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恐怖电影《血肉至亲/Abraham’s Boys》改编自乔·希尔的同名短篇小说《亚伯拉罕之子》。后者最初刊登在2004年出版的范海辛主题小说选集《千面范海辛/The Many Faces of Van Helsing》中,次年收录在乔·希尔的个人选集里,他这部名为《20世纪的幽灵》的小说集获得了布莱姆·斯托克奖和英国奇幻奖,简中版已于2018年出版,非常值得一看。
我最初是因为《黑色电话》去找的这部小说集——是的,恐怖电影《黑色电话》的同名原作也收录在这部选集里,但发现英文版比简中版多了导读和一个短篇,价格却相差无几,就买了英文版。读到《亚伯拉罕之子》这篇时,看名字还以为是羔羊献祭梗,真没想到讲的是亚伯拉罕·范海辛的故事,更没想到这位《德古拉》中的吸血鬼猎人竟然和米娜结了婚,还生了俩孩子,真是深切体会到CP被拆的痛楚……
下面简单说说电影和原作的区别,双重泄底预警了啊——
在《德古拉》原作结尾有提到,事件发生七年后,乔纳森和米娜的儿子昆西已经爬到范海辛膝头玩耍,给人感觉好像一对爷孙,但《亚伯拉罕之子》所在的世界里,就没有昆西这个孩子了。
小说《亚伯拉罕之子》中,米娜在第一任丈夫乔纳森去世后嫁给了荷兰医生范海辛,生了马克西米利安和鲁道夫这两个儿子。
大儿子长得像爸爸,十分健壮;小儿子像妈妈,白皙纤细漂亮。
大儿子五岁前,一家人在荷兰生活,后因范海辛的丑闻被迫离开,在英国短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举家迁往美国——范海辛误以为自己可以在某大学任教职,为此还用大部分继续买下附近的农场。
去大学当老师的事儿最终没成——同样是因为丑闻。范海辛只得重拾医生旧业,带着全家留在农场生活。
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米娜来到美国后,因为身体虚弱和慢性血液感染,生下小儿子鲁道夫不久便去世了,大儿子觉得妈妈死于心病,是被爸爸范海辛的丑闻拖累的。
小说中的范海辛尽管已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但对孩子们极为粗暴,挥拳痛殴、鞭子狠抽是常事。对兄弟俩很好的邻居女士因病去世后,他找借口截留下尸体,让两个儿子拿尸体练习“如何对付吸血鬼”。大儿子将木桩钉入尸体的胸口,但小儿子不愿意砍下尸体的头颅,并陷入崩溃。范海辛先是痛殴前来劝阻的大儿子,随后把小儿子和尸体锁进地下室,接着对大儿子抱怨小儿子不听话,就跟他妈妈米娜一样,大儿子在这时袭击了父亲,将木桩钉进其胸口,故事就此结束。
大儿子始终对父亲范海辛的吸血鬼理论有所怀疑,后来更认定范海辛是精神不正常的变态杀手。而小说中范海辛的形象确实偏执、暴虐,十分可疑,但除了他是精神不正常的变态杀手,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这位荷兰医生在异国他乡既无法融入,也无法获得身份认同,而消灭吸血鬼德古拉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训练儿子们成为吸血鬼猎人是他维系自我的方式——即便新大陆并没有吸血鬼。
就读者视角来看,并不能彻底否定吸血鬼的存在,那么大儿子弑父也有可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相较之下,电影可以说板上钉钉范海辛是变态杀手了,除了让倒霉的路人女性遇害,还让原本笃信吸血鬼存在的米娜在临死前“醒悟”,认为自己被范海辛欺骗;让《德古拉》中杀死未婚妻露西的亚瑟·霍姆伍德登场,质疑当初所为。
看到《德古拉》角色登场是很开心啦,但这确实让趣味有所减损。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