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校园霸凌后,六年级生凯西的朋友都远离了他。时值假期,一个怪人将黏土男孩莫雷尔送到凯西家,称其为凯西的新朋友,而凯西的父母对所有异常都视而不见…
《Another》是美国当红恐怖小说作家保罗•特伦布莱的新作,也是他第一本儿童向恐怖小说。这位作家特别喜欢搞模棱两可的开放式结局,我读过他的《Horror Movie》《A Head Full of Ghosts》和《The Cabin at the End of the World》(电影《拜访小屋》原作)这三本书,无一例外。
但或许是体贴读者群体,这部童书并没有写得很复杂,而作者的教师经历,让他对儿童心理的拿捏非常到位。我想,孩子读这本书应该比成年人更觉得可怕。
打从凯西的父母在家里安上这部电话,就出现了总也清理不完的粉尘。一个月后,春假的一个早上,尽管铃声开关处于闭合状态,电话铃依然响起。
凯西妈妈接了电话,对方说是凯西朋友的父亲,稍后会送孩子过来玩。
六年级上学期的一节网课上,凯西在回答老师问题时焦虑症发作,面部抽搐不停,有同学录下了视频,配上踩点音乐发到网上。
这件事对凯西影响很大。尽管那位同学已被勒令退学,但凯西原先的朋友们都不再和他接触了。感情很好的姐姐离家去读大学,平时最多发个短信通个视频电话。这半年来,凯西只能靠画画、看《鬼灭之刃》和《一拳超人》动画、玩《塞尔达传说》度过假期。
当天下午,一个怪人扛着麻袋登门来,粉尘飘散的麻袋里钻出了黏土男孩莫雷尔。怪人说莫雷尔是凯西的新朋友,要在这儿住上一周。
令凯西震惊的是,父母竟对这一切异常视若无睹,欣然留下黏土男孩。
既然父母认为这是“正常”的,那凯西也就努力说服自己,这是正常的。而且他太寂寞了,太需要有个同龄的朋友了。
起初,莫雷尔不会说话,不需要吃饭,做表情全靠徒手捏脸。当他掀开自己的黏土胸腔,将凯西给他画的心脏画纸埋进去之后,这个黏土男孩每天都变得更像人类一点,精神头也越来越好;而凯西每晚都觉得睡得很差,身体似乎被蛛丝包裹,很难动弹,而精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每晚,老式电话都会响起,接了电话的爸爸妈妈性情越来越奇怪,他们越来越喜欢莫雷尔,越来越无视凯西。仿佛莫雷尔才是这个家庭的孩子。
凯西又困惑又伤心,他与莫雷尔产生了友谊,但他更能觉察到,随着莫雷尔慢慢变成人类男孩,自己也在慢慢变成黏土男孩。凯西意识到自己的大脑越来越迟钝,身体逐渐黏土化,认知也在改变,莫雷尔恐怕很快就会取代他。
所幸姐姐不经意的提点,让凯西找到维持自我和理智的方法;而莫雷尔经过一番痛苦挣扎,也不愿再伤害自己的朋友。
两个孩子一番恳谈,莫雷尔道出自己不久前才从地下洞穴中醒来,随后就被怪人带到凯西家,他很多时候都被怪人操控,身不由己。
莫雷尔认为自己原先也是凯西这样的人类小孩,如果不采取行动,当凯西在地下洞穴中醒来,也会忘记一切,成为新的“莫雷尔”。
终于,到了怪人登门那天。双方一番口舌输出,凯西和莫雷尔听了怪人的自曝终于明白,对方是寄生真菌成精啊!那些粉尘其实是孢子,爸爸妈妈吸入孢子后即被怪人操控,认知遭到篡改;那些夜夜裹住凯西吸取生命力的蛛丝状细丝则是菌丝。
在莫雷尔的竭力帮助下,凯西砸烂了“电话”—— 那玩意儿实际上是一大坨白蘑菇。怪人受重创逃离。
莫雷尔帮助凯西剥去身体表层的黏土之后,赶在其父母清醒前离开。临行前,莫雷尔告诉凯西,自己要去寻找原本的记忆,这将是一场塞尔达式的冒险,所以他将改名“林克”。
事后,凯西的生活回到正轨,他时不时地会想起那个改名为林克的男孩。而“林克”则暗地里追踪寄生真菌怪人,悄悄毁掉怪人散发出去的“电话”。
——这部以疫情为背景的儿童向恐怖小说读起来较为轻松,故事乍看上去很简单,也几乎没什么血腥场面,但字里行间中的怪异和不安像菌丝一样悄然蔓延,把你牢牢固定在故事中,直到翻完最后结局,才能真正挣脱出来,在不含孢子的新鲜空气中畅快呼吸。
书中主要塑造了患有焦虑症的男孩凯西和黏土男孩莫雷尔这两个角色,或者说,这本小说就是他俩的成长故事,两人间复杂的情感变化令人唏嘘。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凯西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变化,这令他患上了焦虑症,面部抽搐的症状令他遭到同学的霸凌和疏远。
小说开始时,凯西的治疗已见成果,但还不能改善他的状况。孤独的他缺乏自我认同,更渴望得到他人认同。父母和姐姐给予了他一定的情感支撑,但友谊的缺失,令凯西对莫雷尔的排斥度大减。
(——即便如此也很难解释凯西对莫雷尔的接受度如此之高,只能认为是孢子的影响叭。)
随着故事的推进,凯西的处境越来越凶险,但他也逐渐找到自我的锚点——绘画。莫雷尔越来越像一个更好版本的他,唯独不能像他画得那样好。
这句话令凯西认清了自己,守住自我意识和理智,没有彻底变成新的黏土男孩。绘画也给凯西带来救赎,也让他决心为自己,为父母,甚至也为莫雷尔而战。
在小说结尾时,凯西看上去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人类男孩,但他的内心坚定、成熟了许多。凯西有了新朋友,依然惦念改名为“林克”的莫雷尔,曾经的黏土男孩。
莫雷尔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用心,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邪恶反派,而是一个没有来路,也看不到去路的傀儡,一个渴望归属的悲剧角色。
小说以凯西的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我们无法读到莫雷尔的真正想法和心理变化,对他的所有了解都源自凯西的看法。
读完全书后,我们能知道,莫雷尔最初并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取代凯西。刚来凯西家时,他是真心想和和凯西交朋友。
随着故事推进,莫雷尔在怪人的操纵下夜夜吸取凯西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凯西的“二重身”,得到了凯西的声音、外貌和父母的爱。期间,莫雷尔意识到自己在做坏事,但他无法割舍拥有的一切。
所幸,莫雷尔最终决定帮助凯西,他的朋友,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在小说结尾,改名为“林克”的莫雷尔开启了他自己的冒险,阻止怪人继续祸害其他家庭是其中重要一环。可以想见,如果故事还有后续,“林克”很可能会成为打倒反派的英雄。
其一是“恐怖谷效应”。黏土男孩莫雷尔似人而非人,他表现得越像人类,这种诡异感受就越强,直到书中点明,莫雷尔的前身也是普通的人类男孩,这种恐惧方才有所消解;
其二是熟悉的家人变得越来越奇怪,像对待陌生人一样对待你——对孩子来说,这或许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其三是被“别人家的孩子”取代的恐怖,这点在同类作品中还是挺常见的,就不多说了。
一是悬念设置不太行(对成年人而言),看了没几章就知道是真菌精作祟,莫雷尔的抉择是唯一的悬念,由于早早看出真相,中间的蓄势酝酿部分就显得有些重复、拖沓。
二是文字不够童趣,偏向阴郁压抑。当然了,我对标的作品是克里夫·巴克的《The Thief of Always》,后者奇幻味道很浓,而前者更现实向,这或许也限制了作者的发挥吧。
评论区
共 条评论热门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