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少年的记忆里,椅子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事物。板凳,是家里最常见的座具;课桌椅,伴随了整个求学阶段;旋转的办公椅,则是大人世界里的标配。椅子的功能很单纯,就是让人坐下。直到某个闲暇的午后,我走入了那家阔别已久的网吧。
那是一个带着些许灰尘与烟味的空间,昏暗的灯光、闪烁的屏幕、似乎随时会散架的键盘声,勾勒出少年时代的娱乐和叛逆记忆。而当我走向大厅角落的机台,一位「新来的家伙」映入眼帘。
它并不是一台高配的电脑,也不是更酷炫的键鼠,而是一把椅子。与那过往简陋的塑料板凳或是磨破皮的老旧沙发完全不同,厚实的靠背一路延伸到头顶,夸张的侧翼将身体紧紧包裹,高大醒目,华丽张扬,赛车座椅的造型在简陋的场地里显得格外突兀。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椅子也有它的「天职」。至少电竞椅,就是为游戏而生。
随着网吧、电竞和直播行业的兴起,电竞椅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对少年的我来说,它不仅是一把椅子,更像是一张门票,通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接触到更多所谓「专业椅子」的概念,尤其是人体工学椅。与之相比,早期电竞椅带给我的启蒙光环开始褪色。网络上,关于电竞椅是否「智商税」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许多 电竞椅不过是赛车座椅的改造版,强调视觉冲击与外观酷炫,却未真正解决久坐的支撑和舒适性。而从一些业内人士的视角来看,电竞椅更像文化现象下的产物,而不是一把好椅子。这些纷争,也让我一度把「电竞椅」和「人体工学椅」看作对立的两端。
而在撰写《历史·产业·设计:关于人体工学椅,我所知的一切》一文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人体工学」以及「坐着」这件事的理解:究竟什么才是坐姿设计的边界?人体工学能够解决的,又有哪些局限?我们对电竞的理解,又距离现实的使用场景有多大差距?
然而,所谓研究,如果缺乏真切的实践经验和现场调研,总归容易沦为闭门造车——纸上得来的结论,很难触及真实的使用感受和玩家需求。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八月末,我收到了AutoFull 傲风的合作邀约,借由这个机会,我不仅得以近距离体验其最新电竞椅产品,更得以通过与厂商的交流,从产品角度重新审视电竞椅的价值,也为我自己解答了一些问题。
如果把椅子的开箱体验做一个分级,傲风在我玩过的十几款椅子里算得上T1 档。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开箱体验,是「开箱即用」的优雅:整椅组装完毕运到家,拆开包装,一划一推,就能直接坐下。这是我在赫曼米勒,以及我前不久开箱的两把保友椅子上才能感受到的丝滑——没有多余的步骤,无需对照着说明书拼拼凑凑,纯粹的开箱仪式。
最差的体验,则是在我很多年前买的一些便宜转椅上。那时买回来的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片散沙:靠背、坐包、扶手、气压棒、轮子、螺丝、扳手……拆开包装、逐个拼配、对照说明书,小心翼翼地生怕装错,还要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安装过程中不但累人,还有一定受伤风险——装完坐下时甚至会生出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感。
相比之下,傲风的组装过程就友好多了。虽然没有做到「整椅到家」的顶级丝滑,但也称得上非常轻量:只需将五星脚插上气压棒,再把座包装上即可。整个过程单人也能完成,但如果两个人配合,对准孔位会更轻松。
箱子里附带了一张大幅的安装指南,设计得像一张海报,材质似乎是 PVC,手感结实,不易折损。说明排版非常直观,步骤一目了然,不必低头反复翻阅小册子。相比我装过的很多椅子,那些往往只是随手系在椅身上的标签式说明,字体小、信息密集,读起来既费眼又费劲。傲风在这点上显然考虑得更周到,也降低了使用的门槛。
组装完毕,初见端倪,高挑的靠背、宽厚的座包、张扬的配色,一切都像是电竞椅该有的样子,只是它又和我记忆里的电竞椅有些不同。
记忆中网吧里的电竞椅,总带着几分夸张的线条,与其说是椅子,不如说是某种半包裹式的驾驶舱:靠背高得让人几乎看不见后方,侧翼收得紧,整个人更像被「塞」进去,而不是坐上去。这种坐感的出现并不难理解——电竞椅最初的原型就是汽车座椅。实际上,连电竞椅这个品类的诞生,都多少带着一点时代的偶然性。
回到上世纪末,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了韩国经济,失业青年涌入网吧,围坐在一排排电脑前玩《星际争霸》,这成为日后电竞文化的土壤。几年后,互联网泡沫(2000-2002)带来一波暴富潮。互联网新贵如雨后春笋,对豪华汽车座椅的需求也随之剧增。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再到 2005 年,美国汽车产业又因伊拉克战争导致的油价高升而陷入低谷,大量汽车座椅滞销,不得不另寻出路,配上扶手和滚轮,化作办公室伙伴,而电竞椅也由此诞生。
但这种坐感实际上并不完全符合今天我们对电竞的理解。汽车座椅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高速行驶时牢牢固定和保护驾驶者的身体,而非为长时间久坐提供舒适性。
外观方面,依旧沿承了汽车座椅大体的外观轮廓——高背、宽座,但不再刻意地追求夸张的线条和过度的包裹感,整体是偏开放式的设计。从上至下依次为头枕、椅背、腰托、坐垫、气压棒、五星脚,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个带有 U 型环绕的3D 云朵头枕,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的人体工学椅设计中,头枕要么是被取消、要么只是一个附属选配件——原因很简单:很多人体工学椅的设计理念是让椅背托住肩胛带,脖子不需要额外承力,自然也就不需要头枕。
例如一些经典的人体工学椅设计,在椅背的肩胛骨位置会特意设计一条张力更松的区域,用来避免斜方肌被迫前倾,同时让肩胛带能自由活动。但这种设计假定了一个理想化的前提:你会在椅子上保持一种较为「端正」的工作姿态,肩胛骨正好贴合椅背的张力区,脊柱维持中立位,并且你是标准的体型。
但现实是,很多人并不会一直保持这种「标准姿势」。长时间打游戏、刷剧、看比赛,或者干脆半躺着聊天、摸鱼,我们的坐姿会频繁切换,有时是蜷着腿、歪着身子,这时候,头枕的存在便有了价值。傲风 M6Pro 使用的定型棉,触感绵密,整体饱满而有足够的曲度,两侧的边翼可以改变支撑面的曲度,125mm 的上下调节范围,极大增加了适配的身高比例,并且支持前后的调整,可以满足一些朋友正坐时需要头枕支撑的需求,在过去很多电竞椅甚至人体工学椅上都少有如此配置。
椅背一直是传统电竞椅被诟病的地方,继承自赛车椅偏硬而相对平直的腰身,缺乏贴合身体曲度的设计,也不具备所谓的动态支撑。早期电竞椅针对椅背造型的弥补方案,往往是添置一个简易的小靠枕,或软或硬,只能说聊胜于无。而若是大刀阔斧对椅背进行形态上的调整,势必要失掉赛车椅的造型。
傲风的选择是针对腰托部分设计了小弹腰这样一个专属部件,与其说是靠枕,其整体理念反而类似于多背椅?小弹腰作为傲风 23 年开发的腰托部件,如今已迭代到 3.0,除开腰托覆盖面的增大配合腰托本身的流瀑型曲线,基本能覆盖2/3背部,其内置的类剪刀脚的气杆式动态调节功能也蛮有意思,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下前后的无极调节,实现更主动的腰椎支撑。
座包是电竞椅最容易让人留下坐感印象的部分。传统电竞椅沿用赛车座椅的设计,左右侧翼高高翘起,把大腿夹得很紧,让人几乎像被「锁」在座椅里。傲风的设计更偏向舒展感——采用开放式座包,整体造型像一块平展的大平台,前缘略微圆润内收,减少大腿前端的压迫。两侧虽保留了微微翘起的分割线条,但实际上彻底去除了传统的高侧翼,只是轻轻勾勒出边界,不会对腿部形成明显束缚。座包本体由外侧皮质面料、内侧纤维聚合网和定型棉组成,高密度定型棉的填充让整个坐面既能承受大体型用户的下沉重量,也能为小体型用户留出足够空间盘腿而坐,换姿势时不受拘束。内置风扇支持三档风力调节,可在夏天提供一定的降温感;冬季则能开启加热功能,让座面保持舒适的温度,我个人体验下来,风力一档和二档已经非常够用了,三档着实有点力大砖飞了。而振子按摩的功能,倒不算特别得劲,姑且算是加分项,毕竟现在按摩仪市场卷得厉害,专业按摩椅和按摩靠垫动辄带有多组滚轮、气囊和多档力度调节,一把电竞椅若是企图「取代」这些产品显然不现实。
扶手方面,M6Pro 配置了两只 6D 机械臂扶手,这也是它区别于常规办公椅的重要部分。它的扶手极为宽大,并且上下的调节点位靠近后侧,通常办公椅的扶手若是有上下调节功能,往往也是置于前端手腕处。我此前玩过一把 Ergomax 的椅子,它的扶手可以旋转到后方并上折,形成一个临时的手肘支撑,而傲风则更为直接,在扶手后侧直接做了一个带有斜度的造型,形成自然的手肘支撑点,搭配后置调节点,扶手前半段能够翻折后正好承托住小臂。
这种设计显然是为手持设备用户考虑的:手柄、手机、掌机,以及平板,双手悬空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肘部也不容易酸麻,而这样的设计,恰恰是唯有电竞椅这个品类才会有的浪漫,一种把「休闲坐姿」认真对待的可能性。
但同样,身为一把电竞椅,傲风M6PRO也有着它天然的,来自血脉中的,那些难以挣脱的枷锁。
当我们聊起一把椅子,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底盘设计,而这其实是电竞椅最为薄弱的地方,原因也很直接:人体工学椅和电竞椅的起源不同。电竞椅作为汽车座椅出身,它的倾仰机构是靠背与座包之间的调角器,靠背独立旋转,角度到位锁定。而像是扶手、转脚、底盘等后来的配件,基本也各自为战,它们之间并没有像传统人体工学椅那样,围绕底盘向着四周延展的设计逻辑。所以早些年的电竞椅,有时给人一种割裂的观感:底盘之上是看似强大的各种配置,但它们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运动学中心」。
而呈现出来的,例如无法移动座包进行调节坐深,虽然后仰角度极大,但后仰阻尼无法调节、扶手没有后仰联动,等等,几乎存在于每一把电竞椅身上,包括这把傲风M6PRO。
而沿着这个话头,我们不妨回到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到底希望从一把电竞椅上获得什么?
过去,我对电竞椅与人体工学椅孰优孰劣的思考,有时也陷入固化。我给许多朋友推荐过不同的椅子,但他们尝试之后,却往往回到自己熟悉的电竞椅——那种带有包裹感、能够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座椅。
回顾十几年来对于电竞椅品类的印象,对我造成最大冲击的产品,或者说联袂,是HERMAN MILLER X LOGITECH的EMBODY,相较于Regular版本,它做了相当多细微但足以影响坐感的改变,例如面料、靠背上侧的泡沫条等等,并不是单纯印个 Logo 那么简单,而这些调整对坐感的改变,便是更硬(Embody其实本身就挺硬的)以及对背部更强的支撑力,其所特化的其实是现在一些椅子所设计的专注模式坐姿——直挺挺。我过往总是觉得,人体工学椅大可覆盖所谓电竞的场景。严肃电竞,有些戏谑,却又是一种真诚。
再联想到那些赛场上的场景,尤其是 FPS 项目,职业选手们弓成一只虾,身体几乎贴到屏幕前,双肘死死撑在桌沿,整个人收紧到极致,这种姿态当然是「专注」的,但也带来了极大的身体负担——颈椎、腰椎、肩膀几乎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傲风M6Pro 并未追求极端前倾,过度前压会让玩家的身体被束缚得太死,影响自由调整姿势。设计团队通过调研找到一个平衡点:整体靠背前倾最多 5°,既保留专注状态所需的稳定支撑,又给玩家足够的空间移动。
宽大的扶手也是同理,它没有刻意做成符合手臂弧度的形状,而是提供一个平整的平台,几乎成为桌面的延伸。宽大的扶手面能够在快速甩枪、玩手游或操作掌机等场景下,为手臂提供稳定支撑,让肩颈不必承受多余压力的同时,不影响手臂的移动。
在收到傲风M6PRO的那天晚上,我坐在椅子上,并没有立刻去感受它的坐感或功能,而是忍不住回想起多年前,高中宿舍里几个人挤在一张桌子前看比赛的场景,回想起小学时某个下午在网吧里激战。
为了撰写《历史·产业·设计:关于人体工学椅,我所知的一切》,我浏览了数百把椅子,而为了这期电竞椅的内容,我又重温了一遍有关电竞、网吧以及电竞椅的发展历程。我想,电竞椅品类的出现,或许是一个偶然,但却又是这个时代悄悄埋下的一颗种子。
傲风并不是最早入局电竞椅的品牌,甚至可以说起步稍晚。但从 2014 年成立,到 2016 年正式赞助 LPL、与职业选手合作设计产品、与多支职业战队达成长期合作,再到与游戏、动漫等 IP 联动、赞助展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它用十多年的时间,让这颗种子逐步发芽成长。
电子竞技和游戏,直到今天,至少在我身边,依旧是充满争议的。但比起许多发展多年却仍处于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的行业,电子竞技和游戏能走到今天,被主流关注、被更多人理解,离不开每一位从业者、每一个品牌,以及无数推动游戏文化向前的人。今天的傲风,仍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与职业赛场保持紧密联系,尝试用更科学的设计理念解决玩家的真实痛点,把一把椅子变成一个可以支撑更长久热爱的陪伴。
我们会为了什么去买一把椅子?想起前面那把 Embody,我第一次了解到它,是因为认识的一位大哥。他购买这把椅子,并不是因为对人体工学椅有深入了解,也不是因为特别认可赫曼米勒的品牌价值,而仅仅是因为椅子上印着罗技的Logo。那时,他是罗技产品的忠实用户,这个G,就足以让他心动。
于我而言,在玩过大大小小的椅子,给家里的亲戚朋友置办过一些桌椅后,我不会给我的父母长辈购置一把电竞椅,人体工学椅、躺椅、按摩椅是更合适的礼品,我也不会给我的小辈送出一把电竞椅,他们的青春尚未伊始,也未必会与电竞结缘。
但我会为自己留下这把椅子,它承载了我对电竞、游戏、网吧的记忆,也承载了我与这个时代、这个文化的情感连接。
最后,聊了这么多,一个问题不免浮现在脑海——电竞椅的未来会不会变成人体工学椅?傲风也在寻找这个答案:他们制作了完全按照人体工学椅逻辑设计的 G 系列,对应需要办公的人群。而作为旗舰电竞椅的M系列,则依旧保留着独特的电竞风格,仍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如今的M6 Pro,在造型设计上逐步褪去汽车座椅的影子,同时在细节上愈发关注人机交互的真实场景。或许,电竞椅有一天会彻底融入主流的办公椅,也可能像一些曾经的品类一样悄然消失,亦或者,它真的找到了第三条路。
但在此之前,傲风M6pro,以及诸多电竞椅,它们会继续陪伴电子竞技和游戏文化,走过万水千山。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