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含有大量行文混乱、个人观点、绿皮式推理以及查询不彻底的新闻消息,且外文消息基本通过机翻来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本文与其说是作为总结、推测、讨论,不如说是希望抛砖引玉,对任何举例有疑问者都能自己广泛地查询相关消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我作为一个把《孤独摇滚(后文称《BTR》)》动画尊为“近三年最好的少女乐队动画(其实好像也没几部)”的人,在近日听到其编剧吉田惠里香的发言以及看到相关新闻稿下的评论之后,有一种“怎么这玩意也能出事啊”的感觉,毕竟这部动画真的已经是纯抽象整活日常空气系+追逐梦想的、很难得罪什么人的动画了,没想到爆在staff这边。
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的话,概括来说就是负责《BTR》这部四格搞笑漫画的动画化编剧工作的吉田惠里香在9月14日于KAI-YOU网站上被记述的演讲里说的某些话引起了海外网民的强烈反响。其称在动画创作时去除了原作里的 “噪音”。
比如原作里女孩们比身材,她说“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情节”,于是就做了相关修改;而第三集中,后藤一里为逃避打工而穿着连体泳衣、用冰泡澡的名场面也经过改造,原作里未穿任何东西。
她在更前面的部分还提到“性消费”这一话题,表示自己不喜欢笔下的角色被性消费,“作为读者,想什么都可以,但作为官方不能表现出‘来消费这角色吧’的态度”。
之后,她还说“会考虑一部动画是否适合给自己尚且年幼的孩子看”,根据文章其他部分的说法,她提出这种想法的理由大概是“动漫能依托以传播的媒体多且方便,比书籍更易接触,所以要考虑的很多”。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SEXY田中小姐》原作者芦原妃名子因作品的剧版被某位“原作破碎机”编剧随意篡改又不承认而自行了断的新闻。漫画的内容我不甚了解,但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让人惋惜。有些负责作品改编的人总认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表达要凌驾于还原度和作者意愿之上,粉丝之间是玩笑的“尾田就是一画漫画的,他哪懂one piece啊”到这些创作者嘴里就变成认真的了。
而在吉田的发言里,我们同样能看出某种傲慢的影子。她将自己认为会影响“成为霸权”的要素通称为“噪音”,这对于原作者来说也太狠了(虽然《BTR》的原作者滨路晶平时心挺大的,两次来中国都弄丢点什么东西)。
而至于将部分情节归于“噪音”的理由和举出来的例子也是有些难以成立。其所称“阻碍作品成为霸权”,在我看来是绿茶发言,就像在说“删掉这些是让动画适合更多的年龄段,我是为了作品的商业成绩”一样。第三集给后藤一里加上连体泳衣没引起质疑只能说是阴差阳错地整成了好活,那件像小学生一样带着她名字的泳衣很好地符合其角色“一件运动服穿到死”的刻板印象,反倒成了角色塑造的一环。在这一桥段选择遮蔽角色的身材,怎么后面凉的想象里让后藤身上缠着胶带、穿着泳装演出的画面没有和谐掉呢?这是否说明她的能力不足以创造“不消费角色”的新笑点来覆盖,于是原本原样地进行呈现呢? 而“现实中不会有女孩子互相比身材”更是一家之言,在部分平台有写女生表示这完全是可能的;而且原作者滨路晶就是女生,能写出这种情节大概率是听说过,这样的否定和武断实在太过傲慢了。
作为看了《前桥魔女》且为其写了长文的人,我有其他的话要说。吉田在演讲里提到了新里杏珠(阿梓)这个角色,这确实是《前桥》这部动画里一处比较优秀的傲娇角色样板戏。这角色本身是一个因肥胖而自卑,继而选择成为魔女、用魔法来为自己瘦身的角色,其已经把自己置于当代的所谓“普遍的性别凝视审美”之中,用着超越常理的能力,追逐着这种于他者之中定义和观察里成型的东西,甚至最后也没完全放下,这就是一种疑似“女性自我客体化”影响下而误认为是自我对于美的追求的体现,我认为参与这种剧情编写的她是没资格说这方面事的。
而关于“衡量标准之一是作品能否给我的孩子看”,那就更扯了。看过《BTR》的应该对广井菊理这个角色印象很深,她是SICK HACK乐队的主唱兼贝斯手,而这只乐队是迷幻摇滚风格的,如果你去查这种流派的发展史,那就能知道有多么少儿不宜。幸好作为公开发行传播的动漫作品,广井的表现只是酗酒,但这依然是少儿不宜的。就算不提这么上纲上线的东西,山田凉身上超前消费、欠钱不还耍赖皮的部分对孩子也没什么正面影响吧?就像最近大家批评《假面骑士加布》所言,给孩子看的东西三观必须绝对正,《BTR》自然是经不住这种检验标准的,所以又是一句无稽之谈。更何况吉田自己还担任过《30岁还是童贞就会成为魔法师?》这部真人耽美剧的编剧,这时候就不提“多媒体渠道的影视作品具有易接触性”了,也不提对于孩子的影响了(有网友找到了其负责的《虎与兔》相关截图,是会被卡审核程度的卖男色,就不在这里放了)。
最后再说到吉田之于《BTR》动画本身。我买了简体中文版的漫画单行本1-5册,这已远超一季动画的内容了。根据漫画来看,动画几乎没有剧情上的改动,其最大的难点在于把四格漫画转变为连续的常规TV动画,也就是演出等方面的设计是重中之重。从我的角度来看,那样的发言显得她是用权力达到效果又自居高功,而非发挥才能以锦上添花。当然,我并非业界人士,不知道这种改编动画的“编剧”岗位在日本业界都有什么职责,其是否发挥了我所不知道的职能,还望批评补充。
上一个部分说到了动漫里的“性消费”,关于这一点,除了对于吉田的话持批判的人之外,也有人认为这一点有道理。如一些较早的动画里,某些情节(如已成为AC娘表情包之一的“蓝白碗”元素)放到现在令人不适。这不仅让我想起近几年似乎很流行用更新的眼光看老动画的一些评论,比如对《龙与虎》以及傲娇角色的一些批评。我自己对于这方面没什么发言权,毕竟我自己也不太吃这一口,但一下子就联想到这种现象了,这大概也是时代变化的体现之一吧。
说了比较外围的东西,现在回到吉田本人的发言上来。当我们把这些通读一遍之后,不可避免地会想到一些关于性别运动的事情。而这位作者恰巧有些疑似的发言,在X上某位网友于今年1月上传了一张照片,疑似是吉田惠里香的采访内容。
其实说到女性通过文娱表达自己的力量这一块,在不算漫长的二次元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根据A站up主“amuro1985”的视频“【可米说】同人·御宅文化史【1950-2010】”所说,最初的日本同人文化有一部分就归功于当年的女性漫画家以及女性读者,很多女性创作者以不同的画风和剧情风格开创了新的局面。而动画业界出现的“魔法少女”主题,有一段时间也是只为女孩子创造的女性主角动画(“地底人电波”EP16,“魔法少女进化史”)。我个人认为,这从题材上是女性力量与美的体现,从商业上是对幼女、少女年龄层观众的重视;之后以《魔卡少女樱》为首的大量女性向作品在男女观众里都收获了许多的粉丝,这就证明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超越性别不同的受众群体的,不需要特意强调什么。然而在如今这个相关舆论动荡、别有用心者参与进相关议题的时代,这种将某种现象归咎于性别议题、将某些行动放置到性别角度的行为,未免有些太过离谱了。就像在健全人和双腿截肢的人身后各点一把火,健全人跳进池塘而截肢者无法进入,于是认为“腿是感受温度的器官”一样鬼扯,有些事不是诉诸性别叙事就能解决的。
日本在某些领域慢世界一步是出了名的,如果稍微发散一下的话,我会想到在去年九月左右万代南梦宫公司代表大熊未来的一些话,她曾称“万代南梦宫已意识到,要想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广大玩家,就必须重视DEI。我们要创造一个尊重不同个性的环境”,但由于其用来举例的《蓝色协议》早已关服(被腾讯秽土转生),且同年疑似实验DEI内容而投资近亿美元开发的《无名九使 觉醒》销量扑街的情况下,不知万代是否还坚持这个方针。若要说有的话,大概也就是由日升承制的《前桥魔女》有吉田惠里香的参与了吧,所幸这部作品整体质量还是说得过去的,至少比某个替身文学、精神分裂的少女乐队动画要好。而再加上某些日厂游戏里逐渐出现能被大家暂且容忍的疑似DEI内容,实在是令人不安。
乱糟糟的一点随笔就写到这里,只希望不是我想多了。作为一个游戏玩家,也作为一个动画观众,希望无论什么体裁的创作者,都能少些傲慢,认识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什么才是应当的;不要试图先吸引后规训路人受众,而是找准自己的目标群体、看好基本盘,坐三望二争一的前提是“坐三”。
请允许我借用其发言中有道理但无济于事的一句话,用在我自己思考的角度上:“哪怕有99%的人都没什么,但有1%的人可能做出过激的事,也会让我有动漫文化将被中断的恐惧”。
评论区
共 2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