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看电视剧了,于是最近结束一天活动之后拿不起手柄,举不起鼠标的时候,我躺进了沙发打开了电梯。看什么剧呢?我任由数据给我指路,从高分剧集里找了几个喜欢的片子,恰好还都是犯罪类型的剧。但看完之后觉得同样是高分和打榜剧情,这三部剧却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看的三部剧分别是《The Loch》、《Dept. Q》和《Untamed》。《The Loch》 直译就是“湖”,盖尔语拼法,这里指的是尼斯湖,2017年ITV制作。它与《Dept. Q》都是苏格兰背景的犯罪剧集。而三者后两个都是2025年上线的网飞剧集。
我从小就有一个特质,就是无论任何故事都能吸引到我。开学发的语文选读课本我两三天就看完,打扫家时候不能开电视当白噪,很快我就会被吸引。可我自己对影视剧的审美却不怎么样,吸引到我和理解美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对影视剧的评价,完全是我一家之言。以及当然,犯罪类型片有一定的悬疑要素,本文尽量不去对剧情做描述,请酌情阅读。
以及这篇文章是我做了一个独白录音之后扩展而成,电台位于:
先介绍一下Untamed,这个剧我没找到中文的名字。搜了一下反而是找到了一个叫《陈情令》的国产剧。这部剧的故事是联邦探员 Karl 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森林国家公园中的故事。男主角此时麻烦缠身,丧子之痛,离异之苦,自己曾经经手的案件也在反复折磨他。除此之外他本人与周围的关系也非常生硬、冰冷。如果不是他的身份特殊,一个身份成谜的女子从公园的山顶坠落后,当地的护林员和巡警(就叫巡林客吧)都对他投入到这个案件保持了消极的态度。
故事中他与从LA调来的菜鸟巡林客组成队伍,探案过程中这位警探K 不断借助自己和当地印第安人的关系以及鉴证科的交情将案件进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至于他为什么和这些人交好,剧中没有明说,但大概的意思是警探K 生在红脖子家,以此和自然更亲近。如此芸芸。而随着案情的进展,犯罪的盘口越来越大,背后的故事也逐渐显现。探员K 对 LA菜鸟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Untamed》故事暂且按下不表,先介绍一下另一部剧《The Loch》。
背景设定在苏格兰的尼斯湖,这里的警局和当地人是非常融洽的社区服务关系,直到有一天,一具尸体从天而降……这部剧中的女主是当地警局的探员R。和Untamed 中的探员K 相比,R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她是那种主动去关心、沟通的人。特别是对她稍显逆反期的女儿和从事观光业的丈夫,她倾注了自己的爱与关怀。这种温暖的关系给了这部剧完全不同的质感。
不同感还来源于对死者和嫌疑人身份的认识。由于尼斯湖周边是一个相对紧凑的社区,人物之间互相认识,身份和行为都有了解。而在这些社区的信任之中,不满和怀疑的种子却在萌生。剧中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摩擦,比如坚持在女儿钢琴课期间呆在旁边的固执父亲,比如青春期敏感的女生对医生体检的不满,来将这种潜伏在和谐社区之下的涌动展现出来。更不用说在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邻里之中,一位外来定居的迷途悔改者的真心,也在不断受到来自邻里的无声考验。
探员R 和她的上司探员Q 都对破获案件后的升职有所期待,嗯,探员R 可能是单纯想要加入到大佬队伍中,毕竟上司Q 请来的侧写师……就不写名字搅混水了,他是心理刑侦方面的专家。上司Q 认可他的能力,但当地警司则对这个喜欢出书的外来者抱有敌意。前者的目的是维护一方平安,安抚居民情绪;而后者的所作所为则大相径庭,就要挑逗情绪,脏流量……
这部剧在类型片之外的英剧基因奠定了它扎实的基础。案件发展过程中探员R 的女儿频繁与案件发生关联,不是直接出现在证据链中,就是间接和涉案人员或事件有联系。用短镜头,短情节,小分支来对故事提出各种让人充满遐想的猜测。探员R 对案件的节外生枝,意外发展,情绪堆积和爆发都在观众的预计之内。并不是说它的剧情简单到你能猜到下一步是什么,而是它给了你足够的信息让你预感到,接下来故事要产生一些变化了。
这里终于可以收回这一段的小标题了,圆满的故事。这两部剧可能代表了至少从17年开始(真的观影太少)的一种套路:结尾大转折。
两部剧都在剧集的倒数第二集结尾进入高潮,让人非常着急,焦灼地等着最后一集去消解。而到了最后一集,开始的前十几、二十分钟就把问题解决了。然后你看了下进度条,这一集有50多分钟。两部剧都在最后大家都认为要结案时,主角注意到了一个之前一直忽略的细节,然后揪出了一个隐藏在案件背后的核心问题,然后解决它。
但从手段来说,尼斯湖要比Untamed 高明。前者依托警察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巧妙地将线索掩埋,直到案情逐渐明晰,几个被攻克的点之间如何关联的问题触动了这根弦,从而发出了沉静的声响。后者的处理则糟糕透顶,剧集花费5个小时建立起来的精明探员,居然在关键物证背包里落下了一个放在侧兜里的手机?!而且这个大转折实在是太牵强了,以至于涉及的关键人物哪怕是倒数第三集临时加进来的都没什么差别。完全就是为了戳观众而做的安排。您可能也从介绍的篇幅看出来了,Untamed 和 Loch 比起来,内容真的是乏善可陈。但把他们放在一起谈,并不是拉踩他们,恰恰相反,从我想要谈的感受来说,他们都有一个问题:余味不足。
故事中所有的镜头都有了意义,所有的伏笔都得到了回收,所有的误会都得到了解释。这是一个非常精巧的工艺品。我说的是The Loch。用一集来展现大反转并不是不可取,它给了一种更加有深度的故事结构,Loch这一方面做的其实还不错。但另一方面来说,它们把故事说的太圆全了。Loch其实是可以通过把最后那个线索做一些特别的处理,比如把故事里本来有的一些时间要素进行不同的编排形成一个朦胧的,不同的结局。
The Loch 讲了一个非常圆满的故事,而我对最后一集的诟病其实很早以前就在我心里有了样貌。那个电影叫《无间道》。对于这个电影,我喜欢它前面的一切。但梁朝伟殉职之后的部分,我觉得就非常拖沓。我后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是,梁朝伟殉职,曾志伟集团被打击之后,刘德华的未来如果没拍出来就可以是一个余味非常好的东西。
拿着就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余味是什么?开放结局又是什么?开放结局有很好的定义和例子,比如《毕业生》的结尾,达斯丁和凯瑟琳跳上大巴最在最后排,放声大笑。故事中他们的一切经历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完成对世界的被刺(不是)。但镜头在他们身上停留一段时间之后,两人的笑声逐渐平息,略显尴尬的沉默夺取了控制权。接下来该怎么办?
开放结局在故事的所有丝线都收理干净之后,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之前故事中的种种对于他们的未来可能是没有关系的,而且也是没有倾向的。毕竟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产生所有纠葛的人和地。而且开放结局,我个人认为,并不是邀请观众去猜想未来,反而是对已经发生的过去发出一声叹息。如果电影的镜头在大笑之中逐渐拉远完结,我们看到的就是“幸福滴生活在一起”。而现在这种尴尬和沉默,才是对之前挣扎和冲动的总结。
那余味又是什么呢?我觉得它和开放结局的差别就在于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个故事中的某些部分依然没有解决,但他的解决对于整体来讲已经无所谓了。这是那种让你可以稍微咂摸一下的而味道。电影来举例子的话我觉得就是《惊魂记》,最后安东尼的那个微笑,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故事已经结束,不会再有新的事件发生。但这个微笑重新触发了我们观影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象和切身的感受。
所以如果我做一个自己喜欢的《无间道》结尾,开放结局我会做成梁朝伟殉职后,陈慧琳演的心理医生一直盯着刘德华看,然后刘德华感觉到这个视线一回头。之前的故事都已经结束了,知道他身份的只有他自己,以及可能还有陈慧琳。一声叹息就在于刘德华工于心计钢丝上跳舞,最后仍然可能功亏一篑。
做成余味的话,我会把它改成类似于刘德华真的开始当好人,就像他在天台上说的那样。那么他在多大程度上真的做了好人,现在做好人之后的他会不会稍微松懈一点?真的可以就这么放着让他做好人吗?经历之前的生死之后他能做好好人吗?这些都可以咂摸。
当然还可以像美版一样处理。马特达蒙演的刘德华的角色,他在最后没有试图通过心理医生去理解一个已经消失的劲敌,而是直接杀死了她。最后他抱着买来的食物回家,发现屋里有人静候多时。潇洒的一句Okay,就被自己的警局师父一枪爆头。整个故事在这里完整结束。
包括原版,四种结局各有长短。但对我来说,封闭结局,不论是《无间道》、《Untamed》还是《The Loch》,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字幕开始滚动之时,故事已经结束。关掉电视机,去喝杯水,然后睡觉,明天接着上班。思绪在观众起身向谢幕演员鼓掌之时就结束了。
终于可以开始夸《Dept. Q》了,包了半天饺子就为这碟醋。故事发生在苏格兰,男主角探员Carl 却是个英格兰人。和之前的探员K 类似,他也和周围的人有一种生硬,冰冷的关系。这和他作为英格兰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他的为人就是如此。
故事的开头,他和搭档前往一个罪案现场调查。这对搭档的关系倒是格外亲密,把外面放哨的小登警察叫进来帮忙勘探的时候,一个枪手突然出现并朝他们射击。最后小登警察往地上一倒,直接暴毙。搭档被打中脊椎变成了高位瘫痪,而他本人则因为颈部被击穿差点丧命。枪手临走前看了他们一眼,但并没有补刀。这也给后来的故事留下了伏笔,为什么小登要死,作为他们的探员反倒没下死手?枪手的动机是什么?因为如他们所勘测,他应该是在里面等了他们很久,那为什么不称小登独自站岗的时候动手?
很快故事就发展到了探员C出院。他的上司为了拿到一笔巨额的预算,任命他这匹独狼负责一个新的部门。明升实贬,首先不给他任何资源;其次他的职责是调查多年以来积攒下来的悬案;最后是他的部门被安排在了废弃的地下厕所和浴室。工作上糟心,回到家更乱套。他和一个苏格兰女人重组了家庭,而她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男主C 也对这个孩子富有强烈的责任感。现在,他们家里除了这父子俩,另一个人却不是老妈,而是个印度裔的房客,经济情况可见一斑。
案情的推动并不只是他自己的努力,除了定期去探望的搭档是不是给出建议之外,他也得到了两个自愿加入的副手。男副手来自叙利亚,强的非常可怕;女副手酷似红桃皇后,内在里藏着优秀。而且这个编剧也很巧妙,男搭档这么强为什么要加入一个地下洗浴间的部门?他之前到底经历过什么?剧中曾经出现过一问一答,但因为他自己不愿意透露,探员C 也没有深究。他一方面对这个副手的信仰活动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人的角度实现了对他的尊重。而另一个女副手则是一个探案新手,第一个案件办砸了之后被雪藏,只能来到探员C 的部门。在这个故事中,与男副手形成对比的是她完全暴露在观众视野下的成长。她从一个无所适从的青青菜鸟如何经过点播和自己的灵光,在这个故事中做出了非常亮眼且无可代替的工作。
这里我就可以提及这个剧中余味的创造了。前面介绍的这些内容,在这部剧的最后,有些得到了解释,但仍然有一部分留到了最后。剧情就不提了,去看一下,苏格兰口音不是很重。它和前两部剧集都有高度重合的部分,但DQ的剧情合理度相对更高一些。相对,我仍然对于这个故事最后的一些细节处理颇有微词,不过无伤大雅。
接下来是我关于结局的余味描述,真的会剧透,强烈建议先看剧。
而至于余味,也就是这部剧中那些问题没有解决。探员C 虽然因为独立性不能去侦办自己的案件,但他仍然给专案组提供了很多思路和建议。故事中这个专案组一度抓获了数名嫌疑人,但最后都不是真凶。故事直到最后,警局都没能抓到是谁开枪袭击了他们。他们自己经手的悬案告破,受害人前来感谢的时候并没有认出探员C ,但是那没有关系。虽然他们得到了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但他们的办公室仍然是那个逼仄的地下室,环绕着淋浴喷头,厕所和洗手台。
多年之后,当这个枪击案件也成了悬案。探员C 还在这个部门吗?会不会是女副手接替他的位置,带着其他小登来侦破自己导师的悬案?他们会搬走吗?还是说地下淋浴间会变成他们部门的传统?
当这样的结局把观影过程中的体验延续下去的时候,这种感觉才会在关掉电视机之后继续跟着我,去厨房做饭,遛狗,泡脚,就寝。并在今后某个时候让我想起来这个逼仄的空间,好奇又有什么样的悬案在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队伍手中抽丝剥茧。
所以故事一定要完整么?余味也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形成么?网飞最近看过的一些类型剧集大多数都是这样一个大反转结构,似乎不做一个这样的套路,剧情的深度就比不过其他竞品。可开放结局难道不也是一种套路吗?特别是国内的很多网剧,似乎界定编剧和导演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就是会不会布置开放结局。
可曾几何时,余味套路才是硬通货。苏联电影自不必说,德、法电影也经常让人睡不着觉。咱们隔壁那个岩井俊二,我有段时间根本不敢看。如果套路是一个流行,那我还挺希望这个循环快点转到这边来的。带着整个剧集沉淀的体验,扎入观众心里,让浓烈的情绪像毒药一样渗透进去,时不时发作,生疼。
评论区
共 5 条评论热门最新