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兰根是布莱姆·斯托克奖获奖作家,雪莉·杰克逊奖创始人之一,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宇宙恐怖小说《渔夫/The Fisherman》,非常好看ദ്ദി˶>𖥦<)✧ ,之前也写过泄底和感想。
出版于今年八月的《迷失于黑暗及其他短途旅行/Lost in the Dark and Other Excursions》是约翰·兰根第六部小说集,收录了他2017年至2020年间发表的十一个短篇和两个首次发表的作品,我读完后的感想是,这些恐怖故事不能说全都极为优秀,但各有独到之处。小说文学性较强,兰根写得特别讲究,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在“炫技”,读时着实有几分吃力,读完酣畅又满足。有些隐喻或许琢磨不出来,但配合书后的作者创作手记就能理解得差不多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值得付出时间和耐心的。
潘特夫人是一尊彩绘的花园矮人。“你”被摆放在古董店门前的这尊雕像吸引了注意力,不自觉间听店主讲述了一个离奇又诡异的故事:
潘特夫人只能摆放在户外,有它在,老鼠的数量会大大减少;一旦被放入室内,房子主人就会莫名惨死。
店主问“你”要不要买下潘特夫人时,“你”瞬间想到住在家里地下室的老年痴呆祖父……
——这个故事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手法,通过“你”与店主的对话讲完整个故事。我们并不知道花园矮人中潜伏着何种邪恶力量,但它确实能勾动你心中的黑暗。这篇是优秀的开胃菜了。
拍摄于2006年的《迷失于黑暗》是一部现象级伪纪录片恐怖电影,讲述某纪录片剧组前往废弃矿洞探查失踪女人传说时遭遇的恐怖事件。
电影上映十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影片导演,得知影片灵感“失踪女人传说”的演变始末,还有一个难以置信的真相:
《迷失于黑暗》实际上是根据导演拍摄的真实纪录片改编的、用大量非虚构素材构建的虚构作品,在拍摄原纪录片时,原剧组确实遭遇了科学无法解释的恐怖事件。
——这部“拾得影像”小说以“电影教授”约翰·兰根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将民俗传说的演变、神话和宗教隐秘、文化潮流的影响等内容融入恐怖故事中,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文中不仅有原纪录片视频的文字描述,介绍虚构的现象级伪纪录片《迷失于黑暗》的剧情时,还“引用”了IMDB上影片条目的剧情简介(作者编的)。这部选集同名作品是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之一。以及,书后的创作笔记中,作者谈到了喜爱的几部伪纪录片恐怖电影,并坦言自己非常喜欢“编造历史”(・ω・)
本文是《我的父亲,弗兰肯斯坦博士》的脚注。通读之后可以得知,原书是著名科学家约西亚·富兰克林的传记,作者丹·富兰克林在书中将父亲比作玛丽·雪莱名作中的弗兰肯斯坦博士,讲述其为应对极寒天气、核战危机、生化武器等末日前景,进行的种种人体形态改造实验研究,改造方向分别参考了北极熊、蟑螂、鳄鱼……
2009年,这位科学家死于可疑事故;2014年,在提交书稿六周后,丹在公寓中死于自助阑尾切除手术——多年来,丹始终认为父亲在自己身上动了手脚……
——书后的创作笔记中,作者提到了这个故事的最初构想:
一位父亲对儿子进行人体改造,希望能让孩子熬过层出不穷的灾难,最终儿子成为巨大的单细胞生物,无知无觉地漂浮在落基山脉深处黑暗的地下湖中,免于伽马射线爆发或小行星撞地球等末日。
想象一下,跨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变化、科学发展趋势、全球威胁更迭、父子亲情纠葛、疯狂科学家的骇人成就(大脚怪真相,隐藏在都市角落中的蟑螂人、鳄鱼人族群)……
这些内容本可以塞满一部砖头书,却被作者浓缩成几十页的“脚注”,堪称奢侈了。
只是,尽管故事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但模棱两可的结局总让我感觉差了一口气……即便如此,它也是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之二。
霍拉希奥是一名造船厂工人。不久前,他的同事死于可怕的事故,大小不一的尸块散落在溪水中。
目睹了整个过程的霍拉希奥看到一条人鱼在水面下游动。
人鱼有着蔚蓝的双眼,长长的金发,暗红和金色的鳞片。她注视着霍拉希奥,口中吟唱着一首歌,但他听到的只是残声片曲,就如这个故事,或许只是某部巨著的残章断字。
——令我意外的是,这个断章般的故事其实能归入黄衣王神话里。文中暗示了美人鱼的来源:一艘旧油轮曾在河中倾倒压载水,船上悬挂着一面黑底黄色图形的旗子,从描述上看很像黄印。我的猜测在书后笔记中得到了验证。
苏珊和丈夫在蜜月旅行中,于设得兰群岛上短暂停留,当地的朋友给他俩讲了几个故事。
其中之一是说设得兰群岛是沉没的多格兰大陆的一部分,几十年前,一位人类学教授在附近发现相关证据,于是他穿上有大圆头盔、管子通向水面船上气泵的潜水服,深入水下探查。暴风雨突袭,留在船上的人们为了保命,砍断了连接潜水服的管子,驾船逃离。教授的死最后被裁定为意外事件,尸体始终没有找到。
数天后,夫妻俩乘渡轮离开。他俩的房间在船舱底部,与海底似乎仅有一墙之隔。深夜,海浪翻涌,苏珊恐慌症发作,想去上层甲板透气,却被穿着老旧潜水服的“人”袭击,幻象中,她看到了教授在海底的遭遇……
——结合了历史和民俗传说的海洋鬼故事。在海底刚发现多格兰大陆存在的证据,就被鬼缠、被同伴抛弃,只能孤独地死去,教授实惨,但变成怨鬼后欺负年轻姑娘找存在感也是挺没品的……
大学讲师哈林加给学生们上课时,提到康拉德临终前几年,在笔记本上花了15页篇幅,记录了自己在瑞士疗养时的神奇经历:
一位来自荷兰的汽船船长带他进入异界,指着一艘西班牙大帆船的残骸,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异界是宙斯的养兄弟、伟大的潘神沉睡之处。数百年前,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一艘军舰误入此处,苏醒的潘神出于好奇,化身十来岁的男孩与西班牙船长结交,还学会了西班牙语。但双方的友好交往随着鳄鱼爷爷被狩猎而告终。这头让船长付出一只手的巨型鳄鱼是献给潘神的圣物,被冒犯的潘神决定报复。
经过几番厮杀,水手们全部死去,潘神用船长的铁钩手剖开他的胸膛,吃掉了船长的心。
食人令潘神神格分裂,对异界中的生灵做出许多可怕事情。多年后,荷兰船长误入异界,结识了依然保持孩童样貌的潘神。他决定帮助潘神摆脱不幸,带祂进入人类世界。
康拉德一边听故事,一边目睹船长与孩童潘神互动,对此深信不疑。
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自行离去,哈林加先生回到办公桌前,取出藏在胸腔的铁钩,回忆着西班牙船长心脏的嚼劲和味道。
——很明显,孩童潘神与西班牙船长的交锋是对彼得·潘故事的黑暗诠释,神话传说、真实历史和文学著作完美融合。这是书中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之三。
莫琳当了二十一年私家侦探,大部分时间是在替雇主们收集配偶不忠的证据。替热爱神秘学的女富豪工作六个月后,她与这位雇主英俊的丈夫弗兰克坠入爱河。
两人的私情很快暴露。女富豪怒火中烧,她将丈夫遭虐打的照片发给莫琳,让侦探二十四小时内赶到。
展示了一番交换身份混淆视听的手段后,莫琳来到目的地,射杀一众打手并往女富豪胸口上开了一枪。随后看到爱人早已被划开喉咙,没了脉搏。
然而死亡并未带走女富豪和她的丈夫——前面提到过,神秘学。
女富豪宣布,不忠的丈夫将被丢入海底,感受自己变成白骨的整个过程。她给了侦探两个选择:要么现在离开,要么拿刀划开莫琳自己的喉咙,如果选择后者,丈夫会得到安息。
莫琳觉得还有第三种选择:持刀冲向女富豪,不管成功与否,至少是一种反抗态度。
——硬汉侦探爱上雇主妖艳/清纯的妻子/情人,并为此惹祸上身,这在黑色小说/电影中已是陈年旧梗,而一旦全员性转,趣味性一下就出来了。
但站在女富豪的立场看,这纯粹是一个复仇故事。它让人们警醒:如果你的雇主是一位热爱神秘学的女富豪,与其丈夫偷情之前,一定要经过慎重考虑(Bushi…) ᶘ ᵒᴥᵒᶅ
“我”先后两次看到书页的排版印刷出现诡异的错误。一次是小说《渔夫》的读者发来的勘误邮件,这位读者拍下第85页的照片,上面全是扭曲、拉伸的字母和图形;另一次是为奥林·格雷的新书撰写书评,翻书时,奇怪的扭曲图文就这样跃入眼帘。
“我”将怪事告诉了合作多年的出版商罗斯,他立刻跟我视频连线,在古怪的卡顿中讲述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
一个邪恶的超自然存在交给罗斯一本“圣书”,让他散播开来。为了避免给人间造成影响,他将整本书拆散,将书页随机插到自己公司出版的图书当中,只看到一页没啥影响,看到两页以上或许会遇到大麻烦……
——这个与出版印刷相关的故事是约翰·兰根献给合作多年的出版商罗斯的生日礼物,这等短小的篇幅,困惑的主角必然很快得到真相,尽管视频通话卡顿只是添加了一重小障碍,但氛围立刻就起来了。
得知亨特重病将死,卡尔立刻赶到交往多年的老友家中,二人一番饮酒畅谈,亨特讲出一个秘密,并请求卡尔帮忙。
亨特十来岁时溺水濒死,他的灵魂来到位于地狱边缘的“灵薄狱”,看到一年前去世的妹妹娜塔莉亚。在这个孤寂的世界中,妹妹建了座纸盒城堡,拘禁了许多孩子的灵魂,这些灵魂被她扭曲成形容可怖的“饿犬”。
戴着纸板王冠的娜塔莉亚自称饿犬女王,对哥哥有一种孩子气的憎恨。在之后的数十年中,率领“饿犬”的娜塔莉亚时不时地出现在亨特面前。
如今,亨特决定助妹妹解脱,他联系到的灵媒能将卡尔的肉身送到灵薄狱,帮助已成为亡魂的亨特吸引“饿犬”的注意力。
经过一番周折,卡尔被“饿犬”咬伤,早年帮助过的亡者送他回到现世,治疗咬伤的手术结束后,卡尔看到了头戴纸板王冠、身伴“饿犬”的朋友。
原来,亨特挨了娜塔莉亚一顿拳打脚踢,成功将妹妹带出自己的王国,其他友善的灵魂会帮助娜塔莉亚找到过世的父母,而亨特决定返回纸盒城堡,尝试将“饿犬”们恢复成原来的孩童灵魂。
——尽管阅读时时常感到不安,但这个讲述濒死体验的友情冒险故事本质上是温柔的,充满希望的。读完书后的创作笔记,属实得感谢作者的不杀之恩。
驱车去给妻子接机的路上,为了分散初次失恋的儿子的注意力,“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替邻居照顾宠物蜥蜴奥斯卡时,不慎将其晒死,只得去宠物店买了相似的蜥蜴替代,奥斯卡的尸体被埋在后院。
数日后,“我”发现干巴巴好似木乃伊的奥斯卡回到饲养箱,吃掉了替代蜥蜴,随后便能以人声说出预言。其预言导致邻居夫妇离婚。
但“我”没告诉儿子的是,两周后“我”半夜潜入邻家,听到奥斯卡用“我”已故父亲的声音做出的预言:“我”的妻子将在飞机降落事故中受重伤,家庭会因之分崩离析。
崩溃中,“我”杀死奥斯卡,却在毁尸灭迹时不慎烧了邻居的房子。
这时,道路发生拥堵,“我”给妻子的电话打不通,而闪烁着灯光的不知什么车辆正呼啸着驶来。
——读到结局前,只觉得故事滑稽又荒诞,读到结局时,后背瞬间发紧,恐怖感“腾”地一下冒了上来。
爱丽丝离开书中世界,来到现实世界的伦敦,成了24岁的大学研究生。过了六年安定日子后,祸乱再起,书中世界象征滑稽、愚蠢、无意义争斗的特威迪双胞胎也来到现世,分别成为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
世界大乱,战争爆发,爱丽丝将书中世界的同伴们汇聚在身边,发动了反叛。
然而反叛遭到镇压,爱丽丝被英国首相斩首,她流出的鲜血带着希望的种子奔向大海。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另类改写,政治隐喻很明显了,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故事。
这是一篇论文,约翰·兰根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自己对恐怖题材的热爱,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让他写一个大学教授的中年危机故事,他没啥兴趣,但如果在故事里加入拉弥亚(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蛇女妖),那他立刻就来兴致了。
接着,兰根带着读者走了一遍创作过程,于是我们慢慢读到大学教授汤姆的生活现状,他对事业有成的妻子的嫉妒,他如何从妻子处了解到“蛇岛”的历史及其现在的看守人,如何同妻子一道登上蛇岛。期间作者引经据典,向读者道出创作思路。
最终,汤姆和明显是拉弥亚的看守人独处,并被对方的蛇牙咬了一口。这时会出现两种结局:1,显而易见的,汤姆在痛苦和悔恨中死去;2,相反的,汤姆杀死了拉弥亚,保住性命。
根据文学理论,兰根选择第三种结局:汤姆被咬之后,蜕了一层皮,成为拉弥亚的信徒,他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
——恕我愚钝,读完这篇论文兼故事,我依然对作者为何(依然)热爱恐怖题材不甚明了,但确实能感受到作者对此题材的热忱了。以及,三种结局理论在《防波堤》中的运用就挺直观。
兰根为伍德斯托克摇滚学院的社区丧尸漫步活动写的活动开场白,后来活动因天气原因取消,这个未发表的小短文便塞进他的新小说集里,作为收尾。
评论区
共 3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