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与仿真(Baudrillard and simulation)
我们常将“虚拟现实”视为一种科幻式的体验,认为它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届时,计算机技术足够先进,我们便能真正进入虚构的世界(a fake version of the world),并像在现实中一样与之互动。在人们的想象中,进入虚拟世界常常是这样一种情景(有趣的是,它常常带有某种施虐-受虐式的幻想色彩):戴上手套、头盔,穿上特制套装,然后用真实的身体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中互动。然而,后现代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则认为,我们不需要等待这些设备真正出现:虚拟现实早已存在,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其中(Baudrillard, 1994a)[1]。我们通过电视新闻或“真人秀”节目去“体验(experience)”世界,通过网络聊天室或对名人的崇拜与那些从未见过的人互动,通过电子邮件与真实的人们进行虚拟沟通。
鲍德里亚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以一种与曼德尔(Mandel)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不同且颇为独特的方式提出这一观点。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今世界,前工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象征结构”(symbolic structure)的残余正在消失。在论述这一观点时,鲍德里亚吸收了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的经济学理论。莫斯在他作为知名的作品《礼物》(The Gift,1953)中提出:原始社会的基础逻辑不是商品交换(commodity-exchange),而是礼物交换(gift-exchange)。商品交换是一种根据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运作的系统;而礼物交换则是一个包含着三重义务关系的体系:礼物必须被给予(given)、被接受(received)、被回赠(reciprocated)。最为重要的是,“回赠”往往要多余所得。这样才能避免接受者的地位低于给予者,确保这种三角交换模式延续下去(Mauss, 2001)[2] 。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这种逻辑贯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庆祝丰收的节日到服兵役,再到婚礼——甚至连人本身也可以成为“礼物”。莫斯认为,这种礼物交换经济的残余至今仍在我们的货币经济中发挥作用(例如婚礼、晚宴等场合),尽管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形式化的商品交换概念所取代。但在鲍德里亚看来,这种象征性交换(symbolic exchange)的形式已然彻底消亡。如今只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且毫无意义的符号交换(exchange of signs)。这些符号比商品或货币更“不真实”,更暧昧(它们往往是图像或文字)。在这种体系中,一切事物都可以互相交换,每一个符号都可以被互换、被颠倒。如今,象征性交换中剩余要素已经不再存在。
鲍德里亚将这种符号之间的普遍的可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称为“符码(the code)”。它的功能是依照“价值规律(law of value)”来“编码(codify)”现实。换言之,它建立了一套符号系统,为一切事物提供(或试图提供)相对于其他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这套系统确立了西方文化赖以建构的二元对立(生命高于死亡、善高于恶、因高于果),并在本质、身份、差异和意义上制造出一种表面的稳定性。由此,符码真真正正地生产了现实(reality)——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依赖于这套符号价值体系,依赖于它底层的形而上学。
符码的特殊能力在于:它能够复制事物,并生产出与原件无法区分、甚至能取代原件的复制品。这一点在科学领域(如生物学、DNA)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技术可以实现完美的再生产(例如对生物组织或照片图像的复制)。在过去,对真实之物的复制,得到的总还是一个能被识别出来的副本(in a version of the real thing)。人们仍然能辨认出原件与副本。当符码可以精确地复制出原件之时,原件与副本之间的差别便被抹除了。这种现象正是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以一种鲍德里亚称为“仿真”(simulation)的再生产过程为主导。鲍德里亚指出了当代世界中大量区分真实与再现的能力受到损害的实例:迪士尼乐园、民意调查、尼克松总统、迈克尔·杰克逊……或许最有力的例子是二十世纪战争的实际事件被其再现所取代的方式:我们“消费(consume)”了那些再现物(representation),把它们当作了真实。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乃至大屠杀(Holocaust),在我们的经验中都只能以仿真的形式出现。在谈到越南时,鲍德里亚这样说:“战争变成了电影,电影变成了战争,两者都将自身倾泻于技术之中,最终融为了一体。(Baudrillard, 1994b, 59)[3]”
鲍德里亚的“仿真”(simulation)概念常被误解为与再现物而非真实事物(real thing)打交道时所处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在爱尔兰主题酒吧里喝一杯仿造的爱尔兰啤酒(a synthetic version of Irish beer)可能会被人们打趣地称为消费“超真实”(hyperreal)而非真实。实际上,仿真指的是当代世界中那些主导性技术试图把真实(real)、自然(natural)世界的各方面转化为有形(tangible)、清晰而独立的(distinct)实体的过程。仿真试图通过解释世界上的一切来消除神秘和不可解释的事物,并把世界划分为一套由对立、差异与价值构成的体系,从而让真实变为真正的真实(make the real properly real)。仿真不仅消解了真实,更创造了真实本身。
[1] Baudrillard, Jean (1994a) ‘Aesthetic Illusion and Virtual Reality’. In Nicholas Zurbrugg, ed. Jean Baudrillard: Art and Artefact. Sage. 19–27.
[2] Mauss, Marcel (2001)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3] Baudrillard, Jean (1994b)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heila Faria Glases. Ann Arbon,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