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男爵》是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拍摄的剥削片,绝大多数主创人员都死于纳粹迫害,胶片佚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在一位死状可疑的老纳粹家中发现了损坏的胶片,便交给纽约胶片修复师艾伦修复。艾伦是一位犹太深柜女同,修复《女男爵》的过程中,怪事频频发生,而她内心深处的黑暗欲望也随之觉醒……
《黑焰/Black Flame》是今年八月出版的恐怖小说,这本书血腥,残酷,肮脏,压抑,阴森,秽亵……十分生动,十分有画面感,十分适合改编电影。
先说说何为 “极端恐怖”。我以前在其他小说的感想中有写,图省事就直接贴在这里了。
“极端恐怖”是“喷溅朋克”发展到后期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过度描述性爱、暴力、残害和酷刑等极端行为,与“喷溅朋克”的界定十分模糊——乍看上去这两种流派的小说几乎没有差别。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通过血腥、残酷的描写取得讽刺或幽默效果,更具朋克精神的,是喷溅朋克小说;血腥和残酷内容是给故事主题铺垫的,更具文学性的,是极端恐怖小说。许多作者更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归为“极端恐怖”,而非“喷溅朋克”。
说回《黑焰》,书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主角艾伦是一位三十来岁的犹太深柜女同,她上大学的时候与女友爱得轰轰烈烈,但终究抵不过家庭——特指专横母亲——的阻挠和社会歧视,最终与女友分手,并接受了母亲安排的“矫正治疗”。
这些年来,艾伦苦苦压抑自我,工作中因性别受到上司的忽视和同事的言语骚扰,生活中不得不接受母亲安排的相亲对象——一位有望成为政坛新星的犹太青年,并在受伤高烧时遭对方性侵。
修复《女男爵》的过程中,艾伦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怪事——她看到可怕的幻象,听到亡者的低语,难以分清噩梦和现实,身心备受折磨;她意识到自己对前女友的爱和歉意从未消失,而新结识的女影评人则勾起她的热烈渴望。
随着胶片逐渐修复完全,艾伦对电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电影讲的是一位绝代美少年为女男爵送信,并在其城堡中看到、经历了种种怪诞、淫靡的场景……电影的犹太导演反串饰演了主角女男爵,绝代美少年则由他年轻的情人饰演。
不久后,美少年演员遭到法西斯分子虐杀,导演悲痛不已,翻出家传的黑魔法书《黑焰》,在胶片上施加了诅咒。
电影的绝大多数主创都遭纳粹迫害而死,唯独导演被从集中营解救,却因性取向被视作“非人”,数月后活活饿死在美军的战俘营中。
“黑焰”的诅咒透过艾伦浸染了其他人。艾伦的粗鲁同事自残后跳楼身亡,艾伦的深柜父亲在自己的退休庆祝宴会上当众自焚而亡。
她将未婚夫交给“女男爵”,随后尽力促成了《女男爵》电影的极端保守人士专场放映会。
放映当天,影片中的角色们撕裂银幕,冲向剧场中的法西斯分子,展开一场疯狂、血腥的杀戮。艾伦则被“女男爵”带入电影中,她看到所有被纳粹迫害而死的电影主创都与角色们在此生活,她也看到了此前“失踪”的未婚夫。
亲手杀死未婚夫之后,艾伦被女男爵以吻在额头烙上黑焰,她感觉到浑身的束缚都随灰烬消散在空气中。
艾伦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而她的全新化身“本杰明”则呼出了第一口气。
在影片里众人的欢呼中,在剧场里尸首遍地的沉寂中,故事结束。
——这部小说以诅咒电影为表象,本质上是讲述主角因性别和性向遭遇种种偏见和压迫,与历史上纳粹对犹太人和同性群体的迫害形成互文。
作为故事的主角,艾伦非常不讨喜,就像她自己描述的那样“自私、懦弱、愚蠢”,几乎令人难以忍受。但顾及到家庭、社会和宗教施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束缚,成为如此可怜、可悲的角色反倒是应有之义。
所幸,艾伦在修复胶片的过程中也在逐渐地修复自我,看到她逐渐鼓起勇气,正视内心的欲望,并最终促成结尾那场寓意抗争的盛大杀戮,着实有种诡异的爽感,只是这种爽感在结局毁灭和新生的段落大打折扣——艾伦的自我认知并非女同,而是跨性别男……尽管回想起来作者在前一章已有暗示,但仍突兀到令人惊愕的程度。
我过后去搜作者格雷琴·菲克-马丁的个人信息,了解到她是位跨性别女作家,作品几乎都是酷儿恐怖小说。如此一来就能理解小说结尾为何这般处理了,只是作者的自我表达并不意味着对作品有加成……
此外,小说的前半部分稍嫌拖沓,将“母亲”塑造为艾伦家庭中的反派角色就很有些肤浅。而整本书都充溢着阴郁、迷乱、湿冷、脏污、淫秽的氛围,身体恐怖相关的描写到了令人不适的程度,还有许多蕾丝深入交流的描写,若是介意相关内容的读者还请慎重。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