
除了琳琅满目的科普展板,园区全天开展的 常规讲解 和别具一格的 特别活动 (如国际霍加狓日义卖、国际虎日特别讲解等)也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就算有部分陈旧展区的桎梏,在物种阵容、志愿服务、科普教育、繁育保护都表现优秀的 ZOORASIA依然是一座水准先进的现代化动物园 。它和新加坡动物园一样让我看到了动物园在另一个维度的上升空间,为我此次的日本之旅开了一个好头。
再次感谢你的阅读, 也希望你能走出家门,到最近的动物园里看看动物。 虽然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与这些自然的生灵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邂逅与相逢,也许就是旅行重要的意义之一。
门票费用: 成人 800日元 (约40元),高中生300日元(约15元),初中生200日元(约10元), 小学及以下免费、周六高中生以下免费 (真就不喜欢赚钱是吧),年票2000日元(约100元)。说实话,我真惊了,结合日本的物价 这和不要钱有什么区别。
游览时长: 全程约5-6小时左右,动线清晰,环境绝佳,一趟认真逛下来应该也不至于特别累。
物种数量及特色: 物种很少,但有相当多国内难得一见或者根本见不到的 大咖物种 ,动物爱好者完全可以一饱眼福。
交通: 不太方便,从横滨或东京市中心都要 坐电车+转公交 ,全程耗时要1小时以上。虽然公交站很好找,但比电车直达还是麻烦一些,好在日本的公共交通都有时间表,可以提前规划安排。
优秀的场馆: 大部分场馆都超出国内平均水准,苏门答腊虎、北极熊、非洲主题展区的绝大部分栖地都值得一看。
主观评价:一座略显老旧但依旧物种强大、理念先进的现代动物园,如果你来横滨旅游又对动物有兴趣,一定要来看看。
评论区
共 1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