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于罗兰·拉赞比《乔丹传》和尤塞恩·博尔特《快过闪电:博尔特自传》的一篇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先后读完乔丹的传记和博尔特的自传,发现两人不仅在获得各自运动领域的成就方面有相似,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有相似。这篇文章,我将凭借对书籍内容的回忆,主要列举两人的相似之处,顺便提及一些不同之处。
巧合的是,《乔丹传》和《博尔特自传》的叙事都截止到2013年。考虑到两人的年龄差距,《乔丹传》的结尾是乔丹转型球队老板退居幕后,《博尔特自传》的结尾是博尔特畅想2014年的未来。《乔丹传》完整记述了乔丹的完整运动员生涯,博尔特则在《快过闪电》成书之后,再次卫冕2016年奥运会的男子100米、男子200米和男子4x100米冠军,实现奥运会三连冠的壮举。
首先,我想谈谈乔丹和博尔特在行业影响力的相似,关于运动成就、领域贡献和公众形象。
两人在巅峰期都是统治各自运动领域的无可争议的第一名。乔丹率领公牛队连续三年夺得NBA总决赛冠军;博尔特连续三届奥运会取得100米、200米和4x100米决赛冠军。一个区别是,乔丹在1995年重返篮球领域,率领公牛队再次连续三年夺得NBA总决赛冠军,博尔特于2017年退役后没有重返田径场。
不止取得竞赛的优胜,两人也都有卓越的个人运动数据。乔丹一度成为NBA得分榜第三名(后来科比和詹姆斯的总得分超过乔丹,目前乔丹位列第五),并且生涯场均30多分至今排名第一;博尔特在2009年创造的100米和200米纪录,以及2012年参与创造的4x100米纪录,至今仍是世界纪录。
乔丹和博尔特分别对篮球比赛和田径比赛带来极高的关注度。乔丹把篮球变成一项明星运动,NBA球星的身价从此水涨船高,与耐克的合约让耐克从市值不足3000万美元的公司逐渐成长为全球品牌,有公牛队出场的比赛一票难求;博尔特把田径变成一项明星运动,有他出场的比赛门票经常销售一空,奥运赛场上的夺冠与打破世界纪录让他收获全球体育爱好者的认可与追捧。
成为各自领域的运动巨星,不仅得益于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而且因为乔丹和博尔特都主动参与到比赛现场的热烈氛围之中。乔丹不仅经常在比赛的最后一节统治全场,而且观众越热情,他越能全力发挥,做出更好的运动表现。这实现了一个正反馈机制:乔丹表现越好,观众越热情;观众越热情,乔丹表现越好。博尔特在大赛现场以无厘头搞怪闻名,不像许多运动员以严肃紧张的状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比赛,他会在赛前热身阶段和教练队友跳舞打趣,并且沉浸在运动场的气氛之中。博尔特在比赛中途的东张西望已经成为他的一个标志。他在书里坦言,通过全身心感受现场观众的热情,他可以提高自己的兴奋度,这帮助他集中精神,是不同于运动训练的一种心理增益。
在比赛之外,两人也都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即使都发生过丑闻,两人应对丑闻的方式使得公众形象整体还是积极正面的。乔丹经常在比赛结束后直接在更衣室接受长时间的媒体采访,似乎比赛并没有耗尽他的精力。乔丹与耐克的合作让他的广告形象深入人心,「飞人乔丹」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体育造神运动。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变得举世瞩目,他因此减少了与朋友去夜店的频率,更多选择在家玩游戏,如果被粉丝包围,他会尽量满足所有的签名要求。不过,乔丹的赌博丑闻让他一度陷入媒体的口诛笔伐,博尔特的车祸也给他的名声与运动表现带来负面影响。
回到个人层面,两人在运动天赋、求胜意志和教练指导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乔丹和博尔特都在十几岁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运动天赋。1.98米的乔丹拥有惊人的弹跳力和巨大的手掌,让他在扣篮和控球方面独一无二。1.96米的博尔特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和极大的步伐跨距,其他选手需要44或45步完成的100米跑步,他只需要41步。乔丹在高中和大学篮球队已经崭露头角,1982年率领北卡大学球队夺得NCAA锦标赛冠军;博尔特在2002年成为最年轻的世界青年锦标赛200米冠军。
两人在竞争意识方面也很相似,都极其渴望获胜。乔丹的记仇是举世闻名的,当年他极负争议的入选名人堂的演讲主要因为他几乎是挨个数落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教练、队友和对手,而且乔丹为了让自己保持一种愤怒状态全力训练甚至会虚构竞争球员对自己的冒犯。博尔特在书里坦言自己从小就非常享受当第一名的感觉,其他选手在比赛前表现的挑衅行为反而会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决定战胜他。博尔特曾对自己说,如果一个人输给自己一次,那他就再也没有机会赢过自己了。
不过,两人在训练意愿方面有所差别,虽然两人都能承受最严苛的训练强度。乔丹对每次训练都是全力以赴的,而且他鼓励队员也要在每次训练时全力以赴,就像在正式比赛那样。乔丹的许多最佳表现实际上是在训练赛中达成的,并且由于在训练场已经遇到过几乎所有可能的情况,所以在正式比赛中发生任何事情都只是某种「重演」,而乔丹对此都有准备,包括他的多次绝杀投篮。博尔特坦言,自己虽然在大赛之前会听从教练吩咐拼尽全力刻苦训练,但还有许多时候,自己凭借过人的运动天赋,即使训练偷懒也还是可以取得日常比赛的胜利,所以就顺理成章的偷懒一些。不过,他也承认,每次偷懒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运动状态明显下滑,然后不得不重拾高强度训练恢复状态。
幸运的是,乔丹和博尔特都在职业生涯遇到适合自己的教练,虽然都并不是各自的第一位教练。菲尔·杰克逊和乔丹不仅是在公牛队成功运用三角战术的伯乐与千里马,而且杰克逊用他那套禅修方法给公牛队带来心理辅导,包括让全员在关灯的训练场席地而坐冥想半小时。博尔特是在雅典奥运会的失利之后决定更换教练的,格伦·米尔斯给博尔特带来的不仅是更适合他的长期训练计划,而且是日常的坦诚沟通与全面的身体康复。博尔特说,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匹赛马,米尔斯在精心保养自己,以便自己可以在赛场上全力以赴。
乔丹在少年时期,曾在决定练习篮球之前按照父亲的意愿练习了很久棒球。他也曾短暂作为棒球运动员活跃于体坛,就在乔丹的父亲因为意外死于1993年之后,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怀念已故的父亲。博尔特在小学被体育老师选中要求参加运动会短跑比赛之前,实际上对板球运动抱有兴趣。不过,当他在跑步方面显露天分后,迫于周围人的意见,只好放弃板球专注跑步。2017年退役之后,博尔特曾作为足球运动员试训,但最终没有作为正式成员参赛。
第一次退役后,博尔特没有再回到田径赛场,乔丹于1995年重回公牛队,并且夺得接下来三年的NBA总冠军。在我看来,这其中既因为田径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客观上短于篮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也有两人对待运动的价值观区别。如果说博尔特视短跑为获得正反馈的乐趣,那么可以说乔丹视篮球为生命意义的来源。乔丹在1999年第二次退役后不久,加入奇才队继续比赛了两年,直到2003年最后一次宣布退役,此时的乔丹已经40岁。甚至在成为黄蜂队老板之后,乔丹还试图穿上球衣,到训练场亲自训练队员,不过最终被劝阻。
总的来说,看完这两本传记,虽然运动领域不同,许多经历的细节和后续的发展也不同,但我同样读到的是,在年轻时主动或被动发现自身天赋的人如何通过长年的刻苦的物理和心理训练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天赋的故事。乔丹和博尔特不仅发挥了自身天赋,而且成为大众榜样,以及带动行业变革。可以说,他们亲自走出了一场当代的英雄之旅。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